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研究

2020-01-07 22:45梁辰蕾庄韬光杨文革刘明星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山地竞技

梁辰蕾 庄韬光 杨文革 刘明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于锻炼自身、净化心灵等方面的期望值增加以及对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强烈,投入到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资金和人数也正逐年增加。[1]本文尝试探究以首都高校为核心,研究其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山地户外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山地户外运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于16 世纪的欧洲,它是以旅游的现象呈现出来的,主要是以上层阶级的有钱人“特权”而流行展开,他们到欧洲各地进行社会游行,然而,这种的“特权”旅游也开掘出了阿尔卑斯山登山运动。而真正的山地户外运动在19 世纪的下半页诞生,人们主要使用特殊的器材进行登山、滑雪、徒步、攀岩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山地户外运动逐渐由民间登山探险运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一项体育项目。

山地户外运动的很多项目历史都不长,随着山地户外运动在西方受到人民的喜爱,使山地户外运动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的体育项目。[2]

2 首都高校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

2.1 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至2004 年左右)

1956 年我国组建了第一支国家级登山队,在1960 年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1988 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实现在珠穆朗玛峰上会师。而在首都高校,北京大学山鹰社在1989 年成立,是全国首家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山地户外社团。在此后几年间,相继有清华大学(1994)、北京邮电大学(199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6)、北京工业大学(1997)、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1)等高校山地户外运动社团的成立,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高校的身份参加全国或国际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他们为山地户外运动早期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山地户外运动的推广,为更多高校走进山地户外运动这个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随着这些高校的学生毕业和山地户外运动的扩延,山地户外运动逐渐传递到社会,推动了该项体育产业的发展。

2.2 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4 年至今)

2005 年4 月,我国正式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成为体育项目。这象征着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正式进入规范、快速发展的新道路。[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已经成立了户外运动专业,这是过国内第一所开设户外运动专业的高校,2016 年8 部门联合发布将投入4000 亿来发展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以及2018年国务院颁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实施方案(2018-2020 年),在体育领域方面中,积极培育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消费业态。这些举动无疑都大力推动了高校的山地户外运动发展。

3 首都高校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困境

(1)山地户外运动文化薄弱,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高校的山地户外运动的社团都是有成文的章程、规程,而社团之中获取山地户外运动知识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主,并且是一届传给下一届,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与实践。[4]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种类繁多,高校所普及的主要是以登山、定向越野、攀岩、野外求生,而其他的山地户外项目比如溯溪、穿越、漂流等开展的就相对少,普及程度低。

(2)缺乏专业的山地户外运动从业人员。山地户外运动高校赛事的组织筹备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面比较广,高校学生参与的人数众多,有很多的岗位需要专业性的从业人员。首都高校的社团之中,只有少部分的人参与过中国登山协会的专业培训,获取初级户外指导员证的更为少数,而山地户外运动的比赛,除了专业的从业人员之外,其他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兼职的大学生与社会人员,稳定性不足,专业性差,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运行等级。

(3)竞技队伍建设缓慢。在首都高校之中主要是以北京大学山鹰社、清华大学山野协会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三个高校为主,参与到全国或国际性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较多,而首都其他的高校相较而言比较少,虽然首都各个高校都相继的成立了山地户外运动的社团,但是它们以社团性质为核心,并没有从竞技体育的方面去靠拢,主要还是以它们自身学校的学科专业为重心,因而导致首都高校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出现了“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分段较量,没有充分的让“后进生”的首都高校得到竞技体育中的锻炼提高,而仅仅是参与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赛事。

(4)首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影响力较小、产业规模不够完备。与英、美、日等国所组织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相比,首都所举办的赛事影响力相对小,而首都山地户外大型赛事主要是以政府行政部分主导,而这对赛事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功能的效益并没有涉及完善,这一方面体现出了首都市场对于举办大型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主办单位、主要资源还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限制了企业、高校对于山地户外运动市场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从而导致并未形成像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集政府、市场资源、赛事、装备、场地、专业人员于一体的庞大产业链。[5]

4 结论

(1)广泛推广山地户外运动文化,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山地户外运动文化是山地户外运动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是由国外传播而来的,起步晚,与美、英、日等国家相比之下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首都高校社团、竞技队伍要积极配合国务院所颁布的体育政策导向以及八部门联合发布对于山地户外运动的经济支持,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要积极地借鉴美、英、日等强国的成功经验,通过网络、校园网等媒介加大对山地户外运动及其赛事的宣传,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深入普及山地户外运动,让更多的大学生领悟到山地户外运动的魅力。

(2)加快竞技队伍建设,提高首都高校竞技队伍竞技水平。高校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专业、规范的人才培养。现阶段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种关于山地户外运动的大中小赛事不断开展,面对这种时代所造就的趋势,首都高校需要引导和鼓励竞技队伍的建设,加大科研和训练力度,合理运用资源配置、市场已有的体育资源,从符合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竞技队伍中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及计划、科学地诊断队伍中每个运动员个人特点,区别对待、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首都高校竞技队伍的竞技水平。[6]

(3)深化首都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首都高校赛事核心价值。由于山地户外运动起源于西方,首都高校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西方强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经验,以及深化首都高校之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交流与合作,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一方面派出代表队学习和观摩首都各个高校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竞技队伍的训练,了解西方强国山地户外运动在赛事之中的组织、模式、规模等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与中国登山协会或企业组织机构展开合作,引进更多前沿的知识与技能,举办更多的以首都高校赛事为核心的赛事,不断提升首都高校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核心价值,形成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使其带动山地户外运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及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7]

(4)积极培育竞赛市场,加速产业化进程。当前,大型的山地户外运动体育赛事主要依附政府行政部门展开,又由地方政府组织协办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高校对于山地户外运动市场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阻碍了其产业化进程。2018 年,国务院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 年)》中指出了建立体育、公安、卫生等多部门对商业性和群众性大型赛事活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因此,政府行政部门需要适度放权,积极引进市场准则,大力推动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积极培育竞赛市场,加速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化进程。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山地竞技
山地草甸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冬季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区域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花与竞技少女
高校户外运动课风险管理探究及应对策略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