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后习题思维层次建构课堂教学

2020-01-06 07:47黄大权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课型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方面进行设计,主要体现记忆、理解、运用三个思維层次。研究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准确把握课后习题思维层次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课后习题确定教学内容并构建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五维度;课型;课后习题

【作者简介】黄大权,福建省漳平市新桥中心学校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阅读研究。

课后习题是统编教材助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意图的直接体现。它一般从朗读理解(理解性)、积累运用(运用性)、拓展实践(评价性)等方面进行设计,从思维层次来看,主要体现理解、运用、评鉴这几个层次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确定教学内容[1]。五维度(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2]56课堂教学,能够根据课后习题的不同类型及思维的不同层次建构课堂,使课堂教学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根据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所体现的思维层次,本文分别设计理解型、运用型和评鉴型三类课堂进行教学探讨。

一、以理解性为主的课后习题,设计理解型课堂

理解就是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问题做合理的解释、说明与建构[2]57。其替代词或标志词主要有解释、转换、举例、分类、概要、概括、推论、比较、说明等[3]59-60。在本文中,以理解性为主的课后习题是指一组最高思维层次为“理解”的、旨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课后习题。而紧扣一组理解性课后习题展开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就被称为理解型课堂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为例。围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编者从人物、主题和情节设计了三道课后习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3.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在课文中,蟋蟀红头和青头是一对好朋友,就在它们一起捉迷藏时,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在这危急关头,青头沉着、机智地利用反刍的知识使红头得以逃脱。习题1要求学生体会童话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心情,属于理解层次。习题2要求找出三处能说明青头和红头是一对好朋友的地方,是举例子说明,也属于理解层次。习题3则有两个要求,一是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二是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两个要求实质都是“转换”,第一个是完成“言图”的转换,用画图来说明、理解;第二个是实现“读说”的转换,通过讲故事来呈现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程度。

综上,三道习题都指向理解层,属于以理解性为主的一组课后习题。笔者以这三道课后习题为主要教学环节,建构理解型课堂教学。

环节一:画旅行图,整体感知课文。(与习题3对应)

环节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形象。(与习题1对应)

环节三:品味说明,理解深厚友情。(与习题2对应)

环节四:讲好故事,丰富想象。(与习题3对应)

在建构理解型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准确分析这一组理解性习题之间的关系,接着根据“感知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理解主题”的(童话)教学规律,建构教学环节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如笔者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围绕理解童话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等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二、以运用性为主的课后习题,设计运用型课堂

运用是指在给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文本的表达形式表达思考的结果[2]57,即将所知道、所理解的信息(知识)提取出来并运用到给定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之中。本文所说的“以运用性为主的课后习题”是指一组思维层次为“运用”的、能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课后习题,而紧扣以运用性为主的课后习题展开的课堂教学,被称为运用型课堂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为例。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编者围绕“美妙的声音”编排了四道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2.填一填(图略),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声音。

3.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略),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4.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大自然的声音》以人格化的写法,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语句,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习题1要求学生通过“体会”声音来“感受生动的语言”,属于理解层次;习题2“填一填”“写了哪些声音”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检索和概括才能完成,其中概括是理解的替代词;习题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语言;习题4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写一个场景,这需要学生调动运用性思维。可见,这是一组包含检索、理解、运用三个思维层次的运用性课后习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通常按照由低阶到高阶的认知思维顺序建构运用型课堂教学。基于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四个环节的设计。

环节一:填思维导图,整体感知声音的美妙。(与习题2对应)

环节二:细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习题1对应)

环节三:拓展积累,理解描写美妙声音的词句。(与习题3对应)

环节四:运用生动的语言,写一个场景。(与习题4对应)

有的课后习题虽然属于理解性习题,但指向阅读策略或文章的表达技巧,这类课后习题往往适于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也可将其设计成运用型课堂,形成“扶放结合”的教学结构:先精讲、示范阅读方法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即“扶一扶”;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教师示范的方法去学习,即“放开手”。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这篇课文的两道课后习題属于理解性课后习题,其中习题2中“……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明显指向的是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有中心句段落构段方式的把握。这一段其实与第3、第4自然段的结构一致。学生把握这一自然段的表达技巧后,可将其迁移至第3、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因此,笔者将该组习题设计成运用型课堂。

环节一:先找出全文中心句和各段的中心句,厘出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习题1对应)

环节二:以这一自然段为例,教给学生围绕段落中心句来表达的技巧。(与习题2对应)

环节三: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这一自然段习得的知识迁移至第3、第4自然段。(迁移运用)

在建构运用型课堂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准确分析各运用性习题之间的关系,再按照认知思维层次逐一展开设计,进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以评鉴性为主的课后习题,设计评鉴型课堂

评鉴指评价和鉴赏思维,是基于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欣赏和鉴定[2]57。其替代词或标志词有核查、检测、评判、判断、鉴赏等[3]60。在本文中,以评鉴性为主的课后习题是指一组最高思维层次为“评鉴”的、旨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课后习题。而将以评鉴性为主的课后习题作为主要教学环节的课堂教学,被称为评鉴型课堂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为例。在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编者设置了三道习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略)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

《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讲述了在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走过时,父亲寻鸟、忧鸟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知鸟、爱鸟的情感。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编者关于围绕对父亲形象评价设置的三道习题,实质上是一组评鉴性课后习题:学生要回答习题1“我”为什么真高兴,首先必须思考并回答“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习题2中的“判断”是评价的替代词;根据编者的意图,习题3“说感受”实质是要求学生能从生动的语言中评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笔者以落实这三道课后习题为出发点展开教学设计,进行评鉴型课堂教学的建构,具体如下。

环节一:说明理由,判断父亲形象。(与习题2对应)

环节二:品味句子,评价父亲形象。(与习题3对应)

环节三:理解含义,欣赏父亲形象。(与习题1对应)

教师在建构评鉴型课堂教学时,首先需要准确分析这一组评鉴性习题之间的关系,再按照判断、评价、欣赏的认知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少出现整组为运用、评鉴或创造思维层次的情况。大多数习题是检索(记忆)、理解、运用、评鉴和创新质疑(创造)——五维度的混合。其中,又以记忆、理解、运用类型为多数,这就容易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浅层化。因此,教师要以最高思维层次的课后习题为课堂教学起点,构建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黄国才.优化阅读测试题 精准测试阅读力:“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简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7(11):56-58.

[3]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课型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探讨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合理应用
在师生共读整本书中成长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巧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