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重点

2019-12-30 15:32巴玉玺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素养政治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及压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任重道远。要完成好自身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始终牢记使命,以总书记的讲话要求为指南,重点施教、精准发力,不断提高工作实效,以扎实的工作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从培育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人的思想水平表现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决定着认识主体的人生态度和现实行为。由于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230所以,人的思想水平深受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制约,认识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不同,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水平既受到自身所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量的制约,又会与其自身所经历的实践体验相关。一般情况下,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强,所表现出的思想水平就较高;在正确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经历的社会实践越丰富,其思想水平就会较高。反之,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较弱,所表现出的思想水平就会较低。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的思想具有阶级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思想水平又内含着认识主体的观点也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其思想观念必然会受到本阶级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体现着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是其历史观、国家观、事业观、价值观、利益观、享乐观等思想观念的综合表现,决定着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时代责任的态度、自身发展事项的选择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决定着他们的现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终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理应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通过接力奋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成为现实。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不仅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人生选项和价值实现,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应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关注。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规律看,大学生的思想既与其自身的知识面、理论素养、心理状况、个人阅历等因素相关,又会受到外部的诸如各种思潮、不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深刻变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思潮借助快速便捷的互联网肆意传播、泛滥,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冲击着成长中的大学生,搅乱了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出现模糊,在其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观念多样、价值认同多元、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张扬等现象,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如何主动而有效地应对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高扬主旋律,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应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

每一代青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每个人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才能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现实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际遇和机缘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青年大学生能否抓住机遇、谋划好个人的人生目标、绽放出亮丽的青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而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制约着他们的认识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就必须遵循思想的形成规律,综合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各类因素,从培育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入手,通过认识能力的提升,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的目的。否则,就会因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大学生的认知混乱、思想模糊、价值取向失偏、行为失衡。要提高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广大学生,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指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培育大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历史、认识当代中国、研判外部世界、把握现实机遇的能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浮躁之气,静下心来多读一些理论经典,既要知其然更是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思考,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当广大学生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理性客观地做出正确抉择时,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根本提高,此时“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3]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水平,才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水平,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格局与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与国际间的比较、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远大抱负与现实的脚踏实地等各类关系,摆正个人与民族、社会、国家的关系,以良好的心态、坚定的理想和脚踏实际地行动,承接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从培育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判断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政治觉悟”是指人们对政治所形成的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看法。具体地讲,“政治觉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领悟政治问题、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和水平,判断政治觉悟,既要看其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也要看其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行为;政治觉悟是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的统一。”[4]由于“政治”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2]4664所以,不同阶级的政府或政党,对政治觉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要求。在同一个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不同,人们也就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政治觉悟。一个人的政治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感悟,在相关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确立的。因此,政治觉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所认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发生改变时,其政治觉悟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随之发生转变,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原有的政治觉悟。而教育活动能够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所以,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政治觉悟的形成和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政治觉悟是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的综合表现,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生价值的选择,是个人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表现出有什么样的政治觉悟。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个人对人生价值的判断能力相关,价值判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价值选择的结果,影响着其价值观及政治觉悟的形成。从政治觉悟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的作用关系看,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现实乃至今后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更是关系到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大业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行为。由于大学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集中“加油”,也是大学生政治觉悟形成的最后关键期,决定着大学生将以什么样的政治觉悟进入社会、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伟大事业。因此,对大学生政治觉悟的培养,是一件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事,必须站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高度去认真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3]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就是要从政治觉悟形成的源头发力,以培育其政治意识为基础、端正其政治立场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理论优势和育人功能,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判断能力的培育,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今后人生的“准星”,增强他们的人生“定力”,鼓足他们前进的“风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当今中国的最大政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着这一时代主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指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修”,在“修”中不断明晰认识、端正思想、净化心灵,提高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定位在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把个人的事业梦与中国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善于对大学生讲好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通过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的综合对比,用精彩的中国故事,点燃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强烈的自信激发起大学生昂扬的奋进动力。正所谓“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政治觉悟,由此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四个自信”的政治觉悟,才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觉悟。

三、从培育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自律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所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公德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素养和本质表现。由于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和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269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道德深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具有强烈地民族性、区域性、阶级性、时代性和约束性。一个人的品质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所以“人们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训练出来的。”[5]其中,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培育和引导作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其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道德行为则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就会展现出什么样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旦养成,便对其自身行为构成了相应的自我约束,并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人们能够从其行为表现中感知其内在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越高的人,自律能力就会越强,其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就会更加合乎社会道德规范。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上又提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6]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是因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青年人总是引领着时代风气,“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7]52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的代表群体,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标兵,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良好道德风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总的来说是健康积极、向上向好的,但在部分学生身上却存在着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自律能力不足、行为底线随意、道德标准双重等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欠缺,也有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足。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等问题,这种以理想化为主的教育,不仅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而且影响道德意识的外化过程,不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8]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其中所谓“大德”指的就是国家之德,“公德”就是对社会、公众之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修大德、公德。“私德”则是每个人的做人行事之德,是做人行事之标尺、底线。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人对道德的修炼过程,所谓“修”就是以德修身,“练”就是以德行事,通过内修外练,将道德规范修炼成为个人的内心素养和行为习惯。一个人是否有“德行”,不是听他说的如何,而是看他做的怎样,即是否在“行德”。所谓“行德”,就是以德做人、行事。知德而不行德,仍属无德。能否“行德”,关键在于是否将道德内化为个人素养,形成自律的习惯,达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小德不行,大德何存?修德既要立意高远,更是要立足平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的就是修德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积跬步而致千里,终成为有“德行”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既要确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更是要指导他们能够以德行事,学会自律、学会慎独,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既要引导大学生既要修好“私德”,也有修好“公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避免出现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间的强烈反差而贻误人生、辜负历史的重托。

四、从培育大学生对内心世界的净化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1363文化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以及对文化的识别能力,是人文精神修养和科学精神修养的综合表现。文化素养与知识有关,需要知识的支撑,但如果知识不能被个人所消化吸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知识再多依然可能还是一个缺乏文明礼貌、道德品质的人,就像人们常说的“有知识没文化”那种现象。由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公众的文化素养又反映着人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文化素养的培育可分为“教”和“养”两个环节,“教”是来自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类外部影响和引导,“养”则是个人的内化和体验。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使学生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要具有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良好文化素养。但由于传统遗留、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现在的一些理科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文科类学生的科学素质欠缺等不足,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心浮躁、文化品位不高、文化认知模糊、审美情趣错位、公德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心理亚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文化素养的缺失不无关系。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构建作用,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责任意识、行为操守、创新意识、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源”、内心世界的“净化器”、事业发展的“发动机”。仅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良好文化素养支撑的人生,是“跛腿”的人生,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认识态度、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公德意识和进取精神,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亚健康”。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7]164需要薪火相传。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不会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有效认知,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民族文化就有可能由此而失去传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其内心才会由衷地确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承接起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接力棒。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际上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传承和延续。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坚持以文化人,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取信心和精神力量。内心的净化,能够使大学生有效地抵御各种思潮的侵蚀和利益的诱惑,达到思想、情感、意志和品质的全方位提升。时代责任要求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应该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培育出的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文化的精神构建作用,培育大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通过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净化内心世界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对文化的辨别力得到不断提高,学会和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扬弃”思想,正确地看待主流文化、历史文化、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分清什么是需要发扬的先进文化、优秀传统,什么是需要抵制的腐朽文化、消极文化及反动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素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政治攀附”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