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特性研究

2020-01-07 17:54周雨卉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周雨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不仅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理论特征,直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质的认识与分析,既契合马克思主义结合实践的具体化要求,更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本文将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质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发展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实践与矛盾理论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升华与论证,同时也是直接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十大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在内的众多经典著作,是中国面对全新社会主义发展、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产物。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开始的,在理论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主义的发展中得以加快中国化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形成的一套日趋严谨与完善的指导思想,也正在逐渐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由此可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在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反思,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建设与中国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这种理论反思是基于中国化的实践,作为理论观察、理论发现、理论深化、理论建构、理论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科学本质是抽象化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严谨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且内在逻辑体系完整。从历史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在人类漫长文明更替的过程中建构。二十世纪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反复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有着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其科学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与此同时,马克思所创建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运行特殊规律的揭示。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与发展进程的表述,共产党人的理想與信念搭建在科学的基础上。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为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角度来说,,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吸收了人类社会所有历史时代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吸取了自身指导实践的经验。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吸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且深远地影响,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

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的基本品格,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生不息、保持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个人的“先哲”,而是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能够应用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斗争中,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理论。中国的发展实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在历史条件、现实需求等不同方面的建构发展需要,能够成功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新型理论成果。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渐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特征,很可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具有争议、且以最直接方式联系命运的理论特征。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多年来的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其阶级本质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出现的重要起点。当现实世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压迫或剥削、不公平或不自由等问题,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很难被完全忽视或者完全否定,它真正能够用于理解并解决人类问题,需要根据历史条件来确定。事实上,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只是历史性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其阶级性是相统一的,这是基于大部分人民群众是工农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现实情况。马克思说过,“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有关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研究问题之一,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能够推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性的现实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推动都具有实践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来了全新机遇与发展动力,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为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切实促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使其与理想主义的发展形成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推进工业、农业与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发展。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基础,基于与中国基本国情的承载,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注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最后,坚持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国时代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理性认识,中国发展离不开对改革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

[1]夏红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进程、成就及基本经验[J].大连干部学刊,2019,35(06):26-30.

[2]洪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特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1):76-7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