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以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为例

2019-12-26 09:12黎玉升关伟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航空校企教学质量

黎玉升,关伟东

(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广西来宾 546100)

1 专业建设必要性

从2010年8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开始,到2016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短短几年时间,国家密集发布促进通航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国家利好政策的促动下,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取得了飞跃发展。2013年,广西被纳入国家第二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这对于广西通用航空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广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广西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大量通航专业人才作为保障。因广西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如果单纯依靠人才引进无法有效满足通航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本地化培养才是解决通航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产业行业发展、服务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教职成[2011]12 号文件: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专业航空类高职院校,审时度势开设航空服务与管理、航空物流、航空机电维修、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学校主要面向航空港和通用航空企业,培养一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维修和操作人员。着眼广西通航产业发展的前景和要求,如何把握办学定位,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是学校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2 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由于通用航空维修专业是新兴专业,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缺乏对通航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现行的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

2.2 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不能很好对接

当前,学校课程安排依旧遵循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融合程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具有通航维修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3 师资紧缺,无法满足课程要求

通用航空维修专任教师主要来自部队转业人员、民航运输企业离退人员,这些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也缺少通用航空经验。目前,既具有全面的通航维修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的骨干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聘用、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训仪器设备缺乏,无法满足实训教学要求;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未完全建立。

2.5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尚待健全

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主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学生组成,企业和社会没有发挥其作用。这种传统的、封闭的、单向的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全面、客观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 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现代职业教育应走“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之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再次强调,职业学校应“坚持产教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标。通用航空维修专业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建设方案才能更好实现学生培养和就业有效对接。

4 专业建设方案

4.1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扎实的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面向通用航空其维修企业通用航空器修理的生产一线,从事通用航空器修理技术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各专业院校培养的机务维修人员,一般是按大飞机分工段,分专业的维修模式培养,但在通航维修业,由于飞机比较小,维修人员数量有限制,所以一般企业都不区分工段。有些企业连电子和机械专业也不区分,要求每位维修人员都能保障所有机型的飞机,并且每一类机型飞机的各个工段都要会。这对通用航空维修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对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上必修以通航企业的需求为根本,密切联系通航维修工作。

4.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通用航空维修行业标准严格,岗位入职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资格证书。因此,在课程体系开发上就必须坚持依据行业标准,将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将通用航空维修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课程范畴,以通用航空维修直接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为标准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在构建通用航空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对通航企业进行调研和访问,针对企业的需求,仔细划分岗位职业能力素质需求。再根据职业能力素质需求,与CCAR147 部、CCAR-66R1 部、AC-66R1-02 和AC-147-02 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学校与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享企业资源,按生产实际过程编写实训项目。这样,课程教学更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4.3 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和能力

4.3.1 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

借助企业的力量,校企共同投入建设实验室,满足课程实训需要。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和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识岗教育。

4.3.2 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实习

在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引入大型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模式,采取“2+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2”是指2年校内学习,掌握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结构,具备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1” 是指在企业1年生产实习,以“准员工”的角色进入真实的岗位,企业负责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4.3.3 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用航空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基于通航产业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理论实践水平高超师资队伍。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应采取专职与外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借助其深厚而扎实的实践技能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培养校内现有的专业教师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鼓励校内教师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与此同时派遣相关教师前往通航企业实习培训,掌握通航产业发展动态及企业对人才的各项需求。

4.3.4 校企联动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企业用人标准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标准、评价办法、反馈机制等环节相融合。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到校内教学质量的监控,借鉴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模式、创新考核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 结语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发展,还可为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社会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航空校企教学质量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航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