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三治结合”治理体系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宜都市弭水桥村“三治结合”治理体系探索与思考

2020-01-08 19:25
湖北农机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治村委村规民约

罗 玲

(湖北三峡职院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1 以党建为引领,完善自治体系

弭水桥村在2014年村委换届时,邀请能人回村竞选村委班子。新的班子集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加强村一级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群众增收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想办法,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得到广大村民信任,群众公信力和拥护度高,为村里各项决策的制订实施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村支部被村民称为“磁铁支部”。

发挥党支部在民意表达中的指导作用。村支委在决策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时,充分调研,听取民意,主动邀请村民参与决策,把决策权交给村民,从而让村民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达到提升治理成效的目标。如村里要修一条投资700多万元,长达5km的公路通往景区,在决策、规划、征地等过程中,村委始终坚持让村民参与讨论研究,最终凝聚共识,一致同意修路,被征地的农民更是主动表示不要一分钱的征地补偿款。

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为强化治理绩效,村里先后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志愿者队伍、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明确负责人,固定场地,定期活动,协助做好矛盾化解、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每年暑假弭水桥村成立的阳光课堂志愿者组织,集中照顾并辅导该村留守在家无人照管的中小学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 以德治为基础,带动文明乡风建设

乡村社会是以血脉、宗族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村风民俗、族规家训等基于道德层面的约束对村民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弭水桥村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以村规民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建设为纽带,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培育文明乡风。

制定契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村委牵头并指导、村民参与,修订“符合实际、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一系列村规民约,并加强宣传,树立正反典型,促使村规民约入脑入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遵守”的积极氛围。

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村委会利用道德讲堂、村级宣传展板、网络、文化墙等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建立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当地是土家族聚集地,在传统土家文化上做文章,开办“丑溪”农耕文化馆和有土家特色的农家乐,用厚道朴实的土家文化塑造良好村风村貌。

发挥道德模范的表率作用。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乡贤”的感召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村干部带头做好道德表率,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带动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3 以法治为抓手,规范村级秩序

法治通过制度安排和规则程序,凭借一套具有普遍性、可预见性等标准的正式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区间,因而,农村“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绝对不能忽视法治作用。弭水桥村大力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建立健全村级事务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强化作风建设和监督制度,规范村委运行机制。加强村民普法教育宣传,引导村民用法律解决问题,开展打黑除恶、平安村庄建设等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

4 问题与思考

在弭水桥村的“三治结合”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三治结合”的外部推动力和内生驱动力的融合。“三治结合”不仅是维持乡村秩序的规范体系,更是一种村民的内在选择。当乡村环境、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等文明乡风治理成效显现,村民从中获得利益,从而带来理念的转变,“三治”就成为村民为人处世的评价体系,成为村民主动参与选择的内在动力。

二是“三治结合”的理念和能力的融合。“三治结合”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支持和保证。而人力资源是确保建设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4]。增强治理能力既要依靠乡贤和基层政府,也要提高村民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能力,如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服务、监督等能力。因此,要做好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村民思维意识水平和参与“三治”的能力素养。

猜你喜欢
三治村委村规民约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浅谈脱贫攻坚战背景下增强村委行政服务能力
四川:创新“三治” 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强化“三治”结合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注重“三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