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话剧社团为平台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12-30 15:3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雪海剧社话剧

施 新 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扎实学识、综合能力与较强社会适应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并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而校园话剧因为兼具专业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应该把戏剧教育纳入到学校里去,作为美育的一部分”[1],大学也可以开展具有普及性质的话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香雪海话剧社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二课堂,是一个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于2003年秋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十六年来,香雪海话剧社每年都举办短剧比赛,不断进行着走进经典、演绎经典、创造经典的努力,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在新闻媒体、教育机构、艺术团队、政府机关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事实证明,香雪海话剧社正在将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改革相融合,探索着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转变培养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传统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分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抑制,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香雪海话剧社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纠正了这种理念,通过学生对话剧的写、改、编、演、录制、剧务等环节,真正历练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培养出一批知识基础夯实,综合能力突出的本科生,追求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为一个学生社团,香雪海话剧社的成员主要分布在文学院的五大专业,即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与汉语国际教育,并来自不同的年级。学生们所学专业各有侧重,如果仅满足于书本知识与专业领域,无疑并不适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通过大量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他们提供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其通过学习各种课程,提升知识基础与人文修养。另一方面,教师注重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讲授延伸向第二课堂。香雪海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便提供了锻炼学生才能的空间。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演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剧目,如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等,同时,也将一些小说改编成了话剧,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春蚕》、张爱玲的《金锁记》、巴金的《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的《山峡中》等,演绎经典话剧需要学生对剧作具有较强的解读能力与表现水平,改编话剧需要学生拥有清晰的文体认识,并能够实现文体之间的合理转换。这一过程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学生的写作与应用能力。此外,教师们也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原创,学生一般会结合校园生活,演绎大学生的快乐与烦恼。因此,从对原著的移植表演,到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再到自主创作,学生们一边在品读经典、积淀文化,一边在主动思索、积累经验。通过这一目标的设定,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考核,学生也树立了既要完善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实际技能的观念。

校园话剧把专业知识的夯实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可以说,一部话剧的诞生过程就是强化大学生专业素养的过程:从品读经典到剧本改编是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从领悟人物性格到深入展示是对学生感知能力和表演技能的考察,排练过程中的动作、声音、情绪的处理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外,台下剧务人员的管理、组织、协调、策划、服装、舞美设计能力均可以从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科学研究、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同时,学生演员也将这种影响扩散到学生观众中,使经典作品传承和发扬,从而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当今科技与艺术互相融合,很多科技进步成果也日益应用于话剧舞台艺术,这就使学生在对剧本进行创新的同时,也思考如何进行话剧理论创新、艺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等问题,从而,切实将人才培养理念锁定在创新创造、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上。

以香雪海话剧社为平台,转变了传统人才的培养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它既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与人文底蕴的培育,同时,也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改编,提高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写作能力;通过舞台表演,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剧社的日常管理,考察学生的管理、合作、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指导学生改编经典,自我原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这样理念培养下的学生不仅能够适应交叉行业的专业要求,也满足了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

二、设计培养方案,追求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高度契合

传统文学课程理论性强,缺乏实践,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体悟程度较浅,借助于话剧的编排表演,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香雪海话剧社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和戏剧选修课的教育,加强了学生的文学领悟能力、文字编辑与写作能力。在编演经典剧目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钻研原著,广泛涉猎评论,并通过生动的舞台表演,形成综合性的能力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课堂被动地接受,变为课下主动地学习,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高度契合起来,培养方式生动多样,富有成效。

在专业教育方面,香雪海话剧社依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业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和《鲁迅专题》《老舍专题》《戏剧专题》《中外艺术作品欣赏》等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展开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重视学生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也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方面,教师重点讲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包括胡适、丁西林、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人的创作,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分析作品背景、思想内蕴、艺术特色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剧作,并带领学生剖析经典剧目的优长,从而使学生明晰不同剧作家的风格。除了文学性的讲授之外,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分析剧本的舞台性,探讨话剧的演出艺术。话剧表演的实用性也会驱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个过程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系统、长期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们形成了基础的话剧认知,便于进一步的实践活动。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还利用讲座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这包括话剧理论讲解,作家作品的分析和学生日常排练问题的解答。关于讲座的内容,我们结合学科老师的研究方向,每期选择一个话题,如以作家分类的曹禺和老舍专题研究,以风格分类的喜剧和悲剧研究,以创作方式分类的改编与原创剧研究等,讲座往往因为碰触了学生的关注热点,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实践活动方面,教师根据话剧社成员的知识水平,专门设置了培养目标、活动形式与相关要求,此过程一直伴随着专业教育。具体说来,这种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每学年举办的“大一新生短剧大赛”和“香雪海之夜”的演出活动中,前者作为面向大一新生的选拔式比赛,以文学院大一班级为单位,每班演出一个短剧,经过初赛、决赛的重重筛选,最终优秀剧目及演员脱颖而出,参加后者的汇报演出活动。“香雪海之夜”是面向所有热爱话剧的同学,也是本年度香雪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无论是“短剧大赛”还是“香雪海之夜”,学生在准备、排练过程中,一直有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从剧本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认识、情绪态度的理解,到安排角色、修改台词、舞台表演,教师在听取、观看学生的表现后,都会给出意见和建议,并且,教师们始终明确学生社团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这一身份定位,所以,并不越俎代庖,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协助学生将演出效果达到最好。

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香雪海话剧社有倾向性地吸纳学生到社团的各职能部门,如导演组、演艺部、创作部、宣传部、剧务部、秘书处、公关部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契合,如秘书学的同学进入秘书处主要负责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书的写作,并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及其他热爱写作的同学进入创作部,负责剧本的创作、改编;广播电视学的同学进入宣传部,负责视频录制剪辑等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言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香雪海不仅能够强化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实训的方式推进着专业的改革步伐。此外,教师也会加强学生对剧社事务的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如前期的服装道具、舞台设置,中期的表演、录制与后期的视频制作等,这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的结合。

在专业教育中,学生得到了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活动中,香雪海话剧社的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文学感悟理解能力,改编、原创、排演能力,服装、舞美、道具设计能力,沟通协调、组织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将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延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人文性和示范性相结合,调动其专业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2],从而使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契合起来,以丰富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保障机制,注重教育环境与制度规章的优化

以香雪海话剧社为平台,我们注重教育环境与制度规章的优化,完善保障设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健全,不断尝试建立弹性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才成功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在环境与设施方面,学校及文学院为社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与资金保障,积极扶持社团的活动,如设置香雪海社团实训活动室,优化场地的硬件设施,安装电脑,配备摄像机、麦克,购买服装、道具,并置办了话剧相关图书与音像资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设施,保障话剧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方面,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采用了对话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情景体验式等学习方法,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和掌握了文本知识,而且还可以在对话中获得满足——赞赏、分享、互动,进而具备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3]。教师还尝试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专门研讨话剧的改编与表演,逐渐研究出比较成熟的教学制度。此外,教师还采用开放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其他学院进行跨学科的交流、教育与研讨,倡导联合教学,跨院演出,如我们邀请音乐舞蹈学院的老师来为学生讲解表演、音效、舞美等内容,为学生的话剧表演专业化开拓了良好的空间,并在“香雪海之夜”的活动中,两院合作,推出了一场华美盛大的晚会。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市话剧专家来我社进行学术讲座,专家们从理论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并多次来我社对学生的排练进行现场辅导,这对于一直摸索表演技巧的学生来说犹如雪中送炭,消除了表演方面的很多疑惑,也规范了他们的形体与发声技巧,可以说,这些良好的教学措施使社团学生具有了自由灵活的学习路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有助于打造香雪海话剧社品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在管理与评价方面,我们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学分制与实习制,如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平日的理论学习、改编剧本、日常排练、参演活动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折合为学分,纳入到学生整体的学分构成中,同时,将学生的社团部门工作视为实习实践,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评价上,我们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单一分数认定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卷面分数相结合,建立弹性评分机制。因为话剧社团需要的是长期的实践与锻炼,因而我们侧重考察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注重观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审美感悟和实践能力,并听取外院及校外专家对学生的意见,建构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形成评价的客观多元化局面。

有学者曾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4],学生演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创作、改编、排练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还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表达表演、团结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当然,话剧表演并非要学生未来从事表演专业,而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训练平台,香雪海话剧社走出的学子也在各行各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而,以香雪海话剧社为平台,对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对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学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雪海剧社话剧
玉米苗期根汞胁迫响应中miRNA的鉴定及初步验证
大雪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剪窗花
戏剧演出
翁源李花烂漫 美若“雪海”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冲锋剧社在唐县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