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测探底 核心导学
——让数学课堂散发“学本”魅力

2019-12-30 15:3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本小数核心

王 崇 巍

(牡丹江市长安小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自2013年牡丹江市开展“学本式成长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长安小学一直努力打造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学本教育”。特别是2017年学校被确立为《黑龙江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校,更为数学学科的“学本式成长课堂”实践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我们把此项课题研究内容与“学本式成长教育”课题研究进行了有机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梳理出了“前测探底、核心导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散发“学本”魅力。

一、“前测探底”——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他们走进课堂时绝不是一张白纸,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就违背了“学本”的理念。那么,对于要研究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了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课堂上还应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学习研究?这都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探底”,只有探到学生认知的底,才能找到课堂教学的起点。

而“前测题”就是课前探底最好的抓手。“前测题”即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课前小调查。那么“前测”探什么?怎么探?

(一)“前测”探什么

1.探知识的底

知识的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与新知相关联的旧知探底。如:在教学《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的这一内容时,与之相关的旧知就是整数运算定律。那么,老师就要通过“前测”对相关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查缺补漏。

另一部分是对新知识的探底。对于即将研究的新知识,学生有没有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也需要教师心中有数,不能把学生当成一无所知来教。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前测题“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如果知道能用你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吗?”通过对“前测题”的统计我们发现,班级有80%的孩子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但是只有5%的孩子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那么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就应该放在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关系,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上。

探知识的底时只有关注到了这两部分,才能让更好地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有效组织开展教学。

2.探能力的底

“前测”除了要关注知识层面,也要关注能力层面。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掌握哪些数学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层次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前测”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其实这节课的核心就是要统一分数单位。为了探学生能力的底,我们在“前测题”中就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出解题过程。结果有63%的同学不仅准确计算,还能利用线段图、格子图、圆形图表示出了统一分数单位的过程。因此,根据这一前测结果教师在执教时,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讲解、交流、质疑、辨析,进而明晰了本节课的重点即统一分数单位。

3.探思维的底

课前探底,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

例如:在教学解比例时我们在前测题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请尝试解决0.8:4=X:8,通过对前测结果的分析发现,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解决这一前测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计算的:

0.8:4=X:8

解:0.2=X÷8

X=8÷0.2

X=40

虽然这样的解决方法并不是最优的,但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孩子是利用迁移的思想,利用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决这一新知的,说明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把比与除法建立起了联系,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的,体现出他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所以,我们在前测探底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层面。

(二)“前测”怎么探

“前测”不同于以往的预习单,“前测”的内容要少而精,1、2道题即可,完成时间要控制在10分以内。而一般情况下“前测题”需要授课前一天对学生进行施测,而且是现场施测,及时回收。同时,对学生的课前谈话与课前访谈都是“前测”的形式,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前测”的最大功效。

二、“核心导学”——体现“真问题”“真合作”“真学习”

“前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前测探底”的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抓住“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在每节数学教学中能起指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是能对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核心问题”从哪来?怎样确定?

(一)可以从“前测”的分析结果中确定“核心问题。

如《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设计了“325×56”的前测题,并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一填每步的积表示什么。

通过对结果的整理与统计我们发现有80%的同学能够进行正确计算,可见怎样算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只有10%的同学知道每一步的积表示的是什么,可见同学们对算理并不理解。因此,我们根据“前测”结果设计的核心问题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的积怎么写?为什么?”在这个核心问题中即有对算理的明晰过程,也有对算法的梳理引导,关注了算理与算法的同步运行。同学们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一难点,而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不是老师被动地给学生,而是来源于学生,学生更愿意去研究、解决,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把“核心问题”做为“前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研究学习。在《认识小数》一课中,我们把核心问题“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做为“前测”内容,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研究学习。通过研究发现小数与整数在读法、写法、组成,以及表达的范围上有所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在比较的方法中认识小数,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小数、整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系统与完整。

对“前测”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而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可以有效反映出学生知识、能力、思维上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可以使分析结果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做到数据从学生中来,研究内容从学生中来,教学资源从学生中来,真正体现了“学本式成长课堂”的理念,实现了“真问题”“真研究”“真学习”。

通过两年来对“前测探底、核心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本式成长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找到了落脚点,我们将继续加深加强对此教学模式的研究,让教师受益,让学生受益,让数学课堂散发“学本”魅力。

猜你喜欢
学本小数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教育寻真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