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020-01-07 00:53印琼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建议教师通过聚焦行为习惯养成,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夯实行为习惯培养,讲究教学实施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行为习惯养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08-02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方资源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立德”的基础课程,也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行为能力和法治意识,为学生学会做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待人做事观念,处理问题合理的行为方式”,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的价值指向。以下,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聚焦行为习惯养成,巧妙设计教学流程

《我不拖拉》一课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所反映的“学会做事、学会关心”中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编写,侧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不拖拉的行为习惯。本课三个板块的教学紧密结合“我不拖拉”这一话题展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第一板块以学生做事拖拉时的常用语言“等一下”与“还没完”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生活中的拖拉现象;第二板块是“拖拉一下没关系吗”,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意义和拖拉行为的不良后果;第三板块是“和‘拖拉说再见”,目的是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拖拉”问题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分析,笔者在教学本节课时具体设计了七个步骤来实施。第一,课前热身,超级模仿秀;第二,情境表演,感知“拖拉”;第三,联系生活,回顾“拖拉”;第四,走进“拖拉”,感受危害;第五,寻找策略,告别“拖拉”;第六,运用方法,巩固习惯;第七,课后延伸,落实行为。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均聚焦于“行为养成”这一中心点,先是引出“拖拉”的概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意识到拖拉这种行为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存在;再创设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拖拉的不良后果,明白拖拉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接着发起“和‘拖拉说再见”这一话题的讨论,借鉴家人、长辈、同伴的经验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告别拖拉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争当及时鸟”的活动,让爸爸、妈妈统计孩子一周的起床时间,并填写在活动单上。看看一周内,学生的起床时间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守时间、行动快、要专心,逐渐告别“拖拉”。

整个教学过程从教材出发,最终回归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每个流程紧密衔接,展现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痕迹,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夯实行为习惯培养,讲究教学实施策略

本课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实现本课独有的“品格价值”?回顾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多维对话中认识“不拖拉”的价值

要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先引导学生认识拖拉。部编版教材强调: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凭借的话题和范例,是激活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如何顺应教材的编写理念,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激活作用,彰显教材蕴含的新的教学范式——“对话”,促进学生对“不拖拉”道德认知的有效建构呢?

第一,注重与教材对话,在对话中重构道德认知。《我不拖拉》这一课教材以图为主,呈现生活情境和小故事。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图”当成“看图说话”的工具,而是引导学生“看图对话”,让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学生对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教材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接,通过教材场景向生活情境的转化,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自身观点与教材蕴含的道德认知有机融合。例如,新课伊始,笔者根据教材“拖拉鸟”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拖拉鸟模仿秀”活动。不同学生的模仿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唤醒了自身的经验,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拖拉现象。接着,笔者利用投屏播放“拖拉鸟”的故事,让学生跟着“拖拉鸟”穿越时空隧道,去到未来世界,进入设定的“假如做事拖拉”的各种情景,感受拖拉带来的危害,认识拖拉对自身未来生活的影响。最后创设了“拖拉鸟”与拖拉说再见、转化为“及时鸟”等对话小情境。在这些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与教材内容对话,重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拖拉问题的认识,避免把教材中的“讲故事”变成空洞的“讲道理”,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第二,注重与生活对话,在对话中反思自我行为。实施课堂对话,离不开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体验。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才能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蕴含的思想观念融合、碰撞,实现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学生对拖拉现象认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通。本节课中,学生理解了拖拉的概念后,笔者让其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听到过的或者自己经历过的拖拉行为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反思自身存在的拖拉行为,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拖拉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自觉改变“拖拉”这一不良习惯奠定情感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和生长。教学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对话,在对话中引导观点碰撞,实现主流和核心价值的渗透;也可以与同伴对话,在对话中分享经历、拓宽视野;还可以与课程资源对话,在对话中获得认知、情感的同步提升。多种对话方式综合运用,更易达成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和获得生活智慧的教学目标。

(二)在多种活动中习得“不拖拉”的策略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也能进行行为指导。它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多少道理,而在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产生改善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好习惯的养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联系或相互的作用来实现。关于常见的“拖拉”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该如何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好习惯养成的需要呢?本节课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两类活动。

1.调查采访,重在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践性体验课程”,只有让学生參与其中,将自身经历和当下生活贯通,亲历“现场”、亲历“拟境”、亲历“活动”,才能获得丰富而完整的道德学习过程,得到真实长久的情感体验,课堂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现场调查与采访”这个环节。通过现场调查学生见过或亲历的“拖拉”现象,用准确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奠定自我改变的思想基础。接着,又进行现场采访活动,以访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拖拉”这一不良行为习惯带来的危害。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改变不良习惯的意愿越发强烈,教学目标由此达成。

2.课堂演练,重在践行

现有教材的开放性,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演练作为一种技能学习的方式,不是道德认知的叠加,而是借助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应对问题的认知策略和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实践、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进而获得成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告别拖拉、成为“及时鸟”的方法。在课的结尾处,组织了一次整理书包和一分钟整队的挑战赛。虽然都是实践活动,但目的、意图略有不同。整理书包活动,通过前后时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不拖拉带来的成就感,习得不拖拉的小窍门。一分钟整队活动,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时间的紧迫性,认识不拖拉的积极意义。两次实践演练,促进学生将习得的认知策略转化为不拖拉的实践技能,实现道德认识向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转化。

对不拖拉习惯养成的策略,教材仅从“集中注意力、时间管理”两个方面来引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与拓展。例如树立比较对象、规定完成期限,或者运用竞赛、激励、积分等方法营造时间的紧迫性。总之,好习惯养成策略的运用不是绝对的,可以依照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化运用。

(三)在拓展延伸中巩固不拖拉的习惯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非常重要。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在课堂上习得的好习惯策略在生活中往往难以坚持。为此在本课的结尾,针对现场调查中呈现的学生实际情况,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拓展至家庭,由爸爸、妈妈对孩子进行评价,例如解决孩子作业拖拉问题。首先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制作一张个性化的“每日作业完成记录表”,具体包括作业内容及完成时间。做作业时,在孩子的书桌旁放置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记录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完成作业后,家长与孩子统计时间,然后与前一天完成作业所花时间进行比较,及时总结,分析得失,肯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因为不专心,经常跑进跑出吃东西、上厕所等情况导致作业拖拉的,要给孩子设定短期目标,鼓励孩子自律,控制每次做作业时离开书桌的次数,使孩子收获短期目标达成的喜悦。此外,作业完成后,如孩子收拾书包拖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心里默数“1、2、3……”来提示所耗时间,提醒自己动作快一点。拓宽好习惯养成的空间,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将不拖拉的良好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总体而言,这节课教学的实施,笔者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拖拉鸟”和“及时鸟”这一反一正的卡通形象,创设了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多样任务中学习实践,在多维度对话中思辨选择,在深层次的实践中经历成长,逐步增强养成“不拖拉”习惯的信心和能力,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实施策略,可以使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为学生未来成为有责任的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师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基本学情,巧妙设计教学流程、讲究教学实施策略,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印琼(1981— ),女,江苏丹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苏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委,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