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纲》视域下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020-01-07 17:23孙子冀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教育

孙子冀

摘要:“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三条内容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指出,人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者也是一定要受教育的,从而突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离不开革命的实践。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同样离不开对象人,也离不开教育活动和实践,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透过《提纲》中有关环境对人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理论,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内涵,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教育;理论基础;提纲

一、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这里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时还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等等。那么,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需要深入的研究了解。在梁大伟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社会人文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和学生认知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三个重要方面,从外部、内部和个体三个维度在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选择性和提升性等作用。而学生也正是通过对环境提供的信息的正确反映、评价和选择,完成思想转变和认知改善,进而形成文化素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自身层面,对人的存在发展是影响深远的。但是,环境对人的这种影响虽然很重要,可它并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提纲》中的相关内容辅助理解。

二、理解《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法国环境决定论思想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内容中就隐含批判了法国的环境决定思想,明确提出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很大,但不是决定性的。马克思首先肯定了法国哲学家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和正确之处,如法国环境决定论者从他们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论述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反对人本性善恶是先天决定的观点,他们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特别是国家制度、法律、教育对人的作用。但是当马克思 1844年底 和 1845年初把他的整个着眼点放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总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唯心史观思想时,就开始把法国哲学家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作为一种典型进行认真的解剖,剖析其中所包含的唯心史观的内容。马克思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上,固然有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因此,人还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教育者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马克思《提纲》中关于环境理论的论述,可以让我们明晰环境的作用,但不能片面的夸大其影响。同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也同样适用,在批判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上,全面辩证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人施加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全面的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三、在《提纲》的视域下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环境影响人,人同时也在改造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说明了在环境面前,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积极改造的统一体,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具有可塑性的,那么如何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里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而主体则是人,关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应该先从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入手,因为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里面主要包括: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展开,此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主要改善物质环境条件;加强媒介环境建设;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优化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校园环境等。这里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遵循自身的可塑规律,同时在主体人的积极改造过程中趋于更好地發展态势。

其次,“环境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里就对改变环境的人做了一个具体的限制,即受教育的人,而这个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是不言而喻的,他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教育,取得进步,而作为教育者也还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无穷无尽,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也会成为教育者的角色,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常说的教学相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转化角色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双赢,这样才有利于全面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和塑造环境,以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再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这里说明了环境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联系统一的,环境的改变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改变的环境同样对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环境的优化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对环境的优化而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依次循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善与人的自我改变是辩证统一的。

最后,“人与环境的一致关系,只能被看作并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这里充分的说明了实践是人与环境联系的基础,现实的人是不断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感性对象”,生活在现有社会环境中的人,通过实践建立了“人的关系”,人们周围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是“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可见人与实践如此密不可分。同时,人的实践是能够改变条件的,即社会的环境的改变依赖于现实的人的“革命的实践”。并且,具体的实践受社会环境与现实的人的双重影响和制约,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建立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总之,实践是实现人与环境统一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这一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大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而这里面的实践是指革命性质的具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一种能动性的自觉的活动。实践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之间,实践是二者统一的联系纽带,因此,实践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综上所述,明确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制约与发展促进,并通过实践将其联结,从而生发出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