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境界

2019-12-28 06:01蔡明
莫愁 2019年36期
关键词:明志子书任尔

☺蔡明

近日偶读,发现有许多关于“家长的境界”的文字。我以为,这样的话题很有意义,家长也要有境界。我们都曾读过书,大凡有境界的诗文,特别令人称道。我们也曾见过优秀的绘画作品,大凡流传于世的名画,都是境界不凡之作。同样,家长若有境界,对怎样做家长、做怎样的家长,有非常透彻而深刻的领悟和较好的精神修为,也一定会自成高格。

家长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呢?其中有这么一说。

第一种:自然境界。境解:子为己出,宠之若物。

第二种:功利境界。境解:视之为人,使之成器。

第三种:道德境界。境解:来即是往,成己成人。

第四种:天地境界。境解:无可无不可,任尔东风。

它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其概括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境解”。这里的境解,侧重于从家庭教育层面做的描述。

百般溺爱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子女一切欲望,这是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的“错”,但又是很多家长自觉自愿的“错”。前段时间,某知名“富二代”因被限制消费,再度进入大众视线,也引发人们的深思。“子为己出,宠之若物”的自然之境,实在是一个“悲”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花光一切,也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专业,将来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这种境界的目的性特别强,功利性特别大。或许有少数人能够真的成“器”,光宗耀祖,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正如言者所云,是一种“险”境。

而从“善”境出发,“来即是往,成己成人”,不强迫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而“无可无不可,任尔东风”这样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生的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

在冯友兰看来,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低层次的境界,做人要向道德境界的贤人和天地境界的圣人方向去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同样,做家长也要向这个目标努力。

如何才能不断地修炼,进而做一个有境界的家长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说”可以触类旁通。身处“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能够登高望远,确立目标,而不随波逐流,这是第一步;方向已定,则应该教导孩子,博学多研,敬业修身,坚持不懈,矢志不渝,这是第二步;引导孩子在众生喧嚣中,明察秋毫,豁然开朗,收获“诗和远方”,这是第三步,也是最好的结果。

为人父母,既要站在家长本身的角度想,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既要对家庭负责,更要对孩子负责;既要认清自己,更要认清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人。

想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临终前写给当时只有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对孔明来说,这是《诫子书》,更是临终遗言。对当下中国家长来说,修身,养德,致远,明志,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厚望,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诸葛亮给他儿子开出的秘方是“静”“俭”,是“宁静”“淡泊”“夫学须静也”,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内在的静心,到外在的俭朴,从正面的指引,到反面的警示,可谓字字入髓,语重心长。

如果我们都能以《诫子书》为镜,那么,何愁不能成为一个有境界的家长呢?又何愁孩子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呢?

猜你喜欢
明志子书任尔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柳佳玮作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咏竹
明志
冯振旺
谐图趣语
哀父
临江仙·初度感怀
努力成为一名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