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学刊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理论探讨
——以《图书馆建设》为例

2020-01-06 20:02常延廷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办刊

常延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进入新时代,图书馆学刊的职能与使命,在于传播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创新与发展,为构建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媒介、平台与载体的作用。这其中,话语体系之传播,不仅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是其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学刊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首要前提是办刊人必须拥有面向国际的学术视野,并融入办刊理念,进而在学术资源的开发、储存、利用与保护上,为中国学术“走出去”“走进去”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自2017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图书馆建设》,可以说,期刊已蓄积了这种潜能与条件:据统计,从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里,期刊发表学术理论文稿559篇(不含内页补白的消息、报道)。这其中,拥有国际视野的选题发稿量达158篇,占发稿总量的28.26%。所谓拥有国际视野的选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办刊人追踪世界学术前沿,侧重刊发中国图书馆业与国际图书馆业对接的选题,旨在使我国的图书阅读公益事业发展水平与国际比肩,并不断获得新的提升;另一方面,经过创意策划,立足某一领域讲述图书馆学学术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学术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就近三年来《图书馆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实践探索、作用机理加以归纳,并就图书馆学刊提升国际话语权加以探讨,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图书馆建设》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实践探索

对于图书馆学刊来说,办刊人立足于中国话语之发声、话语体系之构建,即是为国际话语权之提升源源不断地蓄积能量。就此,《图书馆建设》在实践探索方面,呈现下述特点:

(一)关注国际图联学术动态,追踪世界图书馆学理论前沿

阅读近三年来的《图书馆建设》,笔者发现期刊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对国际图联(IFLA)学术动态的关注、传播、分析与研究。所谓国际图联是“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的简称。它“是国际图书馆界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性组织,它所倡导的观点、行动纲领、服务指南等代表了全球图书馆普遍认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1](P14-20)。期刊不仅连续三年对“国际图联趋势报告”进行解读[2](P31-36)[3](P48-53)[4](P141-146),对国际图联所发布的《数字素养宣言》[5](P44-48)、“讲好图书馆故事”项目[6](P78-82)、“全球愿景”项目[7](P97-100)的主旨、意义、内容、特点、策略、举措以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与引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与论述,而且自2019年改刊之后(即刊期由2018年的月刊变更为双月刊,将原来的每期100页,扩展到164页),设置了“IFLA文化遗产保护”和“纪念《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发布25周年”(以下简称《宣言》)两个专栏。前者是对国际图联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与策略[8](P45-54)、灾害风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9](P55-60)、保护的工作体系和重点领域[10](P61-66)所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后者是响应国际图联号召,参与为期一年的纪念活动,而向李超平、吴建中、范并思、程焕文、李国新、柯平等国内著名学者的特约稿件,并分三期分别刊发。这其中:有对《宣言》三个版本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公共图书馆定位之影响的系统梳理[11](P4-5);探讨了在《宣言》的指导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产业呈现的新面貌以及未来发展的着力点[12](P4-7);通过对《宣言》的溯源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制度意义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13](P8-13);把握《宣言》确定的“自由与平等”这一核心理念,总结了在我国“东渐与异变”“回归与升华”、迈入了黄金时代的践行历程[14](P14-19)。我们知道,每一任图联主席无一不确立自己的任期主题,集中多个国家图书馆的呼声与民意,锁定重点,作为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从关注国际图联学术动态,到设置专栏开展遗产保护研讨,再到纪念活动的积极发声响应,期刊在追踪世界学术前沿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传播外来学术研究成果,肯于分析与鉴别

改革开放以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即“吸收外来”“洋为中用”,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图书馆建设》所传播的这类学术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立足于分析与鉴别,这使笔者眼前一亮。例如,对源起于美国、风靡世界的“图书馆创客服务”应持有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7年第2期刊发的张久珍教授等编译的《图书馆创客服务——中外专家对谈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即是对中外专家核心观点的归纳、梳理和精选。通过阅读《实录》可知: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馆长Keith Webster等外籍学者普遍认为“创客服务是图书馆转型的机遇”,它的服务空间能较好地融合“数字化、用户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倡导创新这4个趋势”。我国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要因校因馆而定,结合实际;应该扬长避短,量力而行。”[15](P5-9)在这同一期,《图书馆建设》还刊发了北大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的《图书馆“创客空间”热中的冷思考》,文章从图书馆社会历史定位、创客空间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创新创造的可持续性和价值最大化、图书馆作为知识利用与知识创造平台的新定位等四个方面,提出“把握主次、正确处理图书馆整体发展与创客空间建设的关系”,“是建设‘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而不是建设‘创客空间的图书馆’”,从而得出结论:“对待国外的新事物也应批判地学习和借鉴。”[16](P43-46)可谓论述严谨,有理有据,无懈可击。同样,关于馆藏建设,在“读者决策采购”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主流模式的当下,有学者提出国内开展理论研究与实务实践,“需要从美国高校图书馆文献选择角色的演进及读者决策采购的兴起中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在差异与共同点的对比中探讨读者决策采购实践的本土适应性”[17](P102-110)。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不盲目照抄照搬,亦不人云亦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分析与鉴别中做出自己的研判与价值选择,是中国学者应持有的科学态度,也成为《图书馆建设》遴选文稿的衡量标准与价值取向。

(三)精心策划学刊栏目,从历史视域传播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成果

提高中国图书馆学刊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必须讲好中国图书馆学的故事。进入2019年,《图书馆建设》创办了“图书馆(学)史研究”这一新栏目。黑龙江大学教授、期刊副主编蒋永福先生就此撰文写道:“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需要‘图书馆学乡愁’——勿忘初心,勿忘传承先贤们的图书馆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在历史思维中寻找思想活力,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稳妥地保存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的根本表现。”[18](P7)而回溯“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历程,从对外传播的视域说来,不恰恰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中国图书馆学史的故事么!2019年,此栏目一共发稿24篇,占全年发稿总量156篇的15.38%。所传播的学术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一是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主要有: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其研究体系的阐释[19](P32-34);从前朝藏书、当朝修书、民间征书和邦交献书的官府藏书之源,梳理了中国古代征书制度的演变脉络[20](P35-42);通过归纳明清常熟派在收聚、保藏、管理方面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古代藏书的技术、方法、思想在中国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21](P43-49);通过历经八届编委会及其前身在各个时期的组建及工作机制,阐述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各种版本的诞生过程及其贡献[22](P42-57);等等。二是历史人物研究。主要有:在图书馆统计、广告领域颇有理论建树的近代中国著名女性图书馆员陈颂[23](P21-26);在馆藏、目录、服务读者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缪荃孙[24](P50-57);从致亲友的书信中亦洋溢着民主进步思想和家国情怀的我国著名学术大师王重民[25](P26-32,44);等等。三是对史实分歧的厘清。这其中,有对美籍韦棣华女士创办“文华公书林”性质的判定[26](P44-53);有对“新图书馆运动”的考察而改称其“图书馆运动”来消解认知分歧的建议[27](P33-41);等等。此外,还有对地域图书馆史、高校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刊史的考证、开掘与整理。

栏目创办仅仅一年的时间,使我们看到,这些学术成果的脱俗与厚重。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史学视域说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校理群书、辑录典籍的图书收藏文化源远流长,它为近现代图书馆文化的勃起与中兴给予经验与理论上的准备。

(四)多措并举地创造条件,广泛开展中外学术交流

学刊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广泛性地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壮大受众群众是关键性的一环。为了方便国际组稿、国际检索、国际阅读,《图书馆建设》除了聘请外籍编委、设置英汉对照目录、附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以外,还采取了下述举措:一是直接刊发英文谈话录。在前述列举的2017年第2期“创客服务”专栏,由张久珍教授带领学生对外籍学者的发言录音做了整理,破天荒地刊发了7篇、33个版页的英文谈话实录,这在汉语图书馆学刊说来是十分罕见的。这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顺势而为。试想,期刊出版后远渡重洋,在原汁原味地传播外籍学者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大音希声”般地传播了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期刊。二是刊发中外学者联合攻关的科研成果。例如,刊发于2017年第8期张宸等人的《大数据智能可视化在北美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28](P69-73),是一篇富有前沿性的学术成果。文稿一共五位作者,其中Ralph B.Gabbard 为美国利亚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而张宸等前三位作者系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这意味着年轻的中国学人与美籍专家已站在同一学术制高点上。再如,2019年第6期刊发的《“VR+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古籍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研究》(VR,即“Virtual Reality”的简称,意为虚拟现实技术)[29](P128-134),系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科研项目,其第二作者Miguel Baptista Nunes系中山大学聘请的外籍教授,从他的“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知识管理和数字人文”可见,由他带领两位博士研究生(本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攻关,推动中华古籍文本向虚拟现实内容转移、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可谓如鱼得水。三是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外“书与人”“书与城”的故事。这是《图书馆建设》封面与封二的显著特色。从2017年开始,期刊特约北大信息管理系顾晓光博士摄影并撰文,以封面发图、封二配文,图文呼应、相辅相成地介绍中外名城及其知名图书馆的创办、沿革、规模与特色。这其中,有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坐落于北戴河黄金海岸的“孤独图书馆”[30](封二);有被誉为胡适的“学科馆员”、致力中国古籍善本整理研究的王重民留下8年工作足迹的美国国会图书馆[31](封二);有处于桃花源之境的北京怀柔篱苑书屋[32](封二);等等。如此表达“书与人”“书与城”故事,在文字的隽永和图片的真实之中,让读者触摸到中国的图书“走出去”、中国的学人走出去的历史屐痕。

二、 《图书馆建设》的办刊特色对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作用机理

《图书馆建设》追踪理论前沿、有鉴别地“吸收外来”、阐述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故事和广泛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既是拥有国际视域形成的办刊特色,也必将有助于其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而厘清提升的作用机理是未来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根本保证。

(一)前沿性学术方位孕育着话语生机

前沿性学术方位,是学术话语场域所在。所谓学术话语场域,是指由学术话语主体根据学术聚焦、学科发展或学界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命题,引领学界进行学术对话、学术沟通,以期达成共识的学术交流处所。学术理论期刊立足于前沿性的学术方位,所传播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纯粹的原创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学界的易于接受性特征。图书馆学刊立足于前沿性学术方位,博采、遴选富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给我国学者,助力于我国的学术话语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令人信服、易于入脑入心的话语活力。而追踪国际性学术话语前沿,必须拥有参照与依托。国际图联作为“国际图书馆界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性组织”,它每年一度的年会主题,即是前沿性学术方位所在。由此说来,《图书馆建设》依托国际图联,追踪学术前沿的路径选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话语生机孕育话语先机,话语先机是话语主动权的生动体现。适时关注并推出国际图联“现在进行时”的学术态势与学术发展,则使我国图书馆学学者在国际前沿性学术探讨中,掌握话语权,获得主动权。

(二)在分析鉴别中把握话语优势

话语先机必定形成话语优势。而把握并巩固话语优势,还在于学术话语主体要对中外话语情势、话语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比较,知己知彼,总结不同与差异;分析,把握不同与差异的原因所在;鉴别,是为了扬弃,而扬弃要有科学依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33]所以,我们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应该做出分析与鉴别。从分析与鉴别中掌控话语优势,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以对学术话语生态的细致观察,规律性归纳与总结,在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既符合本国国情又有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图书馆学学术共同发展的行动方案与理论参照。这种学术话语优势,凝聚着人心,为学术主体所认可与认同;作为理论创造、理论建树,它必将造福于整个国际社会。

(三)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成果滋养话语融通

所谓话语融通,是指话语场域上不同的话语主体就其所共同关心的议题所进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消除分歧、统一意愿、密切情感、实现共同发展的主要渠道。对于话语发起者来说,收到预期效果的话语融通,是构建并传播其话语体系、提升起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在中华文化不同的样式中,学术是融会理据于一体的,它更能令人信服,特别是在不同话语主体共同参与的话语场域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图书馆建设》从学术史的视域传播中国图书馆学的发生发展、理念主旨、典籍著作、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等,无疑是在行稳致远地滋养着话语融通。基于历史、种族、地域等主客观条件,尽管中外有农耕文明、海洋文明之区别,但是进行文明交流、互学互鉴,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享受图书作为文明成果带来的福祉却是共同的追求。这是话语融通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研读之刻苦,致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因久经摩挲而多次断绝。这不能不令人欣慰地看到,为竹简这一古老图书载体接续牛皮绳者,岂不是我国最早的古籍版本的修复人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农耕文明有别于海洋文明的独到之处,他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必将引起国际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兴趣与共鸣,逝而也滋养着话语融通。可见图书馆学史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在学术上的规律性记载,其公信度也必将在融通性传播中得到提升。

(四)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走出去”推进话语共识

“走出去”“走进去”所达到的话语共识既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取向,也是最高境界。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走出去”,必将推进话语共识。这是由话语的学术载体形式决定的。学术研究的规律性总结与探索的全部意义,无不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就某一领域的研究,归纳已知,积累认知,探索未知,为实现这一领域的美好愿景提供智囊与智库性的方法论服务。就中外图书馆事业发展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达成话语共识的良好前提。其次,不同国家和民族对知识的崇尚、对文明的敬畏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图书馆学人立足不同的地域方位,拥有各自对知识蓄积的收获与屐痕,但殊途同归,共享文明成果、走向生活福祉的企盼与追求是取得话语共识的坚实基础。再次,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成果,产生于中国本土,作为学术对外传播的主体内容,它具有中国特色,这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说来,别开生面、别有洞天地为之打开了一扇远眺之窗,窗外的辽阔无垠、春和景明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自然也为其本国本民族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事业发展发达,提供了唯有东方大国才具有的有益借鉴与参照。形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吸纳,是更高层次的话语共识,也是“走出去”的重要标志。

上述实践透视与学理分析表明:话语生机,是获得话语权的希望所在;话语优势,是牢牢把握话语权的重要依托;话语融通,是话语权获得认同的媒介;话语共识,是话语权提升的表征。提升图书馆学刊的国际话语权,也对办刊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集国际视域、统筹谋划、瞄准前沿、与时俱进、肯于扬弃、坚定自信于一体。这既是学刊对外传播的价值取向,也是《图书馆建设》实践探索的重要结晶。

三、图书馆学刊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应实施的基本策略

提升图书馆学刊的国际话语权,既要主动发声、先入为主,又要量体裁衣、因刊而异。这是由不同学刊的学术资源存在差别、选题开发各有侧重所决定的,但是从总体说来,应有一个共同的基本遵循。具体为:

(一)理念先行

提升国际话语权,当务之急是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图书馆学刊作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义不容辞。基于此,要变失语为发声,且要主动发声。而主动发声的根本前提,是办刊人必须牢固确立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即理念先行,对办刊宗旨做出必要性调整。概括说来,由既往的“立足地域、面向全国”或者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调整为“始自中国本土,走向国际社会”。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的速度。拓宽视野,确立“走出去”“走进去”的办刊理念,才能把这一理念融会于创意策划、栏目组合、装帧设计、印制发行等学刊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而打造期刊的国际化品质,构建中外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风格。当然,我们倡导学刊的国际化,并非厚此薄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出去”“走进去”的基础是“始自中国本土”,做好本土学术成果传播与做好走向国际社会的学术成果传播相辅相成。这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二)精心策划

如果说走向国际的办刊理念是思想意识之引领,那么,栏目策划就是办刊理念的深入实施,亦可以说,是构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开端,是办刊理念的具体化。从《图书馆建设》来看,自2019年起,“纪念《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发布25周年”“图书馆(学)史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与编委会、办刊人的精心策划与扎实推进不无关系。因此说,构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话语的栏目策划,是对国际图书馆学界学术生态的宏观鸟瞰和微观聚焦的结果,它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基于此,成功的栏目策划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独到性,即期刊栏目的视野别开生面,在同类期刊中不曾出现,或者说,就办刊人而言,是“人人意中有,人人刊中无”的栏目。例如,“国际图联全球愿景项目研究”“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东学西渐’研究”等。类似于这样的栏目策划在图书馆学刊中还十分罕见。二是引领性。期刊栏目是办刊人的学术建树、学刊素养和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换而言之,它是办刊人立足于学术前沿,以期刊栏目体现其学术创新、引领学者攻关、构建学术话语、完善学术体系的。三是认同性。栏目所刊发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所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源源不断地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滋养与智囊作用,也易于为国际社会所借鉴、所认同、所接受。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来,期刊走向国际的栏目策划,是对传播中国声音选题的拓展与强化,它既是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概括性引领与指引,也蕴含着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集约性与系统化。

(三)肯于担当

近年来,《图书馆建设》在每年都刊发阐释国际图联“宣言”的文章基础上,还开辟专栏,积极配合国际图联开展多项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就国际图联所关注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进行国际国内探索[1](P14-20);就国际图联发布的《图书馆保护文化遗产》声明[34](P36-40)、《数字素养宣言》[5](P44-48)、“讲好图书馆故事”项目[6](P78-82)、“全球愿景”项目[7](P97-100)进行翔实的阐释与分析。所有这些都无可雄辩地表明,国际图联作为非政府组织,在致力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着“为人类做贡献”的世界胸怀与文化传承。所以,让国际图书馆界了解中国的图书馆学,让中国的图书馆学走向国际,作为学刊说来,与国际图联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互信互助、共享共赢的沟通合作机制,是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又一重要环节。具体着力点为:抓住推进“全球愿景”项目的战略机遇期,与国际图联的工作进行有效对接,就其发布的“全球愿景报告”确定的工作重点,诸如“专注于服务社区”“数字化创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世界记忆的守护”等进行统筹,以特约稿的形式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适时推出专栏,系统地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如此以国际图联为依托,发挥学刊对外传播与交流的优势,循序渐进,我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必将得到理想的提升。

(四)内容为上

如果说,走向国际是理念先行策略的旨归,那么,内容为上则决定着它的实现,换句话说来,国际学术话语权能否得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幅度则取决于学刊的学术底蕴,即内容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笔者看来,走向国际的学刊内容应包括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中国本土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各学术研究领域优长的学术成果,充分体现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为国际学界提供学习、参考与借鉴;二是以国际图联的“全球愿景”为引领,传播中国学者研究国际课题,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举措和办法的研究成果,通过传播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话语,展示对世界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三是传播国际社会图书馆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倾听国际学者的声音,以实现中外学者在图书馆学学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借鉴。总之,内容为上,对学刊的对外传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也唯有内容为上,才能使主动发声声声入耳,先入为主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网络平台时代下图书馆建设
空间塑形、视觉调度与文化景象的形成
浅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