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2019-12-30 01:41王美璇邓林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胜任力现状

王美璇 邓林园

〔摘要〕胜任力研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护航者,是教师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心理教师是中小学教师中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对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和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相关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多角度、多方法地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胜任力进行深入探讨,构建本土化的胜任力模型,并进一步加强对心理教师考核和培训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04-07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在201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1]。《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中小学也都面临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简称“心理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林丹华等[2]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开设心理课的学校不足七成;超过五成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其开放时间;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佳,并且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邓林园等[3]对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中只有39.8%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专职的心理教师不到50%。这些数据提醒我們,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当然同时也面临很大挑战。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其关键人物就是心理教师。国内关于心理教师的研究虽然不多,但也已经发现当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养中存在问题[4],其专业化程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任其平[5]和丁园园、姚本先[6]通过对比中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情况,发现我国心理教师队伍发展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明确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角色定位,提升心理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制定中小学心理教师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因此,要想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胜任力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明确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胜任力。

本文将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起源和历史、研究现状、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一、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起源和历史

(一)从“胜任力运动”到教师胜任力研究

1973年,McClelland[7]团队发起“胜任力运动”,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内容、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整体而言,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最早从企业管理领域开始[8,35],后来发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之中[9],而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成熟,部分学者开始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中[10-14]。胜任力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基本与企业领域的研究同步进行,只是相对而言教育领域的胜任力研究结构更松散[12,15]。进一步整理国内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历程基本等同于企业领域,即从教育管理者开始,而后慢慢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所有参与者。

国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根据国家情况各有侧重,英国教育领域的代表包括国家教育评估中心研究项目(National Educational Assessment Center Project)和英国南部着重技能和行为的模型[16]。在美国,则大量运用McBer途径,即采用引导而不是强迫的方式让员工了解并达到愿景[17]。另外,Hopkins等研究者在欧洲十个国家进行的教师核心品质调查提出了高绩效教师所应具备的六大最关键特征[18]。1994 年至 1999 年,法国学者Yeung等[19]仔细研究了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

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刘兆吉和黄培松[20]对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心理品质进行的研究。此后,林崇德等[21]通过对教师的长程研究,最终提出了教师的素质结构理论。吴光勇和黄希庭[22]通过对 1000 余名中学师生和社会公众进行调查,得到受欢迎教师的四大人格特征。徐建平和张厚粲[23]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展开研究,构建了教师共有的胜任特征模型和优秀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李英武等[24]通过自编教师胜任力问卷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维度,提出教师胜任力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和管理胜任力四个方面。

纵观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从开始的单一侧重教学技能到后来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将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衡量其胜任力的标准,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二)胜任力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经过40余年的不断探索,目前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主要分为两类,如表1所示。

随着胜任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其中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较有影响力。冰山模型(图1)由McClelland[7]提出,他将胜任力划分为由浅入深的两个部分:“水面上”的部分叫基准性胜任力,指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的外在知识和技能;“水面下”的部分叫鉴别性胜任力,指不易观察和评价的一些深层次的特质,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并且他还指出,胜任力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特征、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洋葱模型(图2)由彭剑锋和荆小娟[29]提出,描述胜任特征时由外层及内层,由表层向里层,层层深入,最表层的是基本的技巧和知识,里层核心内容即个体潜在的特征。

国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基于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BTE)和人本教师教育(HBTE)两种理论模型[15]。其中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更强调教师的知识技能,是一种相对直观和可测量的能力要求,而人本教师教育更侧重教师的个人内在品质,不易直观表现或测量。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分别指向了前文中冰山理论和洋葱理论中的不同方面。

以上这些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二、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相对完善,因此其关于心理教师的相关研究也更为丰富,尤其是美国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军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国外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学校心理学家(school psychologist)和学校咨询师(school counselor)[30]。由于两者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存在很大不同(具体见表2),因此相关胜任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各自的工作特点独立展开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工作内容及服务对象

学校心理学家和学校咨询师两者在工作内容上是有明确的分工和区别的,二者各自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

2.胜任力标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胜任力研究更注重实用性,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构建出了适合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一套十分详细且全面的心理学工作者考核和评价系统。尤其从2000年以来,制定和完善了心理学领域工作者的能力发展及评估方法。

美国国家和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PPB)[34]提出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框架,包括以下六种能力:(1)科学知识基础;(2)循证决策/批判性推理;(3)人际交往和文化能力;(4)专业/伦理;(5)评估和干预;(6)监督/咨询。Sumerall 等[35]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实践所需能力的训练和评估所遇到的困难。为此,在美国心理协会和其他30个心理学家团体和组织的共同协商下,确定了专业的心理学家,尤其是提供健康和人类服务的从业者所需的核心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专业的心理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伦理、法律和公共政策问题;管理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干预能力;个人和文化的多样性;咨询和跨学科的关系;专业发展问题[34]。最近几年,国际学校心理学协会又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以下标准:学习心理学核心知识、发展专业决策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设计和研究技能、了解伦理知识和树立职业价值观,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寻求专业性实践所需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6]。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学校咨询师的胜任力研究,比较重要的有Crouch在1992年提出的心理咨询师的四种主要技能发展领域,包括心理咨询师意识、个人的工作、理论性理解和个案调查技能[10]。McLeod则认为,有效的咨询师的技能与特质包括:人际关系技能、个人信念与态度、概念性能力、个人的“健康”、对技术的精通、对社会性系统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能力、学习与调查的开放性[10]。

3.相关培训及考核

从1970年开始,很多大学都开始设置针对心理学家的研究生培训项目,这些项目使其获得了在学校开展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核心能力[43]。针对培训的内容,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Short和Rosenthal在1994年的研究中提出培训应包括咨询技能、预防、干预、管理、健康保健和金融方面。这个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它更加关注评估。根据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的标准,评估领域的准备、干预、咨询服务和咨询是最主要的培养目标。NASP(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要求学校心理学家掌握行为的、心理健康、合作和其他的咨询模型以及它们在特殊情境下应用的相关知识。也有研究从学校心理学家自身角度指出,他们希望获得更多和NASP的标准相一致的关于预防和干预方法的培训,而不是关于评估和诊断这些符合传统模式的培训[32]。Froese 和Montgomery[37]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提到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fer,KT)能力对心理学家从事行业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其应用和培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国外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有较为完善和严格的考核制度,相关人员必须首先通过入职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才可以参加工作,并且,在工作期间仍要定期进行能力评估和检测。在美国,无论是学校心理学家还是学校咨询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专业能力测试,即国家咨询师考试(The National Counselor Examination,简称NCE),这是国家咨询师资格认证委员会(NBCC)组织的覆盖全美50个州的管理考试[38]。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外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这些研究充分指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证实了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而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又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二)国内心理教師胜任力研究

尽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与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能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其特殊性[39]:(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水平较低;(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尚未分工,统称心理教师,并独自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内容。

基于此种差异,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合本土的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并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陈虹、叶一舵[40]认为学校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应该包括:拥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具有职业特点的人格特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专业技能或能力、明确专业职责和专业道德、职业个性倾向和自我认同六个方面。孔珊珊[41]提出心理教师胜任力特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有宽容心、有責任感、有进行科研的能力、奉献精神、必要的人生阅历九个方面。这两项研究均从具体的角度对学校心理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进行了列举,只是模型结构较为单一和松散,但其中提到的胜任力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方向。

韦洪涛等[42]提出了中学心理教师的鉴别性胜任特征和基准性胜任特征,并且进一步将中学心理教师胜任特征分为四个群体:工作技能、个性特征、职业态度、自我意识。邓林园、王美璇[39]通过对资深心理教师的访谈,将中学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划分为三类十项特质:自身素质(亲和力、个人品质、思想、创新能力);工作态度(上进心、包容度、责任心、踏实);工作技能(专业技能、发展技能)。这两项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构建,从而将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从单层级整合为多层级模型。

进一步纵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单层级还是多层级模型构建,均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学校心理教师的胜任力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可以让我们从宏观和整体上对心理教师的胜任力需求有所把握,但也都普遍存在过于笼统的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将研究群体进一步细化,深入探讨心理教师的胜任力要求。例如方晓义等[43]提出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胜任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知识能力、咨询实践能力、自我成长能力、遵守职业伦理道德的能力。邓林园、王美璇[44]又将资深教师和新手教师之间的胜任力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提炼基本技能、工作态度、自我发展、个人品质四个心理教师胜任力特征群,并发现两类教师的胜任力标准在大部分特征上存在共性,但在一些局部特征上存在差异,具体见表3。

三、心理教师胜任力的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可以发现中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

当前国内已有的成熟研究多是十年前进行的,处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刚刚颁布施行的初期。而随着2012年《纲要》的修订,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学的心理教师行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也就需要及时根据政策的调整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分析发现,除了综合性的胜任力模型探讨之外,现有关中学心理教师具体不同工作领域的胜任力探讨主要涉及咨询方面,这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心理教师工作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实际上,咨询仅仅是心理教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因而未来的研究需要从中小学心理教师不同方面的工作内容入手,进行更深入和具体化的探索,以期得到更加全面和完整的胜任力模型。

通过分析国外现有研究可以看到,国外对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有十分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而相比之下,我国心理教师的选拔和在职考核相对简单,且没有形成体系和制度,这不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和系统管理。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配合国家政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

我国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的调查方法,其中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由于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单一就可能降低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和可信度[45],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现有的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多以心理教师自身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对心理教师进行调查或访谈,探讨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这难免造成研究角度过于单一,从而导致结论的片面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从多个角度,尤其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受众的角度探讨心理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特征,关注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等不同群体对心理教师胜任力的观点和期待,从而建立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

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其特殊性,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及相应的胜任力要求都有别于其他传统学科的教师,而针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至今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关于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传统学科教师和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对比方面展开,深入探讨针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独特要求和发展模式。

注: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D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 2292504. html.

[2]林丹华,陈露茜,姚梦丽. 任重而道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 中国德育,2010(10):5-8.

[3]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 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4(3):49-54,74.

[4]吴玮.专业化:中小学心理教师发展趋势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0(6):81-85.

[5]任其平.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7(1):49-54.

[6]丁园园,姚本先. 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3):4-6.

[7]McClelland,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8]时勘,王继承,李超平.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 心理学报,2002(3):306-311.

[9]陈云川,雷轶. 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 科研管理,2004(6):141-144.

[10]陈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1]尹继卫.能力本位:英国高级公务员培训新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0(11):43-45.

[12]苗丹民,罗正学,王京生,等. 初级军官胜任特征心理品质评价模型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8):755-758.

[13]苗丹民,罗正学,刘旭峰,等. 年轻飞行员胜任特征评价模型[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1):35-39.

[14]罗正学,苗丹民,皇甫恩,等. 人格特征对陆军学院学员胜任特征的预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8):757-759.

[15]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

[16]Mansfield,B..“Competence and standards”in burke,J W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London:Falmer Press,1989.

[17]Hay McBers models of excellence of school leaders[DB/OL],http://www.ncsl.org.uk/.

[18]李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及其教育启示[D].郑州:河南大学, 2011 .

[19]Arthur Yeung,Patricia Woolcock,John Sullivan.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HR competencies for the future[J]. Human Resource Planning,2000.

[20]刘兆吉,黄培松. 对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初步分析[J]. 心理学报,1980(3):287-297.

[2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1):10-14.

[22]吴光勇,黄希庭. 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43-47.

[23]徐建平,张厚粲.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 教育研究,2006(1):57-61,87.

[24]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 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

[25]Boyatzis,R. E..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 Toronto:John Wiley & sons,Inc 1982.

[26]Spencer,L. M.,Spencer,S. 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27]Hackney,C. E. Three models for portfolio evaluation of principals[J]. School Administrator,1999(5):3.

[28]仲理峰,时勘. 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 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9]彭剑锋,荆小娟. 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卢琪,李蓓蕾. 美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12-15.

[31]汪亚芳. 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2]Emily Luis Cimino.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D]. Florida: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2007.

[33]Masoumeh Alavi,Nazanin Boujarian,Mohd.. The challenges of high school counselors in work place[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2(46):4786-4792.

[3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task force on the 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final report[J].  2006(10):1-154.

[35]Sumerall,S. W.,Lopez,S. J.,Oehlert,M. 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psychology:a primer[M]. Springfield:charlesC. Thomas Publisher,2000.

[36]楊晓霞,尹丽娜. 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15.

[37]Kimberly A. Froese,Janine Montgomer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schoolsyc-hologists as knowledge transfer professional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14(141):375-381.

[38]苏立增. 美国学校咨询专业师资培养及资格认证制度的启示[J]. 教师教育研究,2013(6):91-96.

[39]邓林园,王美璇. 中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探索:对资深心理教师的访谈[J]. 教师教育研究,2015(3):43-49.

[40]陈虹,叶一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 教育评论,2006(1):78-81.

[41]孔珊珊.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学校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2]韦洪涛,邢延清,王倩.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10.

[43]方晓义,王锦,赵晨,等. 中学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1-38.

[44]邓林园,王美璇. 中学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探讨:经验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2015(6):60-68.

[45]戴斌荣. 定量与定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4.

(作者单位:1.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100094;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胜任力现状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