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治疗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疗效

2020-01-07 03:19冀志娟尹全伟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颌下腺舌体伤口

冀志娟,尹全伟,程 珂

(禹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 许昌 461670)

颌下腺导管结石为口腔科中常见病症,可对患者腺液排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其表现为相关区域炎症、局部疼痛肿胀等,尤其在摄入酸性食物时,颌下区疼痛肿胀感更为明显,进食后可逐渐消失[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主要包括下颌下腺切除术、经口涎石摘除术、内镜涎石摘取术等[2-3]。笔者对98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禹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19~71岁、平均(45.08±3.62)岁,病程3 d~6个月、平均(2.97±0.18)个月。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X线、CT、下颌咬合片等检查确诊;2)因颌下区进食时反复肿胀前来就诊;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全身感染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治疗。术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对侧放置张口器并扩大张口,采用压舌板将舌体压向对侧,同时在患侧注射含肾上腺素盐水,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然后沿患侧舌下皱襞将黏膜切开与分离,使颌下腺导管显露在外,并沿导管周围将导管向后钝性分离至腺门,使用长拉钩于导管内侧牵拉,明确结石部位后,采用尖刀片在其表面沿导管长轴切开,此时可见结石,以挤压方式取出结石或直接挑出;对于导管近腺门处结石,可在颌下区向上推挤腺体,同法取出。确定无残余结石遗留后,自颌下腺导管口将腰麻管导入腺体部,最后冲洗伤口、缝合口底黏膜并积极做好腰麻管固定处理,以免出现颌下腺导管粘连闭锁现象。此外,术后需密切观察术区、伤口等部位,从而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对策,要求患者出院后1个月前来复诊,以了解其恢复情况。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1)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SF-36量表[4]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8个维度(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生命活力),36个条目,各维度评分均在0~100分范围内,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2)统计患者术后伤口出血、术区肿胀、舌体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根据患者伤口愈合效果、舌体运动情况等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标准:复诊时患者主诉无口干症状,伤口基本愈合,患侧舌下区肿大症状消失,舌尖无麻木感,且舌体运动未受限为显效;复诊时患者伴有轻微口干、舌尖麻木及舌下区肿大症状、伤口愈合良好,舌体运动仍受到一定限制为有效;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症状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生命活力)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对比 分

2.2 术后并发症

98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出血3例,舌体麻木2例,舌体运动异常1例,感染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

2.3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98例患者中显效51例,有效3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82%。

3 讨论

涎石病是指导管或腺体内出现钙化性团块而引发的一系列病变,且在三大涎腺中,以颌下腺结石最为多见。目前对于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病理及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与炎症、涎液滞留、异物等局部因素相关,同时也可能与机体无机盐新陈代谢紊乱存在较大相关性。若治疗不及时,还将导致患者腺体功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从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

临床对于颌下腺导管结石的治疗原则以摘除结石、解除梗阻为主,其中体外碎石及肾镜下取石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成本较高,难以普及[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均高于术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表明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对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且具有并发症少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颌下腺导管结石的长期存在可引起分泌功能下降等不良现象,通过将结石及时取出,能够有效缓解导管堵塞症状,从而加快颌下腺功能的恢复。针对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采用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的优点在于:1)口内入路切口较为隐蔽,术后患者面部不留瘢痕,对于有职业需要及年轻患者,此点尤为重要;2)手术全程在口内操作,能够减少对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对于舌下腺及同侧颌下腺病变者,可进行一次性手术摘除,从而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之苦;4)手术摘除彻底,可避免因留有结石而导致残管炎的发生,在颌下腺导管远端结石治疗中尤为适用;5)适用于部分良性且较局限的颌下腺肿瘤治疗中。总之,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留患者腺体功能,同时避免颌面部疤痕等,且手术并发症低,治疗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方案之一[7]。但需注意的是,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在操作过程中有时需切开部分底肌,副损伤较大,且可能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同时因术野狭小不清,给临床医师操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此外,该术式在颌下腺囊肿、炎症、部分良性肿瘤治疗中虽较为适用,但对于颌下腺炎症反复发作、存在粘连及良性肿瘤体积过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均存在较大风险性。故术前应作出明确诊断,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从而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8]。

综上所述,口内入路结石取出术在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治疗中可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积极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颌下腺舌体伤口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基于一种局部图像增强和改进分水岭的舌体分割算法
下颌下腺黏液囊肿1 例及文献复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舌体胖瘦精细分类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1例
舌体大小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望舌可预测中风
伤口“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