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生设计学的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比较研究

2020-01-07 15:28崔强
陶瓷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陶艺整体功能

崔强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仿生设计学在立足设计学和仿生学的基础之上,融合两门大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作为跨时代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亦涉及到工学,理学,力学,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仿生设计学以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研究对象,并在设计过程中对生物的结构原理进行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这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设计思想的产生。①

陶艺仿生设计属仿生设计学的范畴,陶艺仿生设计表现最突出的首先是形态仿生,其次是色彩的仿生。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中不难看出一部分陶艺作品都是从自然中的植物形态来提取要素,炼火成器,且模仿大多以形态特征为主。陶艺仿生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又超越自然,因为这既不是照搬自然界的生态形象,也不是简单的模仿其外在体征,而是经过系统化的归纳、概括、提炼、演变,使其成为生活中具有使用功能的日用陶艺或是具有审美功能的陶瓷艺术作品。

1 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在仿生设计中造型形式之比较

1.1 造型整体仿生

中国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在仿生设计中诸多作品均取材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物,大都是经过概括、提炼后在进行创作,此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陶艺仿生造型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日用品,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出发点来于生活同时又是服务于生活。而现代陶艺仿生造型大多是生活中的陈设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代陶艺造型手法多样灵活,其中许多作品是以小见大。所仿生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极其细微的事物,通过陶艺家的手法无限放大化,揭露出作者的陶艺语言和作品的内在涵义。

古代传统陶艺在整体形象仿生中每个朝代各具时代特色,整体趋势为从动物形仿生到人物形仿生再到植物形仿生过度。原始社会以植物、人物仿生为主,商周到六朝时期以动物形仿生为主,从秦汉到唐以动物、人物仿生并举的局面,宋以后为植物形仿生为主。造型整体仿生在传统陶艺中所呈现出来的类型为:一是整体仿生对象与器物本身高度融合,两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整体仿生造型能够很好的为人们生活所服务。二是整体仿生造型在日常生活中并无实际用途,仅作为陪葬器皿出现。《中国陶瓷史》中提到:最早的陶器显然是摩仿其它材料所做成的见习器物——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后来才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②朱和平在《中国设计艺术史纲》中也讲到:最初,当人们在食用采集到的果实之后,发现某些果实剖开以后,其果实可以作为容器来加以利用。后来,人们便利用表皮坚硬的果壳,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简单的加工,改造成为使用所需要的形式,成为一种最简便的容器。③从陶器的起源中就可以看出陶瓷造型整体仿生。原始先民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们使用的器皿大多是模仿身边的事物,葫芦造型美观且实用,用来汲水、盛储皆可。在陶器产生之前就已经作为原始居民的天然容器使用,因此,模仿葫芦形来做成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成为原始居民的生活需要。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可以发现对葫芦形的模仿,如半坡型葫芦形陶壶、葫芦形陶瓶陶钵等。有直接对葫芦形的模仿,除此之外,还有根据葫芦形演变成简洁的造型。出土于泰安的大汶口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红陶兽形壶,器型塑造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形象,在猪背上加了一个C形把手和注水口,嘴巴张着尤为大,似乎在与人乞讨食物。作为远古居民的生活日用器皿,可见古代人类智慧在造物上的构思巧妙和处理形象上的生动传神。此类器物在整体仿生的基础之上,将器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适度做了夸张处理,可见古代先民在造型设计上除仿生设计之外的高度的概括能力,在现在看来,仍是造型与设计完美的典范。六朝时期的传统陶艺造型如烛台、瓷灯、虎子、水柱等多做成整体的兽形,模仿形象直接来源于古代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羊、蛙、熊等。有青瓷羊烛台,青瓷熊尊,蛙形水柱,熊形瓷灯,兽形虎子等。唐代三彩人物、动物俑作为明器使用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动物的形象来做成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皿。人物有男女侍俑、贵妇人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人俑、天王俑等,动物形象有骆驼、马、牛、羊、狗、鸡、鸭等。宋代开始出现了由人物形向植物形过度的局面。宋代生活日用陶瓷仿生造型以荷花为主,碗、碟多做成花瓣形,壶、杯等也是以荷花为模拟对象。宋代壶的造型有瓜棱形执壶,宋代影青酒壶和碗。注碗做成莲花状,酒壶置于莲花状的注碗内,造型设计独具匠心,体现出宋代独到的理性造物情怀。

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世界的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的持续输入,中国的现代陶艺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中国近现代陶艺家亦有许多整体形象仿生的陶艺作品。其中主要模仿动植物、花卉、人物、建筑等。作品形式突破传统陶艺仿生中刻板、逼真的造型。呈现出仿生造型多样化的趋势,并且造型都是经过陶艺家提炼、概括后再现出生活中的事物形象。仿生造型的生活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仿生造型手法不拘一格。近现代陶艺家周国桢作为“中国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在他不同艺术时期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动物、人物陶艺作品,每个作品都紧扣时代主题。早期大多是模具成型,中后期以捏塑、泥条盘柱、泥板卷筒、自然成型等为主,在他后期的陶艺生涯中,紫砂土、匣钵土的运用加上他造型手法的处理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浑然天成、浑厚大气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他在1997年创作的《任重道远》,2000年创作的《怒吼》、《潇洒形》、《老长工》等。姚永康的世纪娃系列作品将儿童和瑞兽狮子、鱼、天马、大象、荷叶、莲枝等结合起来,泥片塑形,灵趣盎然。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刘乐君《流金的果壳》作品外形像是某种坚果成熟后,果壳炸开的样子,陶艺家将作品外形归纳的恰到好处,让人联想非非。刘乐福的《来风•夏•芒》将小花的态势做的迎风飘扬,走在近旁,似乎真有微风吹过。仓慧的《鱼盘》仿生鱼形,外形极度简练概括,线条优美。吴安然的《惊蛰》将昆虫形象概括的夸张放大,不失乐趣。

1.2 造型局部仿生

中国传统陶艺仿生和现代陶艺仿生在局部仿生设计中的相同之处在于局部仿生的加入是为整体造型服务的,它美化了整体造型。使得整体造型在完整的基础之上更具鲜活力和生命力。不同之处在于传统陶艺局部仿生设计以使用功能为主,而现代陶艺仿生设计以美化整体造型为主。

局部仿生在传统陶艺中呈现出来的形式有直接将动植物的某个部位经过人为加工或是高度概括化处理构造在整体中,使其完备整体的功能。也有将整体的动植物、人物形象缩小至整体的器皿当中作为部件,使整体形象在功能完备的基础之上更具灵气。传统陶艺局部仿生的两种类型:一是为整体造型服务,它成为整体造型的部分部件,充当着器物部件的功能,具有实用性功能。二是单纯作为整体造型的装饰部件,它可有可无,若有会起到装饰作用,若没有并不影响器物原本的功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陶鬶,器流如鸟喙,陶鬶流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的,其使用性能良好。魏晋至唐朝时的鸡头壶便是采用鸡头局部仿生,鸡头有通水作为流的功能,此类鸡头壶在具备使用功能基础上又兼备装饰功能,也有不通水仅作装饰而用的。宋代哥窑双龙耳瓶和龙泉窑双凤耳瓶都是将瓶颈两侧的瓶耳塑成龙形和凤形,既起到美化整体的功能,也有耳部应该有的使用功能。元代荷叶形盖罐将冠盖设计成荷叶的形状,美观且大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紫砂壶,就是明代紫砂壶大师供春依据银杏树树瘤模样制作的。巧者造物,时大彬所制印包壶,壶身制成方形的包袱形,打的结制成壶盖。陈鸣远所制南瓜壶,将壶身做成南瓜形,瓜叶卷制成壶嘴,瓜藤制成壶把。《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明代紫砂匠人所做紫砂壶不仅美化了整体造型,而且局部仿生的加入赋予了壶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独具匠心的匠人精神。

现代陶艺局部仿生的类型为:一是作为局部部件,它美化、完备整体功能,二是局部仿生设计的打破原有造型的布局,使得作品语义丰富,内涵升华。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也有许多局部仿生的优秀案例。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州和蒋蓉都曾有制作许多仿生的花货紫砂壶。如顾景州的《高僧帽壶》、《矮僧帽壶》将壶盖制成僧帽的样式。僧帽演变成的壶盖美化了局部,赋予了器物以新的精神面貌。2016年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中熊开波《五羊献瑞》、 《古风遗韵22》、《青铜印象10》三件陶艺器皿的顶部皆有一精致的动物形钮。其中《五羊献瑞》器型除盖钮做简练概括的羊形外,四足也做成和盖钮一样的羊形。此外在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的《鼎兴中华》中一件器皿的盖钮也是制成了羊的形象。陶艺家的这种创作形式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是极小的精致形动物形钮加在极大的陶艺外型下,则能起到点睛之笔的妙处。同样,动物形钮采取简化的处理方式和外形的简练相得益彰。十三届美展中李苗的《蝶之恋》蝴蝶有聚散关系的加入打破了原本单调的立体构成陶艺,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

2 中国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在仿生设计中造型功能之比较

2.1 造型的实用功能

人们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仿生陶艺品种,传统仿生陶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充当着实用功能。由于造型功能的差异,可以细分为使用和祭祀功能。现代陶艺仿生设计多为表达独立陶艺语言的观念陶艺,其并不重视实用功能,不具备使用性。

实用性是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陶瓷是由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创作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陶艺种类的增多,其用途也随之增多,人对器物的需要也会随之改变。传统仿生陶艺以使用功能和祭祀功能为主,其实用功能符合着时代特征。秦汉时期仿生陶艺造型用途多作为陪葬用品出现,如秦始皇兵马俑,汉代谷仓罐。六朝时期仿生陶瓷作为陪葬和生活器皿,已经成为主流。如三国两晋时期的青釉鸡头壶鸡首尖嘴无颈,鸡尾与鸡首对应贴塑仅作装饰,与壶体不通,大多作为陪葬品出现。东晋时期鸡首壶形体变大,鸡首出现颈部,鸡嘴由尖状变为圆嘴,且与壶体想通,演变为流。鸡尾演变为圆弧形把手,实用功能大大增强。南朝时期鸡首壶数量增多,鸡首高冠长颈,出现了双鸡头作流的手执壶。六朝鸡头壶的演变说明实用功能的变化符合着时代特征。宋代仿生器型种类丰富,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碗、盘多做成花口型,壶有各式葫芦形,各个窑口都有自己的典型仿生器皿,如:定瓷孩儿枕。河北巨鹿曾出土一件瓷枕,枕上题有“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的五言诗,道出了瓷枕的妙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芸愁永昼,瑞脑清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词里所说的玉枕,根据学者的解读,认为指的就是影青瓷瓷枕。这些优美的作品都反映出,瓷枕在当时是多么受欢迎的一件日用品,其仿生造型达到了使用功能的理想效果。宋代仿生器皿使用与审美功能兼备达到古代陶瓷发展的顶峰。

2.2 造型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尽显时代风貌特征,不论传统陶艺还是现代陶艺其在仿生设计中都十分重视造型的审美功能。每个时代所追求的“美”侧重点有所不同,究其根源与上次建筑有着必然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仿生陶艺审美特性体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风尚等。现代陶艺审美功能也体现着当今中国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追求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包容开放特性。传统陶艺在仿生制作中兼备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而现代陶艺仿生设计以具有纯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为主。

审美功能与时代风貌是极为契合的,传统陶艺仿生设计的审美风格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特征。其审美功能是为上层建筑所服务的。从出土的仿生器皿来看,原始社会的仿生陶艺器皿外形带有一丝神秘的气息。秦汉时期的仿生造型带有庄重、威严、大气的风格。六朝时期的仿生陶艺清新自然,其仿生形态为整体造型服务,很好的体现出审美功能。唐代仿生造型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仿生造型流露出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宋代仿生形态往往截取最生动、最优美的形态部分,与器物固有形体相结合,通过理性思维创作,从形似上升到神似。④仿生造型严谨含蓄、格调高雅,器皿仿生造型中透露出宋代“理”学昌盛的精神面貌。元明清的仿生陶艺多与陶瓷彩绘装饰手法相结合,体现出重装饰的时代特征。

现代陶艺的仿生设计往往只具备以欣赏功能。现代陶艺仿生设计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紧随时代步伐,作品外在造型极具个性特点,作品风格多样,作品语义丰富。周平在《纵论“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之异》一文中指出,传统陶艺是“艺”为“器”依存,为“器”服务。⑤现代陶艺摒弃实用性,提炼自己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吕金泉在《现代陶艺的误区》中也曾指出:传统陶艺以实用和装饰为主,作品的外在形式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在造型上以同心圆为主,含蓄而内敛;现代陶艺则主要以传达陶艺家的现代观念为主,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现出强烈个性,自由而奔放,同时强调陶艺家的对泥和釉的实验性探索。⑥传统陶艺仿生设计在造型上含蓄内敛,现代陶艺更突出陶艺家的思想观念,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现出强烈的个人语言,造型不拘一格,千人千面。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中《生命之绽放》呈现出树叶、花朵、嫩芽、苔藓、蘑菇、河流、卵石等自然物,艺术家表达了自然界生命自由萌生的璀璨过程。其作品《涅槃》也是由佛像、佛手、莲花、荷叶、莲蓬等组成。朱乐耕认为这是佛教中生命的轮回,万物平等的理念,也是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点。

3 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在仿生设计中造型艺术韵律之比较

3.1 中国传统陶艺仿生造型艺术韵律

3.1.1 惟妙惟肖,应物象形

传统仿生陶艺形态惟妙惟肖,体现出古人卓越的造型能力,仿生造型大多栩栩如生。传统陶艺不单单是模仿自然界中的物象,更能做到神似的效果,也反映出古人“制器尚象”的思想观念。秦始皇兵马俑,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众多的武士俑昂首挺胸,凛然伫立的场面。武士俑除跟真人等高外,每个人的人物面孔和精神面貌也是无一雷同,可谓是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象形仿生陶艺,无论瓜果花卉还是人物瑞兽,质地多模仿的尽善尽美,虽然在工艺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艺术格调上却并不高。

3.1.2 典雅含蓄,对比和谐

传统陶艺仿生造型典雅含蓄,对比和谐,仿生造型体现出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古代传统陶艺壶的造型多仿自瓜觚,五代密色瓷瓜棱形执壶造型设计仿自瓜棱,壶盖和壶身形成了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线的分割变化丰富了壶体造型,使壶富有韵律感。线的分割使用也展示了壶的对比与协调的美感。宋代玉壶春造型从开张的口部线条开始,颈部以柔中带直的线条微微收束,颈部以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就是这样一条S形线使玉壶春的造型语言变得简洁灵巧,温婉典雅。北宋葫芦形影青执壶,壶身设计成葫芦形,明清时期的石榴尊、苹果尊、葫芦瓶、竹节壶、莲蓬口瓶、蒜头瓶等作为静态仿生器型,造型典雅含蓄,对比和谐。

3.2 中国现代陶艺仿生造型艺术韵律

3.2.1 千人千面,物者多元

现代陶艺仿生设计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多样化。相同题材的作品置于不同的陶艺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陶艺语义也是不同的,呈现出物者多元的局面。由于时代思潮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陶艺在造型设计上有了新的高度,现如今3D打印正在普及,有一些生活陶艺产品也是在仿生基础上概念性加强。现代陶艺作品在继承传统陶艺造型基础上表现的更具生活化气息,表现的内容很契合时代主题,这一点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如夏雨的《远山》、刘纪垒的《白》都是仿生现代生活中的塑料袋,纸袋,张薇薇《堆积的爱》作品展现了一个纸箱里的各种玩具,放佛让人回到了童年时光。曾鹏德的《扫码用车》作品仿生报废的自行车,似乎在诉说这个时代诸如共享单车的发明其有利有弊的两面性。陈烙铭、金爱文、陈文峰《低头族》展示了众多人物形象低头看手机,反映了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幕。

3.2.2 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现代陶艺在仿生设计上的造型也是不拘一格,仿生设计的形式感越来新颖。许多作品突破立体、雕塑、构成、特异等单一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创作形式相融合的面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的入选作品中,陶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千变万化,部分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张坤的《和合世界》突破立体和单一构成形式,是将众多橄榄核作为模种,翻模后成为一个基本单位,然后重新组合一个大的圆形山景画面,这也是运用了平面构成中的差点图形原理。使陶艺作品极具画面感和运动感。曲冰的《胶囊》仿生药物胶囊,他运用传统陶艺中的雕刻、镂空形式,赋予外在胶囊的造型以新意,展示出作品的外在的审美形式。包伟的《蚕食系列》也是仿生老木门板形态,且以榫卯结构形式穿插,给人一种被岁月侵蚀过的印象。明清家具是以榫卯连接为主,包伟从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引发灵感,创作的蚕食系列赋予作品新的形式框架和陶艺语言。

4 结语

中国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在造型仿生设计中表现为整体仿生和局部仿生。不论整体仿生还是局部仿生,两者都是经过提炼、归纳、总结而设计。传统陶艺局部仿生设计是为整体造型设计服务,它依存于整体之中,在美化整体造型的同时又凸显出其使用性的价值,现代陶艺局部仿生设计使得陶艺艺术形式感和艺术语言更富有层次性。传统陶艺仿生造型艺术韵律变现为惟妙惟肖、应物象形、典雅含蓄、对比和谐,现代陶艺仿生造型艺术韵律表现为千人千面、物者多元、不拘一格、推陈出新。传统陶艺仿生设计以使用功能为主,兼备审美功能;现代陶艺仿生设计以审美功能为主。

注释

①张亚林,姜现甲著:《中国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研究》,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3页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③朱和平,《中国设计艺术史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5

④《宋代瓷器仿生造型对现代生活陶艺的启示》[J]段亚.现代装饰.2015.10

⑤周平,纵论“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之异[J]景德镇陶瓷.1991.12

⑥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艺术百家,2004, 06

猜你喜欢
陶艺整体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疯狂”的陶艺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