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审视

2020-01-01 18:07李开文张江燕闫巧珍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树人族群立德

李开文,王 萍,张江燕,闫巧珍

(1.文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沾益区第五中学,云南 沾益 655500)

立德树人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活动,可以说自有了人类教育,就有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的立德树人教育发端于民俗,是一种不自觉的且非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还未系统化前,立德树人的教育往往以民俗文化为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立德树人做了重要阐述,为民族文化发展及立德树人指明了发展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既有体育特质,还有民族民俗特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优秀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时代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同时还发挥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对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在传统教育中首要的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以少数民族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和延续,其内容往往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其教育特点表现为普遍性和实用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自然性和体验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在教育组织形式上表现为非组织化形式。少数民族体育立德树人教育的传承与传播就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自然的德育活动,它对人的塑造和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2]。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特点

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族群在共同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体现了运动规则的普遍性,同时还蕴含了特定的风俗礼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族群的全体成员。每一位族群成员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化。无论是族群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人,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受教育者。例如,在彝族火把节或者婚礼活动中都会举行摔跤活动。摔跤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按比赛规定,实力相当的组成对手,双方交手后,相扑角力,被摔倒的单肩落地为输,三战两胜为赢,彝族男子人人喜爱摔跤,村村都有摔跤能手。彝族摔跤通过规则教化着每一位族群成员养成公正、公平的族群精神,通过相扑角力形成族群成员积极竞争的风尚。彝族的每一次摔跤对于族群的所有人都是一次道德的洗礼。对教育对象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教育充分体现了其普遍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特点也各具特色。究其根本,是由于各民族间生产生活实践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差异所导致的。例如,傣族生活在亚热带,水资源较为丰富,赛龙舟是傣族最重要的体育活动之一。傣族是为了感激和纪念岩洪窝,就在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举行划龙舟竞赛以颂扬岩洪窝战胜邪恶的功勋。通过龙舟赛一方面传承傣族文化,一方面就是教育傣族同胞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困难。蒙古族大多生活在草原,以放牧为生,依水草而居,他们最著名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骑马、射箭,古时候骑马、射箭是蒙古族人生活的基本本领,他们认为只有良好骑术、射术,才能更好的获取食物,保护家人。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十分直接和具体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环境而实现生存与发展,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教育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

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自然性和体验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开展时间上来看,有经常性开展的,主要表现为娱乐性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的,如祭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在什么时间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一个族群在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通过体育活动这样的形式渗透在族群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一个族群的教育影响通常是直接的、不自觉的而又潜移默化的。例如,蒙古族成年男子都乐于“赛马”,对于蒙古族孩子来说,成年人赛马的言行举止,赛马技巧,赛马的仪式以及由赛马延伸出价值观念等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很多蒙古族孩子在学赛马的过程中认识到,马是他们亲密的伙伴,由此延伸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赛马的学习中要想拥有像成人那样的优秀马技,就需要勤加练习,多思考。由此在学习中延伸出成功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有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品质。当马技学好之后便能参加赛马,赛马不仅展示良好的马技,同时还潜在的培养了孩子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竞争等优秀品质。这个学习过程没有任何规定,其教育行为是自然发生的,也是无意识的。因为赛马源自于藏族游牧生活,它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作为蒙古族同胞随时都可参与体验赛马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由此以少数民族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然参与,亲历体验的过程。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自然的使人们投入其中。立德树人过程是以受教育者接受为中心的,需要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才能逐渐形成个体的思想品质。以少数民族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的自然性,规律性、体验性特点正符合这样一个教育规律。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规范性与导向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自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又渗透在每一位族群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具有规范、教化和调节等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力,在族群个体的成长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又伴随着导向作用。如: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傣族每年都要举行泼水节,且人人参与。泼水民族体育活动蕴意了老人对孩子的祝福,孩子对老人的祝福,以及族群成员间的相互祝福,由此通过泼水树立了相互团结的族群观念以及个人间的相互关怀,由此延伸出一个族群间团结向上、相互关爱的、和谐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泼水每年都进行,进而形成一种习惯性体育活动,由此以泼水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所延伸出来的精神便成为傣族人们认可并遵循的行为模式,并在傣族人生活中代代传习,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族群成员进行自我教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虽然不是制度化、组织化的教育活动,但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约束力发展到人的自我约束的过程,实现了对人们的行为,道德观念的规范性与导向性,人们都自觉地遵从民俗的规约,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极为有效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2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困境

2.1 组织形式不能满足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文化遗产,是过往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文化桥梁,它以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历程之中,直接、不自觉而又潜移默化的规范教育着人们。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从组织形式上看,首先无专业教育工作者或者机构承担;其次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再次是无计划、无专业管理。由此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形式主要发生于家庭、社会的教育环境之中,依靠的是民俗规约。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教育对象而言,学校德育的对象主要是不同学年段的学生,而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的对象是身处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所以说,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对象互有交叉,但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就教育目标而言,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是把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例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等。就教育形式而言学校更具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为此,依照时代要求,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更加紧密的结合,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2 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被弱化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第一课堂,也就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第一课堂,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生活中长者,亦“家庭教师”的体育言行举止,运动行为方式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家庭生活中已有的运动习惯,也会成为孩子的运动习惯,这个过程就是家庭中的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过程,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现阶段,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自觉意识被弱化,其原因主要来自,首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族群为核心的家庭逐渐被以个体为核心的家庭所代替,削弱了族群教育。其次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化取向发生变异,导致其原有立德树人的功能弱化。再次是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进而导致族群文化自信不够。即便如此,部分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还是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例如,纳西族的“东巴跳”,“东巴跳”的每个仪式都影响着纳西族对生与死的客观认识,对美好发展的期许,对未来生活的启发与希望。

2.3 立德树人的价值异化

少数民族体育可谓是最早的教育形式。其立德树人的教育就是在民族成员的生活,生产中发生的,通过氏族成员互相的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的传授着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思维等。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少数民族体育习俗也不断变异,这种变异具有复杂性,由于社会生活中的少数民族体育不会被有目的加以选择与整理后用于立德树人,各种良莠不齐的少数民族体育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而且对任何人来讲,这种影响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苗族的“爬花杆”,在举行前通常需要一个隆重而特殊的仪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示苗族同胞勇敢,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民族优秀品质,进而教育苗族后人,但现今,一些地方仪式被剔除,就连“爬花杆”的活动也不举行了,只在场地树立一棵花杆。外来文化冲击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在道德观念、心理行为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尤其是处于身心发展年龄段的年轻一代。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孕育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价值观念及生存智慧,是一种独特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教育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为此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既能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实现教育与学习者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品德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3.1 拓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对整个族群社会、家庭及个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时代学校作为青少年专门教育机构,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说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产生于少数民族的家庭之中,还产生于民族社会内部,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联动的过程。新时代我国各少数民族面临外来体育文化大量涌入冲击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为了扩大少数民族体育的积极影响,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德育的有效功能,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联动,让青少年自然、自愿接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自觉成为优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进而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更好的实现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

在组织形式上将少数民族体育纳入学校体育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充分利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体育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特点,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习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怀深化少数民族体育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影响。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可以创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班级,以小组为授课单位,少数民族学生为骨干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间民族技能、文化交流,还可以形成校园特色。教学资源方面不能只局限于体育,要主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德育文化与各种教育渠道的联系性,拓宽、整合与优化民俗教育渠道。

3.2 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

新时代各种外来体育运动文化纷纷涌入,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有日趋淡薄的趋势。除此以外,由于少数民族体育立德树人的自然性与无意识的教育影响,往往让现在的青少年身处其中却不了解其文化及教育意义,更不了解少数民族体育中蕴意的立德树人内容。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体育立德树人的内涵同样是知之甚少,所以更谈不上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富资源,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了。少数民族体育孕育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价值主体性失落了,那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历驶中断了。为此,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民族内部要依照本民族文化传统定期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在快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例如,电视、网络手段进行文化传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其次,以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形式针对不同层面的族群成员宣传其蕴含的文化,提高人们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熟悉度,通过运动参与感悟其美好的价值。如,青少年可以多参加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活动,通过娱乐将文化意识传递给孩子,由此同时通过文化体验认识其民族文化的灵魂,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再次,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德育的专门研究,提高少数民族体育德育的自觉意识。如,建立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德育中心等为民族自觉意识提供研究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德育教育的实施和研究中是责无旁贷的。既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对其德育功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更要身体力行投入到少数民族体育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3.3 树立正确价值观,辩证分析择善而从,提升民族体育的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体育既丰富多彩,也复杂多样。不同的少数民族体育对社会、族群及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少数民族体育会产生积极作用,有的会产生消极作用。如,苗族斗牛在古代可以用斗牛的胜负来决定生活中个体间冲突的对错,这显然违背判断对错的规律。由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我们要能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在以少数民族体育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中需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如果作为一个族群共同体或者族群个体对自我文化没有内化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那么就无从谈起这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就无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经受洗礼与考验,也将无法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文化调适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合理利用优良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言行,为此应给予大力提倡和弘扬,使得那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挥积极的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并以此且引导人们深刻理解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

3.4 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手段,增强其有效性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激励、唤醒、鼓舞”是人们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活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教育”[4]。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不仅要善于汲取,更要善于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影响。例如,对于儿童,一般可以采用民族生产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效进行教育,如傣族的青蛙赛跑、佤族的打陀螺、壮族的投绣球等。通过参与激发儿童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感受,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累[5]。对于青少年,可以以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其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并接受少数民族体育的教育影响。如,在教学中可以先体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乐趣,而后在积极引导探寻其运动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延伸到体育德育教育层面。

少数民族体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是每一个民族立德树人的无形力量,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少数民族体育存在,也就会有以少数民族体育为内容的德育教育存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凝聚民心和熔铸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实践对于人们的品格塑造有着特殊影响。面对新时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脱离现实生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民众道德、培养民族精神,少数民族体育为内容的立德树人教育给予了我们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树人族群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新兴族群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