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雕塑“龙蹄金瑞”的创作感悟

2020-01-06 11:44蒋爱英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祥云鳞片麒麟

蒋爱英

紫砂雕塑是一门自诞生起就别具潜力的艺术创造,闻名遐迩的紫砂壶就具有千姿万态的美称,而在紫砂雕塑造型的创造上则更加具有无穷的可能性。用紫砂来塑造各种各样的造型需要吸收不同的文化、创意、内涵甚至是思维方式,没有边界的形象塑造本身产生了对底层艺术元素的无穷的容纳空间,当代的紫砂雕塑创作实践与理论并行,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紫砂雕塑甚至可能具有超越紫砂壶艺的艺术境界,而投入和喜爱紫砂雕塑的人群也将会越来越多。

古希腊雕塑热衷于对人体的塑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流传至今的众多精美的人体塑像,其完美的轮廓和精准的比例呈现出了一重高超的美学境界。紫砂雕塑相对于传统雕塑的历史并不悠久,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过去能够被用于雕塑的紫砂泥料十分的稀缺,在紫砂壶刚刚诞生的时候,炼制紫砂泥料的工艺尚且出于懵懂之中,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的去除其中的杂质,而受限于当时烧窑技术的制约,复杂的紫砂形体难以获得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良品率,这使得紫砂雕塑这一门技艺长期以来缺乏成长延伸的土壤。

当代紫砂雕塑的崛起一方面源自于社会整体文化需求的复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泥料、烧制工艺的进步,当这两重障碍被消除以后,紫砂雕塑艺术的崛起也就成为了必然。紫砂泥料易塑的特性,让雕塑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形象塑造出任何形体,这样的特性在塑造某些不在现实中存在,却普遍认知于社会大众脑海中的文艺形象十分有利,作品“龙蹄金瑞”就是这样一件充满想象力以及装饰感的雕塑创作。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我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这一形象是中国人对于吉祥幸福这一由衷追求中所产生的复合构思具现,是凭空塑造的多种动物的集合。且因为其专为吉祥而诞生的属性,各个部位皆带有不同的吉祥含义,在具体的雕塑创作中这些吉祥文化内涵都融入到了具体的形象组合之中,如麒麟的“福瑞鹿角”、“镇宅金蹄”、“辟邪金棘”、“描金祥云”等,这些独特的造型组合而成为麒麟的形象,其中就包含了麋、牛、马、鱼……等等的现实中动物的一部分,人们习惯性的将这些喜爱的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生物之上,体现了民俗文化中“集美”的憧憬。

作品“龙蹄金瑞”就是在塑造中集中提炼出这种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并合理的拼接融合在一起,这在过去的艺术塑造中并不鲜见,麒麟雕塑本身就广泛存在于中华大地之上,其材质多种多样,有石、木、金属、玉等等,但紫砂与上述这些材质所不同的是,其塑造的方式和装饰更为自由,选择更加多样,尤其是在这件作品形体塑造完之后的描金装饰搭配,将整体的造型美又推上了新的高度。

在具体的制作中“龙蹄金瑞”大致可以分为首、身、足尾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塑造方法是不同的,麒麟首集中了整体最为复杂的轮廓表现,需要具体运用到捏、搓、揉、贴等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表达麒麟头部的立体感,在这里可以参照过去众多的麒麟雕塑作品的首部形象,制作起来与传统的“龙首”雕塑相似;身的制作主要在于鳞片的制作以及祥云火焰的组合,前者是一件重复细致的工艺步骤,要求均匀紧密,鳞片与鳞片之间形成规律的纹路,不能够有明显的大小区分,在鳞片的基础上背脊与祥云烈焰的塑造则具有更高的难度,尤其是祥云烈焰,既要与鳞片相叠加,又要具有缭绕的动感,所以在具体制作的时候采用了紫砂壶装饰上的贴塑法,将事先制作好的泥片以贴塑的方式结合暗接的处理,让祥云烈焰与麒麟的身体融合;最后则是足、尾的塑造,足的制作相对比较简单,但麒麟尾部的制作就困难许多,因为这一部分需要考虑到整体造型的平衡,其大小形制与麒麟首相对应,这对于幻想中的神兽形态来说缺乏现实的参照,大小比例不好拿捏,所以在传统的牛尾形象上加入祥云造型,这样一来其形象整体的可控性就大大增强,且便于进一步整理修改。

从文化意蕴的角度来看,作品“龙蹄金瑞”的装饰显然具有十分明显的文艺特性,描金的装饰分布于麒麟的首、背、蹄,加上中间的祥云金火构成了非常鲜明的装饰轮廓,结合麒麟昂首挺胸的动作,这就十分符合传统文化中麒麟“仁兽”的形象:"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

结语:在对于传统祥瑞题材的塑造中,当代的审美需求并非是对于过去种种既有形象的拙劣模仿,而是渴求着一种全新的文化演绎,这种表现力的不同是相对于过去那种粗糙的,千篇一律形象的强烈对比,在麒麟这一主题的背后,是我们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这一的创作主题必然会在不受拘束的创作中诞生更美更独特的艺术形象。

猜你喜欢
祥云鳞片麒麟
麒麟“破冰”
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鳞片编码系统及鳞片差异性
祥云拂郁 仙禽告瑞——《瑞鹤图》与宋徽宗
对麒麟
它就是麒麟
金钱龙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奥体祥云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