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信息类技术嵌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2020-01-06 22:26迟云平宁佳英
科学咨询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方法

迟云平 宁佳英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990)

引言

我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1]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其知识技术密集性极高,与各行各业高度融合,人才需求量大而急。

根据商务部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服务外包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十年发展报告2006~2015》中显示,未来十年,以信息业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数由目前855.7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人数551万人。到2026年,从业人数将急增至2000万人,其中,高等学历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高等学历人才缺口近1000万人,平均每年100万人,2016年实际新增121.2万人,2017年实际新增73.36万人。[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网站,对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89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北京、广州、深圳、杭州、佛山等以软件和信息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数据未参加全国数据汇总)。数据显示,当年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2035.8万人,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1.79万人,占比5.0%。

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2431亿元,增长30.7%。[3]

根据目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才实际招聘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年实际新增人数,再综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增长比例,考虑软件与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产业的人才需求,综合分析得出,未来十年,每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在250万人以上。总需求占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820万人的30%。

在2018年广东软件与信息业人力资源主管“人才·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活动中,近百家参与者对高校毕业生招聘的共同话题是,怎样用创新与发展的眼光和有效的人才管理流程,系统地解决人才问题。因为摆在企业用人路上的真正“拦路虎”,不是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没有会理解需求、会做事、有合约精神、能立即“上手”的人。这跟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些“不接地气”、教学方法设计不够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不到位等相关。因此,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项目,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对新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达到初级人才水平,在初次到岗时能跟上项目基本进度,不成为“累赘”,势在必行。[4]

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更新的及时性、人才供应的迫切性,使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是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基础

(一)研究方法

基于教学方法论,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信息系统快速开发技术课为例,在完成引进新技术课程、课程平台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与组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信息系统开发专业学生特点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理论学习、案例展示、项目实训、真实项目开发、质量检验等环节,形成信息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闭环的实证研究。[5]

(二)新技术嵌入课程理解与嵌入方式

新技术嵌入课程是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中需要加入的新内容课程,以满足新时期新技术人才的需求。

基于课程连续性、完整性、有效性考虑,新技术课程内容的嵌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原有相关课程中嵌入新知识、新技能案例讲解及新技术实践,由于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课时量的限制,课程实践部分会延展至第二课堂进行教学,使原有课程更加完善;第二种是完全独立的教学内容,以选修课形式嵌入教学体系,教学对象为对该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

课题实证研究对象为第二种,即完全独立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环境

已完成新技术课程引进、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与组建,教学目标分层设立。

教师资源能力配备分为:A组具备理论教学、模拟项目实践(具备代码与非代码开发)、需求解读、真实接包项目完成项目;B组具备理论教学、模拟项目实践(具备非代码开发)、需求解读。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选修者具体情况,从首期开始,将学习者分为两个层级教学目标。

A组,对于有数据库学习经验的专业学生,教学目标为:能组队用代码与非代码混合开发技术快速完成真实接包项目开发(真实接包项目开发环节延展至第二课堂完成),学分计分进入实践课程考核流程。

B组,对于无数据库学习经验的学生和大学一年级数据库初学者,教学目标为:能组队用非代码开发技术快速完成已有开发功能可实现的模拟项目,能读懂需求。

二、教学方法设计与理论基础

根据课程选修者具体的学习能力与教学目标,设计出一套基本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形成双方行为体系,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二)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程序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其核心为“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操作强化预期的学习结果”。该理论在20世纪占据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直至后来受到发展的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冲击,认为他的理论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但他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但部分建构主义者的某些观点阐述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6],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产生“鱼牛童话效应”,忽略专业教师作为引领者的纠偏作用。

(三)基本方法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按照难易程度设计1~3级逐级加强的强度,逐步予以强化。学生通过互动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步:环境。技术开发平台,教学团队,教学目标;

第二步:呈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

第三步:实践。双方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讨论、同伴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设计、平台基本功能操作实践;

第四步:发现。以教师加学生小团体互动的方法,包括视频微课个性化强化教学、重点单元互动教学、独立设计、技术平台实践训练项目;

第五步:强化。主要包括真实接包项目实现的全过程,如需求分析、框架设计、开发模块分配、外包合约讨论与执行、代码与非代码混合开发、通过质量测试等。

(四)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式的制定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基本能力,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适度改革与创新。针对信息系统快速开发课程知识点多、用户需求个性化程度高、技术版本更新快、需求覆盖面广、协议复杂,学生知识体系层次复杂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施以1~3级的刺激,使其面对项目链接理论,最终使理论知识内化。

1.由面到点、相互关联的教学方式

教学首先从新技术特征、应用开发平台概述入手,再到通用控件、业务控件、字段控件,再深入至构件可视化系统设计、常用规则、函数、报表、V-SQL、Vbase、部署、运行、测试,最后以项目分析设计与开发为终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具体的实例来阐述。如真实案例分析(如:制造业典型案例制作过程),其结果是使学生在掌握关键技术的同时,对信息系统快速开发有整体的把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对新技术有基本的认知,也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

2.基于模拟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在模拟项目教学中,第一阶段设计1级刺激强度任务,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首先精心设计每个“初始任务”,学生参与“增加功能需求”环节。教师根据“最终需求”分解成若干个“系统模块”,按照“提出需求→分析需求→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技术知识运用方法→总结评价”的过程展开课程。

第二阶段,设计2级刺激强度任务,该阶段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方式,达到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以任务驱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实现所学理论与实际技术实践的结合,按照“教师提出需求→小组分析需求→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学生讲授新技术知识运用方法→模拟项目开发→学生解答疑问→教师总结评价”。

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整体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定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达到能基本运用技术的目的。

3.基于服务外包“项目接包”的教学方式

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真实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本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A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3级刺激强度任务,该阶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辅助方,学生为项目实施主体。以“实战刺激”的方法,用贯穿实施全过程的体验式教学,训练学生需求的准确理解、框架的合理设计、任务的适度分解、工作量的估算、开发实施、开发项目进度监督与反馈(开发与测试同步推进)、项目质量检测、合约的执行。在教学主导方为教师,需求方为外包发包方,实施方为学生的三方协同工作的方式下,完成该阶段的学习。

“项目接包”的实践性教学,通过接包任务,刺激学生深度理解知识运用、获得创新开发能力、熟识谈判技巧、体会合约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获得经济收入,减少家庭负担,增强自信。完成2~3个项目后,团队基本具备自主接包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并具备初级开发者能力,同时可自由选择平台接包工程师资格考试。

三、不同教学方法的人才能力跟踪

(一)学习与就业情况

经过5年运行,跟踪5期1547名学生,其中A班996人,B班551人,学生选课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效果明显。

A班学生需要面对难度较高的教学目标,理论学习阶段出勤率100%,理论知识掌握度平均得分82.2分,模拟项目达标率98.8%,首项接包项目一次验收通过率61.5%,毕业2年后跟踪,有88.17%的学生在技术岗就业,8.3%担任项目主管。

B班学生教学目标难度不高,理论学习阶段出勤率87.6%,理论知识掌握度平均得分76.6分,模拟项目达标率90.8%,毕业2年后跟踪,有28.5%的学生在技术岗就业,暂无项目主管。

(二)毕业2年后教学方法对能力的促进情况

对毕业后2年511名学生发出问卷,收回462份,回收率90.41%,其中A班261份,收回率96.67%,B班201份,83.4%。问卷设置了15项能力调查问题,2项就职岗位满意度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能力素质项方面,参加过接包项目开发的人群与只进行模拟项目的人群对比高出9项;两种人群个人对目前就职岗位满意度调查结果为:86.37%为很满意,12.98%为满意,0.65%为一般。

四、结束语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两个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设计,使教学方法环境、呈现、实践、发现、强化五步骤的各阶段形成不同的刺激,促使学生不断建构知识体系,深入学习。

环境与呈现给予学生技术实现与理论支持的保障刺激。实践和发现部分根据模拟项目教学的实际深入,联结学生已有知识与新课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模拟项目相联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强化部分,通过接包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框架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项目的实现也展示了信息管理要解决的社会维度,使学生对于信息管理有一个较为具象的认知。通过项目测试与验收环节,学生形成项目展示与项目实现过程中对自我成长的反思。[7]

本研究建立在行为主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础上,辅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建构载体,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组建团队,通过对问题进行感知、探索和分析,再集中集体的意志解决学习任务中的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取理论之长制定不同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认知程度与专业技术能力的不同。制定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目标,给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