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描艺术的变迁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2019-12-27 09:53易彩波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素描线条绘画

易彩波,李 茜

(1.2.梧州学院 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1 追本溯源——素描的起源与发展

1.1 素描的概念

素描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单色的绘画,“素”本身蕴涵单纯朴素之意,“描”即描写,描绘之意。素描是一个外来词,最早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音译为“迪赛诺”,据有关文献记载,迪赛诺在意大利文中从音节上划分,有上帝的印记之意,汉语将迪赛诺翻译成中文“素描”[1]。

1.2 西方原始社会的素描艺术

相关资料显示,人类最早接触的绘画形式就是素描。探讨素描的起源,我们先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一般伴随着劳动、巫术、符号等行为产生,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的产生已经很难有确切的考证,而人类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艺术作品大约出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遗迹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岩石壁画,壁画中描绘了200多种神态各异的动物形象,其中有犀牛、受伤的野牛、野马、猫头鹰等,创作者以精炼的手法将它们的体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画面线条流畅、奔放而又简练,再赋予单一颜色进行造型,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素描作品。

新石器时期除了洞窟壁画艺术、还有雕塑、陶器、织物。它们都是用一种单色的线条来描绘,这一时期,最常见的图案有动物和植物花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各种富含寓意的抽象符号的几何纹样。

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时代,人类的造型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最为著名的艺术是古希腊时期瓶画和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一个用笔活泼,造型优美,一个造型严谨富有章法秩序,这一时期的表现手法,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立体的造型手法。

1.3 中世纪的素描艺术

在西方艺术史中,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期,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文化艺术都是为宗教服务,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宗教艺术是建筑,装饰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和出现在羊皮纸上的插图是这一时期的特色,这一时期的素描造型艺术深受宗教文化影响,造型呆板木讷,呈现出程式化和概念化。

1.4 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

文艺复兴时期是素描艺术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天才巨匠,例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萨乔、波提切利、提香等,他们的素描作品各具特色,刻画生动表情含蓄、造型写实精准富有张力,强调比例透视和明暗。在文艺复兴早期,素描作为一种更简洁、更直接的形式语言获得的独立的审美意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从中世纪的黑暗统治强调神性,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强调科学,努力实践,从自然入手,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打破宗教各种禁忌,尝试人体解剖、探索人体结构、空间结构,确立艺术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系统的理论,例如弗朗西斯(1416-1492年)的《绘画透视学》、琴尼诺·琴尼尼的《艺人手册》。这一时期的画家阿尔博迪在他撰写的《绘画论》中,高度评价了写实、透视等造型理论,并提出绘画初学应该从简单的几何体模型素描开始,这是最早的有关素描理论基础的研究,对后世素描艺术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5世纪、16世纪,以卡拉瓦乔和卡拉奇兄弟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理论的实践成果,将其推广普及,确立了素描教学训练的基本程式,临摹和写生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很快便盛行开来,从此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1.5 20世纪现代“新概念”素描

20世纪后,西方艺术萌现出现代艺术的思潮,相继出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波普主义等,总之20世纪现代素描艺术的特点是反传统的造型观念、审美形式、表达形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再尊崇传统的美学范式,而是努力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变形、抽象、解构、重构等。在技法和材料的运用上更是大胆创新:拼贴、复制、装置、笔绘等。表现题材更是天马行空,荒诞不羁,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语言。

1.6 我国素描艺术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也出现对素描的描述,例如《论语》中说:“子曰:绘事后素。”《考工记》也有对绘画的表述“凡画缋(绘画)之事而后素功”,虽然中西文化表述有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含有单色线条描绘、设计、意图、图案之义。

我们国家的早期绘画和西方绘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都是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传承发展的,除了早期的发展模式相同,造型方式也极为相似,从具象的洞窟壁画石器彩陶再到抽象和富含深意符号象征的几何纹样,都是强调以线造形的素描形式,这也是我国早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素描作品。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帛画、秦汉时期的漆器纹样都是造型技艺高超的作品。这些作品均以线造型为主,中国奴隶制时期出现的凤纹、龙纹、兽面纹等,特色鲜明,寓意深刻,造型朴拙,布局精巧。战国时期的帛画尤以《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为代表,两幅作品均用毛笔绘制,以墨线立骨,单色着笔,俨然是两幅完整的素描作品,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最注重的是“骨法用笔”,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来相容线条的超高造诣,白描其实就是素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基础。墨分五色和西方素描概念中的明暗分阶都是对素描表现形式的丰富化。

近代中国,西方素描艺术传入中国,以徐悲鸿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留学归来,带回来系统的素描教学理论和训练方法,在国内进行推广,并主张将西方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相结合,对我国的素描及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素描艺术的独特价值

人类早期的艺术作品受限于生产力的低下,表现方式手段单纯朴实,正是在这种单纯质朴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寻找素描艺术的原本形态——它是作为人类绘画史上最早的艺术形式,凝结着先辈的智慧。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各种媒介应运而生,反而将素描仅仅作为一种“草图”的概念,是绘画、建筑、设计的辅助,而忽略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其所具备的独立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和油画、水彩、中国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一样,再现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认识,表达主观的情绪和意境,无论是素描的创作语言、题材、表达技巧都可以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2.1 素描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美

素描作为一种独特的画种,其最大的视觉特征就是利用黑、白、灰和点、线、面来再现客观事物的空间、明暗、质感和色彩。素描有着不同的表现技巧和风格,每一种表现方式,都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其他的画种一样,素描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按照专业来分,大致分为设计素描和绘画性素描,而设计素描又可以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细分为结构素描、创意意象性素描、解构素描等。绘画性素描可以按照画种分为油画素描、国画素描、版画素描等,还可以根据形态不一样分为写实性具象素描和抽象性素描,或者根据使用工具不同分为铅笔素描、钢笔素描、炭笔素描等。每一种素描的表达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就会不同,给观者的审美感受也不同。例如,结构素描强调以精确的线条描绘形体的结构,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好的结构素描所表达出来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逻辑感,也是设计素描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创意意象性素描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受限于创作者眼睛看到的客观对象,而是可以结合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学识,发挥天马行空的思维、突破常规、打破平衡,不受任何约束的一种艺术形式;解构素描,指的是在打破事物原有造型秩序上,再重新将打散的视觉形态进行重组,创作出新的视觉形态,这种素描打破了空间、体积、结构,通过分离、抽离、扭曲、联合等方式重新组合出新的视觉样式,例如,毕加索的系列素描作品《牛》,从一具具象血肉体积逼真的形象,逐渐简化成寥寥几笔的线条,去掉外化的特征,只保留了动物的神韵。

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同样用线条或光影明暗手法表现,不同的是在表现技巧上,绘画性素描更注重的是玩味技巧,更注重线条的艺术美感,光线的流动,质感的表达,各种形态的风格变换,例如著名的施马利诺夫的《老农像》,笔法老练畅快,用碳条和橡皮轻松表现出丰富的空间立体效果,例如米开朗基罗线条磅礴大气,表现人物线条真实富有张力……而设计素描则更多注重于对形式的再现和创新。

素描的多元化风格发展与变迁往往伴随着一个画派或者一个审美时代的革新,例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因此素描的表现形式还远远不止于此。

素描是一种黑白灰的艺术,不似油画富丽明艳厚重,不似水彩画清丽酣畅,但是它的美在明暗色阶虚实的变换、线条的粗细曲直中,一样可以表达雅、纯、虚、实、强、弱等视觉美感,在各种表现形式的烘托下,素描艺术异彩纷呈,各具审美特色。

2.2 好的素描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

米开朗基罗也曾说过:“si dipinge col cervello e non colla mano”(画画多用脑)[2],由此看出,米开朗基罗不认为画画仅仅是对事物客观的描摹,而是需要深层次地认识对象,研究对象。从他的早期作品《圣母怜子》到《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之间十字架上的基督》等一系列素描手稿,画家通过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例如1533年—1534年期间的《圣母怜子》,线条狂放不羁、温柔细腻,真诚而又朴素,光影浮动,形随笔走,笔随心走,用一种近似虔诚的表现手法和构图,表现出圣母哀悼基督的那种耐人寻味的痛苦和茫然。

从达芬奇留下的诸多素描作品来看,他从反复实践中所得到的判断力和美学标准,构成了他独特的观察方法,丰富的知识,构成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他的素描强调精神的精确,以形写神,用意念捕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体、透视和比例形成的绝对的客观的视觉标准。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丢勒在他的素描作品《母亲》中,入木三分地将身患重病不久于世的母亲临终时的痛苦坚韧、形销骨立描绘得活灵活现,在这里素描是他对母亲临终的关怀,寄托了为人子女对亲人刻骨铭心的哀思。

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米勒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绘画大师,他的素描作品,以乡村为主题,作品朴素,感情真挚,有一股庄严静穆的气氛,他的素描作品《剪羊毛》表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剪羊毛的场景,画中人物动态娴熟、生动,整个构图采用圆形构图,两个人物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线条粗放立体感强,强烈地表达出米勒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之情,每一幅素描作品都具有一种质朴之美,体现出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情怀和善良真诚的美学思想。例如他的作品《晚钟》《牧羊少女》《拾穗者》等。

好的绘画作品不亚于一部文学作品,他们都承载着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除了宣泄,同样也具有传播、教导作用,例如毕加索的《和平的面容》中,通过少女、鸽子、橄榄枝的共形,简单几笔的线条烘托出艺术家对和平这一主题的美好愿望,所以,好的素描作品不仅具有好的视觉感受,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寄托情怀、传递美好、探讨人性的善良和恶。

3 素描的未来发展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院校一直将素描作为包括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在内的一切美术的基础教学。因此,素描是以草图和艺术创作的启蒙基础教学的形式存在,在公众的心目中地位不高,素描的艺术价值一直被低估,2018年4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4号美术馆举办了“素问”第五回展,旨在探寻最本源和最质朴的创作方式,探讨绘画的深层次的意义,从展出风格到样式、材料和工具都是多种多样。的确,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是无论是习作式素描还是创作性素描,都是画家与世界对话,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块净土,是一个毫不逊色于其他艺术创作的艺术类型。

20世纪中西方艺术经过巨大变革,各种造型方式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更迭,风格也不断演变,表现的题材也越来越宽泛。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使得艺术和技术分离开来,当代素描语言的研究形式更加的多元化,素描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形式,创作者更加地大胆尝试,运用各种媒介和形式语言来进行探索,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色块或者块面来塑造形象,采取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可以是油画、国画、丙烯、摄影、电脑技术等,新时代的素描更富有空间想象力,其视觉元素更是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体现了很强的现代感和设计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素描线条绘画
武汉素描
线条之美
素描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