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第二课堂也称第二教育渠道,一般是指专业教学大纲或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之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1]。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 ,要求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体现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对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在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学生潜能和个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但由于高职生源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第二课堂存在受欢迎程度不够、活动无计划、非常态、流于形式等问题,科技类第二课堂更是凤毛麟角。不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制约了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研究高职第二课堂动力机制,激发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第二课堂吸引力不够的问题,需要研究第二课堂的动力机制。可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六个层面进行分析。①从政府层面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第二课堂最直接、最明确和最具体的要求,是高校实施第二课堂的强大推动力。②从社会层面看,行业企业既欢迎那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通才”,也欢迎那些拥有某方面特长的“专才”、“奇才”,而第二课堂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某些知名企业还在高校设立基金,对第二课堂活动提供物质支持。这充分说明社会也是高校实施第二课堂的推动力。③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理所当然要对第二课堂活动予以支持,包括组织支持和经济支持。因而,学校是第二课堂活动的直接推动力。④从教师层面看,他们的参与对提高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机制可以让老师积极参与,并乐此不疲;反之,因为工作量增加、学生不配合或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也可能会造成教师不情愿参加或被动应付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外在动力和内生动力。⑤从学生家长层面看,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否成人成才。调研发现,他们对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有急切的希望,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者。⑥从学生层面看,高职学生的共性是爱玩、不爱学习,他们对文体类第二课堂较有兴趣,但对科技类第二课堂兴趣不大,要吸引学生参与科技类第二课堂有很大难度。需要正确引导和必要的激励,让学生感到参与第二课堂有趣味、有收获、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内生动力。
在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差异化培养视角下高职机械类专业第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对孝感市250名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某高职学校的49名教师、250名学生家长和399名在校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表设置了“第二课堂学分化”、“加强第二课堂宣传”、“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资助和奖励”、“设置第二课堂导师”、“采取行政措施要求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等几个选项,要求在所列选项中只能选择一项最重要的措施(见表1)。结果发现,较多的企业家、教师倾向于“第二课堂学分化”;而较多的家长和学生则倾向于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奖励。说明家长和学生相对于企业家和教师,在对待第二课堂的问题上更为功利一些。但不管是企业家、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是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能取得学习成果。只不过企业家和教师更倾向于获得长期的、隐性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学生家长和学生则更倾向于获得短期的、显性的各种奖励和物质利益。
表1“您认为那一项对提高第二课堂吸引力最重要”调查结果统计表
选项企业家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化49.2% 59.2%15.2% 17.9%加强第二课堂宣传16.8%16.3% 7.6% 3.5% 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资助和奖励15.6%14.3% 47.2% 64.3%设置第二课堂导师16.8%10.2% 30.0% 14.3%
第二课堂的实施是以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呈现的。如竞赛、课题或项目研究、发明创造、听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校应确定第二课堂最低学分标准,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计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计分办法”),指定第二课堂活动导师,明确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和成果评价认定方式。对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见表2。
表2 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及其学习成果认定和激励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课堂主要关注的是其育人效果,活动本身并无大小、高下之分。哪怕是听一次讲座、做一次公益,都应以一定形式记录学习成果。参加高级别竞赛、参与项目研究和发明创造毕竟是小众项目,大众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大量的讲座和社团活动。这类活动虽然在影响力上比不上前面几种,但由于形式灵活、任何学生都能参加,在育人上的意义和作用更大。如果不重视这类活动,将会严重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受益面。因而学校也应该关注这类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问题。通过确定第二课堂最低学分,明确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呈现、认定方式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表彰会和在网站上对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进行宣传,营造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学生涌跃参与。
导师的能力对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科研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科研课题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可从机制上引导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第二课堂导师,尊重第二课堂导师的劳动付出,让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能获得荣誉以及一定的物质回报,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比如,按专业背景动员教师担任第二课堂导师,每学期对导师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核算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再比如,把第二课堂导师经历作为优秀教师申报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第二课堂持续健康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3],社团活动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学校第二课堂的活跃度。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院系应针对专业群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成立相关的科技类社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鉴于高职学生开展科技类社团活动可能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应为科技类第二课堂配齐、配好专职社团导师,协助学生拟定协会活动计划,指导协会开展科技类社团活动,确保科技类社团活动的经常性和有效性。
国内高职院校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为何参与学生少,活动效果差?我们不能一味报怨学生基本素质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对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设计和管理,从而导致活动零散、无序,活动开展没开展、开展效果如何,缺乏考核与激励、检测与反馈机制[4]。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第二课堂活动边缘化。平时少有人问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才被迫突击准备检查材料,造成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形式主义。通过设立第二课堂最低学分制度,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成立与专业紧密联系的科技类社团,指派科技类第二课堂导师,对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进行激励。形成了科技类第二课堂“计划-实施-检查-激励”的一整套制度,使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化、有序化,促进了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下面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为例进行说明。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竞赛常态化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笔者所在单位有重视各类各级竞赛的传统,在历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过十分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家调整专科、本科招生政策,自2012年开始,一些工科类专业出现招生人数急剧下滑、学生整体素质明显降低的情况。一度出现国赛、省赛无人报名的尴尬局面,校级比赛更是无人问津。每次组织参赛,需要老师反复动员,学生才勉强同意参赛,还经常出现中途“遛号”的情况。为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印发了《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规定》,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经历视为学习成果,核记第二课堂学分,并对获奖选手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对指导教师核算其工作量,并将教师指导比赛的经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这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优秀教师踊跃报名担任指导教师,从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到班级宣传发动,吸收学生参与竞赛团队。参与竞赛团队的学生白天正常上课,晚上和周末时间自学与竞赛有关的知识。到二年级下学期进入收获期,各竞赛团队可以陆续参加各类赛项了。由于有各级赛项本身的吸引和学校奖励政策的激励,参与竞赛的学生都能自主、自觉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了知识面。由于世赛、国赛、省赛竞赛项目多,每个项目吸引3~6人,基本上一个班上1/4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了扩大覆盖面,学校每年还组织“技能节”,一个教学院系设置单项竞赛和综合竞赛项目达10多个。呈现出各级各类赛事全面参与、常态化参与、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近三年,仅学校机电工程学院一个教学院系,就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项6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
“送科技下乡”一直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公益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包括家电维修、常见病诊治、疾病预防宣传等等。起初主要由教师承担“送科技下乡”活动,少有学生参加,活动规模较小。近几年,国家要求加强“三全育人”工作。学校认为,“送科技下乡”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感恩、奉献精神教育的好形式。因而从2018年起,将“送科技下乡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果记分表中,对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学生可以核记第二课堂学分,并可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分子”评选,吸引到大批科技类社团骨干参与到该项活动。这样,每个老师能够带领几个学生组成一个服务小组,扩大了活动规模和受益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走进企业、感触职业、学习专业”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由老师带领学生进企业、进社区,感受职业文化和国情、民情,撰写调查报告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构筑职业素质养成大平台。培养学生严谨执着、一丝不苟、崇尚劳动的工匠精神。但在一段时间里,总有学生借故请假,试图逃避这类活动,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通过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进企业参观见习、座谈等这类看似不足一提的“小事”也纳入第二课堂成果记分表,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学校机电工程学院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对接一个企业,平均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有学生参与的校企联系活动。企业老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经常走进教室传授行业新技术和企业文化;学生和教师经常进企业参观、实习;开通“校企合作交流微信群”,全天候交流技术和人才培养心得。形成学校、企业“双元”育人大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活动仅限于文体类、公益类,科技类社团十分稀缺。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对科技类社团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成立一个科技类社团,也不知开展什么活动和怎么开展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成果认定和激励的一系列措施,学生社团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至2019年1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学生社团83个,其中,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类社团29个。为了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学校为每个社团配备了社团专职导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科技类社团导师一般是专业骨干教师,有了导师带领,学生社团开展科技活动就有了底气。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社团经常邀请校内外名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听讲学生到位率空前高涨,经常出现会场爆满的可喜现象。由于需要撰写心得体会才能申请学分,会场纪律也得到明显改观。一些社团还在老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近三年,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纵、横向课题研究3项。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通过确定第二课堂最低学分标准,配备第二课堂导师,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成果认定和激励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学生参与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效果。学校既要重视技能竞赛、科学研究等“高、大、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也要重视从事公益、社会实践等大众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激励的形式不一定是物质激励,也包括给予表彰、正面宣传、认定学分等精神激励。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社会急需的“通才”、“专才”、“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