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建设专家笔谈

2019-12-27 23:25陆春阳刘全宝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商科区块专业

陆春阳,刘全宝

落实职教二十条 推动建设新商科

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陆春阳

2019年5月16日,是我国著名流通专家、商业经济领域权威学者黄国雄教授逝世3周年的纪念日。黄老首先提出了现代商业的概念和流通产业论,是改革开放政策研究的先行者。带着对黄老的缅怀之情,我再次阅读了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论中国商品流通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发展》。在此,谈三点体会。

一、再看新商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和技术大发展,进而催生了新的商业时代和新的商业文明。“融合”与“重构”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两个词。

数字化和数据化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创新了商业模式,重构了商业生态,加速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催化了贸易的全球共同治理,拓宽了传统意义上资本的范畴。商科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新格局、新思维、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要融入商科教育的育人全过程。

科技的发展,也给人类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恐慌,如核威胁、生态破坏、人工智能反制人类、个人隐私泄露等等,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正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传承是商科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科技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文艺复兴之前,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基本上浑然一体。经历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超越了人文文化。人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类要更好地生存、持续地发展,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建立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科学。这也恰恰是商科教育的优势和创新空间。

二、再思新商科

2012年11月24日,黄国雄先生在第二届全国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2017年5月20日,首届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正式提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倡议。同年9月12日,中国-东盟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对话会上,新商科国际职教联盟成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已逐步成为新商业时代商科教育的共同行动和时代符号。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三个历史交汇期。一是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 )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类型性的夯实期。二是以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标志的,教育结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重塑期。三是人类技能从以动作技能为核心,走向以智力技能为核心的过渡期。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既顺应新商业时代的产业背景,也顺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时代背景。

新商科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性。新商科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市场需求导向,以提高和优化专业群共享度和融合度为路径,在培养目标设计上兼顾应用性与发展性,在培养规格设计上以“类型”作为标尺,而非以“层次”作为标尺,通过提高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涵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新商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多样化的高等学校,一般情况下是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职业教育中开展新商科的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我们推动的职业教育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商科”教育教学改革都是顺应了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着异曲同工、和而不同的效果。

新商科率先关注到人类技能结构的变化。新商科让我们重新审视技能的形成,认识到智力技能的核心是脑的塑造与再造,其形成过程与动作技能为核心时代的肌肉塑造和再造有着本质差别。因此,新商科高度关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知识工程学的发展,并探索将上述领域的成果应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当前,我们建议不要过早地将新商科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去审视,也不要过早地定界新商科的专业范畴,而是参照国际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先从新商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入手,形成对于核心能力的共识,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将这些核心能力与具体的专业结合。目前,我们提炼了需求分析与开发、商务拓展和资源集成以及社会责任三大类11项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形成共识后,再解决课程开发的问题,课程供给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推动新商科不同于“新工科”,“新工科”是自上而下的,而我们是基层的创新,因此我们在方法、路径、着力点和突破点上也就都不一样了。

三、再谋新举措

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将从如下三个方面继续推动。

一是加速推进新商科国际职教联盟建设,以国际共识来调动国内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步解决核心能力共识,第二步建立协议标准。

二是扎实推进课程建设,以新商科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点,提高和优化专业群的共享度和融合度。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新商科研究协同中心、新商科教育研究所建设,广泛与包括学会商科委在内的智库机构合作,抢占新商科研究的制高点。

营造新时代技能形成的社会环境、构建新时代技能形成的制度体系、探索新时代技能形成的培养模式、挖掘新时代技能形成的文化内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也非常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的统筹下,与各职业院校携手努力,落实“职教二十条”,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新技术赋能教育 工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知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刘全宝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从刀耕火种到以牛耕田再到机械化、电气化生产,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新技术进步将把人类生活带入智能图景,新技术赋能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度变革。

一、重构:技术重构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

随着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意识到:面对院校,面对企业,用技术解决发展问题,才是未来新技术的正确打开方式;热点不重要,缩小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地重构未来社会。作为教育者,只有重构人才结构、重构未来教育,努力去弥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鸿沟,才能重构今天的商业和未来的社会。

当下新技术的热点是区块链,重点是大数据。区块链和大数据,在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涵、教学评价、课程设计、师资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重构。

大数据是数字时代的明显特征,已经逐渐成为普及性经营技术,并开始替代人为主观决策,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来做出优质决策。区块链技术诞生10年来,对社会的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两年前开始与产业深度融合,如今国家把区块链技术纳入顶层设计中,开始发布政策与建设标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人才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如何把这个技术热点与产业、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需要深入思考。

二、升级:新技术开启商科教育新发展

商科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巅峰时期。在这10年中,教学模式、体系构建、平台建设和管理方式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实训的模式也从原来的物理类沙盘推演演变为通过新技术实现的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商科教育的发展,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实现商科教学可视化。从发展模式上来说商科教育已经开启了产教融合的新时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培养综合性人才。

但在这10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优化的问题:一是大楼空间大,利用率低;二是内容固化,不适应变化;三是技术与创新脱节;四是缺内涵创新,制约发展。因此,新的时期商科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困惑:一方面是“太职业”,在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内容中,技能培养突出,思维训练不足,造成培养的学生工作无后劲,创新乏力,职场发展天花板过低;另一方面是“太商科”,表现为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缺乏工科思维,离技术较远,对企业新技术与混合应用准备不足。

新技术给商科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特色,高校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持共享的理念融合外部生态资源,进而强化培养商科学生的业务思维、数据决策和算法能力。

新技术与商科内涵深度融合,促进商科教育的升级。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是第二代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去中心化,不依赖额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硬件设施;二是不可逆、时间戳,时间戳作为区块链中公证人的角色,使区块链上的信息无法被修改;三是分布式账本、全民记账,保证数据安全,提升社会信用度;四是防篡改,数据信息一旦经过区块链上所有节点验证上链后,就会永久存储。从应用维度看,区块链技术这些特征与商科密切相关,其技术的应用也在颠覆和重构着商业模式。区块链技术赋能商科教育,是商科教育创新升级的必然课题。

在商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区块链思维,如共识性与合约思维、代码化思维和分布式思维;在商科教学中应关注应用产业发展的案例,如金融服务、医疗健康、IP版权、教育、物联网、共享经济、通信、政府服务和慈善公益等,目前这些领域都有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

区块链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在理论与实验阶段,通过任务的设计、案例的导入,培养区块链数据提取能力、区块链数据分析能力和基于区块链业务的审核能力;在专业实践阶段,通过基于企业业务的应用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区块链上物流流程的设计能力、链上物流运作管理能力和区块链数据应用与分析能力;在实习与实战阶段,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战演练,训练学生区块链通证思维,使其掌握区块链通证的设计原理和通证模型设计能力。

三、探索:工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在技术重构的背景下,产业界和教育界需要共同探索“新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在探索新技术通识课程结合、与专业课程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北京知链科技(下文简称“知链”)作为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一直在思考新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认为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可以与商科相融,也可以与工科相融,进而探索校企协同构建“工管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工管融合”的新人才不但能操作技术,最重要的是具备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工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围绕区块链与大数据两个核心技术,结合不同专业内容进行体系化人才培养。即把新技术应用企业的不同场景搬到院校,在这个基础上将技术和专业的内涵融合,就产生了“区块链+N”专业方向,如“区块链+会计”“区块链+物流”“区块链+计算机”“大数据+营销”等等。将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专业教育课程融会贯通,不同专业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不同的专业能力,真正地将技术、专业和人才培养深度结合,使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出校门的时候,都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新技术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以金融、财会和营销为主的商科专业要和新技术结合,首先要熟悉区块链、大数据在行业企业中的应用,把区块链、大数据融入企业案例中去,融入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快速了解新技术与这些专业和企业应用相结合后会产生什么效果与什么价值,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其次,可以校企共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结合学校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将商科素养和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在技术方面的培养上,首先要让学生对区块链有基础认知,接着要能够基于区块链技术做认知设计,然后再进行应用开发和底层开发。区块链设计要和产业紧密结合,科研项目是区块链的发动机,可与区域产业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做设计。未来的新商科人才,要了解新商业背后的区块链基础业务逻辑和技术架构。教学中将企业案例和技术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通过真链实战、真项目实做,达到熟悉技术、熟悉业务、熟悉量化分析行业价值,懂得区块链的开发技术、开发顺序、开发逻辑,获得不同行业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链接:技术链接专业,专业链接产业

在“新技术赋能教育”的探究和探索之后,需要链接,让技术链接专业、专业链接产业,通过校企共建和校企合作链接资源。

链接的第一特征是“新”。新的技术一定会缔造一个个全新的专业,专业建设的同时会塑造新的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模式。知链是链接教育和产业的桥梁,对接企业做项目实战案例,对接人才做就业行业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与教育、媒体、院校和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在全国区块链产业领域,有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链信专委会”的资源支持,很多企业的真实技术应用场景已经开始成为教学案例,使教学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前沿。

通过新技术赋能教育,在赋能过程中实现“工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链接师资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共同打造“金课”,打造核心专业,打造特色高水平院校,服务产业升级。

猜你喜欢
商科区块专业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