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

2019-12-27 09:53栗翰江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湖滨水生湖泊

栗翰江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61)

目前阶段,人类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并不高。在长期实践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未来进步。特别是城市湖泊的生态系统,因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其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在此次研究中,将水生生态系统过渡至陆地生态系统的顺序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从浅水区域水生植被、湖滨带、湖岸和沟渠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城市湖泊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的具体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城市湖泊生态与景观的建设。

1 城市湖泊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概述

在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认知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的内涵,科学合理地运用整体设计理念,将城市湖泊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1 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

在城市湖泊水体改善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生态恢复,且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1]。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景观体系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而城市湖泊在城市景观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有效恢复,而且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将城市湖泊所独具的水质净化以及景观美化功能充分彰显出来。目前阶段,城市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景观生态学的合理运用。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作为重要参考,其认为景观属于镶嵌体,组成包括斑块、廊道与基质[2]。

对于城市湖泊而言,一般以浅水湖为主,所以在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方面,内容涵盖了3个不同层次,即浅水区域水生植被、湖滨带、湖岸和沟渠[3]。

1.2 整体设计理念

在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以及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按照以下4个基本原则开展。

第一,经济性、综合性与功能性;

第二,生态安全性、完整性以及生态稳定性;

第三,突显地方精神;

第四,具有连续性以及整体[4]。

一季度末,中兴事件发生之前,机构对A股一季度的回调并未引起重视,都只是认为是慢牛回头而已,而我们在一季度末做了《一季度后再论2018:股市动荡仍将贯穿全年》的专题报告,认为A股市场既面临金融去杠杆的内忧,也面临美股动荡加剧和中美贸易问题的外患,接下来市场动荡会加剧,一季度的500点调整就是A股市场动荡的预演。实际上看,4月16日中兴事件爆发,上证指数走势与美股分道扬镳,开始长达半年之久的探底之路,整个二季度大盘下跌幅度超10%,个股和板块尽墨。

设计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方面,需要与城市湖泊生态环境基础功能相适应,并且通过景观设计,将城市所具备的地方特色充分彰显出来。

在整体设计方面,技术路线的设计应强调生态恢复,在配置群落和划分功能区中有效融合景观规划技术。同时,在湖泊恢复区域对不同斑块进行科学化设计,借助廊道能够有效联系各斑块。在此基础上,基于景观设计即可在城市景观当中有效融入湖泊景观[5]。

2 城市湖泊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路径

浅水区域水生植被、湖滨带、湖岸和沟渠是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完善以上三方面的生态功能,才能够促进城市湖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1 浅水区域水生植被方面

对于湖泊浅水区的水生植被而言,具体指的就是浅水区域生长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浮水植物。而在生态恢复方面,技术的重点就是合理选择植被并有效组建水生群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在植物生长与分布方面,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波浪、透明度、光、水深、底质、悬浮物等[6];另一方面,景观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园林植物的配置。

在浅水区域水生植被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的流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创建水生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

第二,合理选择先锋物种。在选择先锋物种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去除氮磷的能力、耐污性能和光补偿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合理选择耐受性较高的物种,确保能够与湖泊水质状况相适应,并将其当做生态恢复的主要物种,同时也能够在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方面提供不可或缺的物种。

第三,优化配置群落。在群落配置方面,主要是由人为负责设计,综合考虑环境条件以及景观方面的要求,在时空方面科学分布湖泊浅水区的水生植被群落。这样一来,即可与生态功能、视觉效果以及生态功能的要求相适应。对于水平空间而言,恢复区域的功能会对植被的分布以及具体类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针对绝大多数城市湖泊而言,恢复水生植被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水体水质的全面改善[7]。所以,在对植物选择方面,一般都会选用除氮磷能力强且具有较高耐污性的植物,可以是满江红或者是凤眼莲等等。以景观角度为切入点,则要在与生态恢复需求相适应的基础上,科学化地搭配植物色彩。对于垂直空间而言,则要将水文条件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挺水植物群落进行合理化配置。以景观角度为切入点,则要针对植被物种的差异确定针对性的层次与时间搭配方式,确保在水面覆盖并生长的植物可以和暴露水面比重适中。与此同时,水生植物和水面漂浮生长植物的比例也要合理。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也必然会对视觉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视觉层面水体的面积缩小。相应的,因大部分植物并非多年生,所以在配置植被群落的过程中,仍需对四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功能进行考虑并有效替代[8]。

第四,种植与养护植被。对湖泊浅水区水生植被进行生态恢复的时候,要注重植被栽培技术的重要作用,及时收割死亡与腐烂植物,以免对水体景观造成二次污染与破坏。

2.2 湖滨带方面

对于湖滨带湖泊而言,在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均不容小觑,属于重要的过渡地带,功能也十分关键。现阶段,在恢复湖滨带生态方面,最常使用的技术就是河道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湖滨湿地工程技术、人工浮岛工程技术以及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等等。在众多生态恢复技术中,人工湿地恢复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

所谓的人工湿地,具体指的就是人为建造而成的湿地系统。在湖滨带湿地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方面,核心体现在人工湿地技术方面,应当将水利工程以及园林景观技术有效地融合,积极常见基于湿地的滨水景观。在我国,建设人工湿地使其发展成生态公园的实例众多,主要包括成都市的活水公园与中关村的生命科学园,均合理地引进了人工湿地,并且强调人工湿地系统与水的重要作用。

在湖滨带湿地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方面,重点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湿地的位置以及面积[9]。在实践过程中,要与湖泊的水文状况特别是水位变化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综合衡量湿地的进水量、景观的整体规划和污染负荷等,最终对湿地面积加以确定。

其次,有效恢复湿地基质。在改造湖滨带湿地区域底质的过程中,应将透水性材料作为重点,一般会选择生态砾石。另外,要将防渗层铺设在底层位置,以免对地下水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再次,优化配置水流系统。在水流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就是进水与排水系统,所以在布置的时候,应强调水流方向与系统。要想对湿地所具备的环境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还要保证配水的均匀性,适当地延长停留的时间,水流流线的长度也要随之增加。

最后,配置群落与选择植物。在实践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功能、景观功能的基本要求,结合水生植被、陆生植物景观的衔接需要,确定主要的植物种类,可以选择香蒲,也可以选用芦苇等等[10]。

因湖滨湿地属于湖泊水体的缓冲区域,所以在设计其景观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所提供的水源要合理,其中不应含有危害湿地生物的物质;第二,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保护;第三,以水流方向为参考依据,选择临近湿地上游区域设置缓冲地带,进而为湿地边缘物种提供必要的栖息场所以及必要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更具连续性特征;第四,选择湿地、水道及其周边地区,科学合理地创设廊道,进而为物种的迁徙提供必要帮助;第五,应在湿地区域内创建走道,进而对人类的活动加以规范,以免严重破坏湿地系统。

对于湖滨带景观的建造工作来讲,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湖滨带的水文变化和配置植物的方式;第二是湿地植被味道对于景观产生的影响;第三是亲水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矛盾的保持。

以上的第一点和第三点需要利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或者是浮水植物合理搭配,在对临水栈桥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且,栈桥会伴随水位的改变而逐渐出现错落和叠置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栈桥底部的水体始终是相通的。而湿地所产生的臭味则能够借助合理搭配植物类型的方式得以解决,通过植物与枯枝落叶层的帮助,即可产生自然生物滤器,对臭味进行必要的控制,以免杂草疯长。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昆虫繁殖的状况加以控制,以免在整体感官层面带来不利的影响。

2.3 湖岸和沟渠方面

近年来,在改造湖岸与连通沟渠、建造湖滨带湿地外堤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整治的重点就是项目本身,而对周边生态系统的作用并未引起关注,也没有强调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堤岸迎水坡面,一般会选择使用硬质材料,以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等为主,直接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对湖滨带的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以上工程项目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生态护坡技术与驳岸技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堤岸与沟渠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同时还能够与景观建设相互结合,使得湖岸与沟渠视觉效果得到美化。

其中,最常见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包括植被型的生态混凝土、发达根系的固土植物以及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等等。而对于生态驳岸技术而言,主要的类型就是自然型、自然原型和多种人工自然型三种。

针对城市湖泊岸堤与沟渠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技术。如果是景观湖泊与沟渠,应当将自然型驳岸与自然原型驳岸合理地引入其中,并且在岸边区域合理地种植耐涝的树种,可以是杨树、柳树,也可以选择喜水性的植物物种。如果湖泊与沟渠同样兼具了防洪的功能,那么在生态恢复的时候,需要引入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11]。其中,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多种生态材料进行护坡,并且稳定性较强的坡上,选择耐涝性较强的植物进行种植。

要想更好地融合湖岸景观、湖滨景观以及陆地景观,在设计方面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第一,对湖岸进行必要的改造,建设成不规则河湾,使得湖岸线的长度得以延长。随后,要考虑物差异的不同需求,合理地改造湖岸,使其呈现出平缓型、泥泞型与陡峭型的状态,实现视觉效果的全面美化。

第二,将高大的乔木或者是阔叶林种植在湖岸的外侧,进而达到热辐射减少的目的。这样一来,还能够为湖岸内侧生长的湿地生物有效地创造必备的遮荫区域。仍需注意的是,树木一定要规避成行成排的种植,会导致视觉单一。另外,树木种植的密度不能过大,以免对水面的阳光直射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向外部应选择过渡性景观设计的方式,有效连接湖泊景观以及周边的景观,而具体的思路就是实现景观设计的立体化与层次性。在湖岸向外部延伸的情况下,应当根据特定的层次顺序,对植被高度以及类型进行合理化排列,确保变化的循序性,合理地构建软质景观。与此同时,可以在湖岸的周边创建滨水道路,同时引入以水为核心的设施,可以是喷泉,也可以选择小型的水池等等,进而形成硬质景观。在此基础上,即可有效结合湖泊景观以及城市景观,以湖面为出发点,向外部形成层次化的景观格局,即亲水区、见水区、远水区以及望湖区4部分。这样一来,即可在三维空间的条件下,使得湖区的景观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在城市水体功能恢复以及水质改善的过程中,重点就是有效融合生态恢复以及景观建设的两项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诸多,不仅包含园林设计、环境生物、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同时也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在整体角度分析,城市湖泊的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核心思想就是创建交错性较强的生态系统,同时,将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合理地融入到景观格局当中,兼具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与环境性的功能,促进现代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湖滨水生湖泊
郑欣
湖滨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湖泊上的酒店
寝室停电断网 武大男生深夜大合唱
走来走去还是湖滨
互助
互助
奇异的湖泊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