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对策

2020-01-07 00:53刘燕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指导策略合作学习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教师需要接受合作学习理论的系统学习,要科学分组、强化小组建设,要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等,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 现状 合作技巧 指导策略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17-03

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实效性较强的教学策略,但是,通过仔细观察一些课堂教学,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学生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多以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为主,小组讨论质量不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强化教师合作理论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

笔者深入调查当前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发现当前小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单一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多为领导者,即教师按照教案里的教学程序来决定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内容等,过于机械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注意点面结合地观察小组讨论的情况;没有在学生偏题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主题上,而是放任不管,完全由学生自说自话,自导自演。教师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孤军奋战”,没有与其他教师或学生等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形成互动与合作。

(二)分组简单、分工不明确

当前,合作學习大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并且是点缀式的。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前后座位讨论”其实是采用了非正式合作学习的方式,如“思考—同伴交流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彼此的思想,最后由个别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看法。合作学习在阶段教学中体现出持续时间短、模式单一的特点。

1.分组简单

分组问题是目前合作学习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大多数一线教师在分组时图省事省心,直接以座位邻近的4人为小组单位,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基本因素,也没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规律,而是以地理条件为优先考虑因素。在合作学习中,常常由于组内成员同处一个水平,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是片面、滞后的,生生互动的现象非常少。组别之间也拉开了差距,呈现出小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教师教学负担加重、学生资源浪费的现象。

2.分工不明确

在小组讨论时,组员没有参与、扮演特定的角色,表现出这几种类型:(1)“独揽大局”式。表现在小组讨论时往往由某个“好学生”包办——其一个人思考问题、总结观点、发表看法。(2)“埋头单干”式。表现在小组成员接到任务时,象征性地讨论一下,但对组员怎么想、怎么做、做什么并不关心。(3)“组员争抢”式。表现在小组成员争抢主导整个小组的学习和讨论。(4)“漠不关心”式。合作学习中有的成员不参与小组学习,不发言、不倾听,无视小组学习的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身影”随处可见,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通常是教师抛下一句话“大家同桌/前后座位讨论5分钟”,学生便一窝蜂地开始讨论,大家都在说话,可是没有学生愿意认真地倾听组员的见解。然后,教师一声“安静!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便草草收场。由于教师缺乏指导和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因而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

此外,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是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不需要组员的帮助。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结束后便停止,并没有将课堂上的合作氛围延续到课后有针对性的巩固与训练中。

合作学习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操作模式,为什么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又是另一个模样呢?

二、改变小学生合作学习现状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接受合作学习理论的系统学习

教师如果想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平台,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如系统地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什么是合作学习,怎么实行合作学习,国内外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模式等。除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也可以与高校合作,让高校全程参与、指导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真正将合作学习融入教学实践和学校文化中。同时,教师还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又适合哪些方法和模式。

1.教师要有传授学生合作学习内涵、意义及操作方法的意识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需要对学生阐明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例如: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为什么要与他人合作?如何合作?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倾听、质疑?如何记录、总结?如何解决内部矛盾?怎样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在合作学习中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如何维系人际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并且,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低年级开始逐步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首先要求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观察者的角色全程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具体而言,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如下角色。

(1)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根据小组合作活动提出小组人数、小组分工等明确要求,个体独立思考的要求,小组长如何发挥作用、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对学生合作中的细节进行微调,关注个别学生,处理和协调偶发事件;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合作学习的节奏。

(2)合作者。合作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在其中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如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当教师自身学会合作,掌握合作的核心理念,并能正确、熟练地操作时,才能授之于学生。

(3)观察者。教师作为观察者,既需要统观全局,掌握全班合作学习的情况,又要尽量做到点面结合,集中观察某一小组,观察该小组的讨论进度、内容、方法,是否人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是否能恰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当发现学生的讨论“偏题”时,要适时地介入,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

(二)科学分组,强化小组建设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首先需要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因为没有个人的深度思考,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讨论。其次需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看法,最后整合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课堂小组讨论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学习方向和目的,学生的思考往往浮于表面,交流时根本没有探索到问题的深层次,自然也就无法达成小组讨论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按照如下方法进行科学分组:

1.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因为分组有时需要移动课桌,有的教师担心移动课桌发出的声响会影响教学秩序与纪律,所以选择分组形式时更多的是考虑马蹄型、圆桌型。鉴于这样的顾虑,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前后四人小组的模式,但要把重点放在“组内异质”上,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高、视力等生理特点,慎重地安排学生的座位。在刚刚开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甚至可以从2人小组开始训练,逐渐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分组形式。

2.优化分组,分工明确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配小组内的工作,让学生扮演好报告员、记录员、计时员、鼓励者、总结员、提问者、表扬者、协调者、观察员等角色;要对每一个扮演角色提出明确的角色要求,引导学生做好本角色的工作。例如,记录员:记录小组的讨论内容,可以用文字记载,也可以用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图表等。报告员:向全班或其他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工作。提问者:通过问题推动小组工作更加深入。总结者:突出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记录小组的学习进度。协调者:协调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的争议,并给予公正的调整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教师可以适当教授每个角色特有的语言。比如,“鼓励者”可以使用:“你认为这样如何?”“你有很多好的想法。”“我想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下一步怎么办?”同时,为了便于管理,教师可以为不同的角色编号,把编号公布在黑板上,如①号是总结者,②号是记录员,③号是提问者……角色扮演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采用轮流制,尽量让学生熟悉不同角色的职责。

3.强化小组建设

既然在分组上无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条件,就要在小组建设上多下功夫。关于小组建设,创建共同的目标是重中之重,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的目标不是个人学习上的进步,而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三)要有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引领,或者是学生表现好的地方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1.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开展即时性评價有助于发挥评价对合作学习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合作学习表现、小组讨论时的互动情况等相机进行引领,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2.阶段性评价

在一个阶段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用评分导向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绩是怎样获得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合作学习小组、具体成员来采用相应的奖励制度与评价制度。例如,联合评分,既考虑了小组的工作,也没有忽略个人表现的差异,小组成员获得同样的成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等,从而使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激情不减,使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此外,课后作业是对合作学习的补充与延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定期安排合作学习主题性作业。关于这一点目前笔者还在探索当中。

合作学习理论是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科学的教学理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开始重视合作学习,并且深入研究、付诸实践,但是,为了不让其产生“水土不服”的反效果,还需要教师将其融入本区域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使合作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程胜.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美)George M Jacobs等.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美)Harvery  Panicls等.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燕(1988— ),女,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及班主任工作。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指导策略合作学习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