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常州止园空间复原研究

2020-01-08 00:52殷新茗梁慧琳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图册假山复原

殷新茗梁慧琳*

1 背景

1.1 历史沿革

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造园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水平。常州位于江南腹地,林泉之盛,李兆洛《陶氏复园记》即有记述:“吾乡明中叶以后,颇有园林之盛”[1], 止园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止园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位于常州城郊,是常州人吴亮(1562~1624)的私园。吴氏为常州望族,自吴亮之父吴中行以来,“兄弟子侄多占甲科,归老处优,富冠江左,一时置园林七八处”,较为著名的有吴玄的东第园和吴襄的青山庄等,可谓晚明江南的一个园林世家。吴亮本人仕途颇为不顺,仅四十余岁便辞官回乡,家族传统加之中年致仕,使他有较多的精力悠游山水,心系林泉。

1.Google地图上园址位置

园林起初只是吴亮产业中的一处,“有池、有山、有竹、有亭馆,皆觕具体而已”[2]。吴亮延请周廷策在此基础上加以营建,之后在园中生活了十四年直到天启四年(1624)去世。周氏是晚明著名的叠山匠师,《识小录》记载其“太平时江南大家延之作假山,每日束修一金”[3],十分受欢迎。其父周秉忠,亦精于叠石,有苏州惠荫园小林屋和留园假山作品[4]存世。明清鼎革,止园同其他吴氏家族园林一样随即衰败,不再见于游踪。乾隆年间,吴氏后人吴一谔记载:“青山门东罗浮坝,止园当年种梅处,园废,后俗称萝卜坝”,说明止园在清中叶前就已完全荒废。

1.2 研究意义

明时期江南造园成风,许多名园如王世贞的弇山园、郑元勋的影园等纷纷出现,但至今多已不存。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指出,随着画意原则的确立和普及,晚明的造园风格发生巨大转变[5]。止园处于这一时期,又保存了翔实的图文资料,故其对于研究晚明园林空间特征和造园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2 止园空间复原

2.1 相关历史材料

因园址早已不存,止园复原主要基于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与园景面貌有关的材料主要有吴亮的《止园记》和画家张宏的《止园图册》。吴亮的《止园记》介绍了建园动机、园址环境,并以游观的顺序介绍了主要景点及寓意等,长于描述,颇为翔实,是关于止园最有价值的文献。此外还有吴亮的园居诗、马之骐的《止园记序》等,以抒情议论为主,表现止园的精神意蕴,与园记结合便可以很好地反映止园的面貌。

吴亮去世后,其子请画家张宏为止园作了一套册页,即《止园图册》。张宏是吴门画派的重要画家,尤擅山水画,与同时代画家标榜写意不同,张宏更加追求写实,“所写吴郡岁朝图,咄咄逼真,无出其右”。传统的园林册页中,画家往往对其中每一个景致进行单独构图而较少考虑园林的整体关系。《止园图册》却仿佛是用相机胶卷拍摄一般,将整座园林如实地摹写下来而不掺入任何情感的加工。每卷胶片还会包含一些其他胶卷也包含的元素,如建筑、树丛和山石等,这样有助于将它们组合起来[6]。许多重要的景点在图册中多次出现,为复原提供了大量细节,如飞云峰在第四、五、六开册页中从不同的角度、视距被观察。图册的连贯性还体现在一些次要构筑物上,如宛在桥、鸿磐轩和华滋馆庭院院门、数鸭滩、来青门前的小舟、梨云楼西的木桥,都在不同册页里反复出现,暗示了图册之间的位置关系。《止园图册》创作虽晚于《止园记》,但比较二者描述的主要景致和山水格局大体对应,说明园林在这段时期并未有较大变动,两篇材料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形成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的认识。

2.2 止园选址

《止园记》述:“兹园在青山门之外,与嘉树园相望。盈盈一水,非苇杭则紆其涂可三里,故虽负郭而人迹罕及。”其中提到青山门与嘉树园两处。青山门是武进城的正北门;嘉树园,据《光绪武进阳湖合志 舆地志》载:“嘉树园在小北门外”[7],小北门即和政门,嘉树园在小北门外,因园在来鹤庄西北,故又称西园,今关河一带尚有西园村,西园路地名,嘉树园当在附近。结合二者,可以确定园址的范围在青山门东北角,对照谷歌地图上的方位,即是今日晋陵中路和关河路交界处,新天地花苑一带(图1)。

2.止园园址空间结构关系示意

3.怀归别墅前空间结构关系图

止园图册中的全景图补充了大量周边环境细节,对比这片区域现代的水陆格局,变化不大。与清代县志对照,可以较清晰地对止园周边空间进行描述:画面西南角为青山门,从青山门出经过月城桥与通江桥,笔直向北有一条长长的街肆,即是青山门外直街,俗称下街,是北门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东侧隔北塘河即是止园西界,从青山门瓮城向东为罗浮坝,虽与止园仅隔关河却无桥可通,需继续向东绕行三里才能过河进园,故园址虽近城门闹市,却人迹罕及。

2.3 面积与轮廓

《止园记》述:“园亩五十而赢,水得十之四,土石三之,庐舍二之,竹树一之,而园之东垣,割平畴丽之,撤垣而为篱,可十五亩”,可知止园占地面积五十亩有余,以现代尺度折算,约合32 000 m2。加上东部十五亩农田,总面积达到六十五亩(43 333 m2),是一座较大规模的园林。

文献中未记载止园的长度和宽度,从全景图可见,北塘河在止园西北角处东折,稍向东延伸一段即消失于画面之外,这一带最早的测绘图见于民国,可见北塘河在通江桥东有一转角,与图册中所描绘的一致。从这里到关河距离,即为止园南北进深,在Google地图中测得约160 m ,根据总面积推断东西向长度为200 m。

2.4 止园布局

2.4.1 止园的空间关系复原

根据园记中描述的游观路线,构建出止园景点大致的结构关系,以推理出图册各开的前后空间顺序并进行排列。对每一开册页内的景观单元进行拆解分析,与园记内容比照,转化为这部分的空间关系图(图2)。以图册第三、四开的怀归别墅一带为例,《止园记》对其空间路径有较为清晰的描述。游人进园后,迎面是一方大水池,池中有岛曰“数鸭滩”,向东沿水池而行,经过一座五板桥,桥旁有高台可眺远,到曲桥鹤梁折而向北,曲径蜿蜒,竹林深郁,至一座西向斜桥“宛在桥”,渡桥而西,即到园林的第一座主体建筑——怀归别墅,别墅西侧有连廊,穷于清溪渡。由此形成了园门—五板桥—高台—鹤梁—曲径—宛在桥—怀归别墅—清溪渡的游览路线,对照止园图册三、四两开,即可将它们的方位标出,进而复原出这一片区的空间结构关系(图3)。再将各开信息组合起来,以复原整体空间关系图(图4)。通过之前已经确定的止园面积和轮廓,便可进一步深化完善得出具象的复原平面图(图5),其中的建筑开间、层数、屋顶等信息从图册中得出,根据《营造法原》来确定其大致尺寸,再依照建筑尺寸校正假山,水体的比例大小[8]。

2.4.2 止园的空间布局

从图5可以直观看出,止园的空间布局有清晰划分,除东部农田,可以大致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空间区域。东区是全园游观的起始,从全景图可见这里有一条南北轴线序列,即园门—怀归别墅—飞云峰—水周堂—鸿磐轩—大慈悲阁,建筑、山石、水体相互穿插组合,严整而不失园林野趣。游人进园便可感受到一派烟水茫茫的闲适氛围,“忽作浩荡观,顿忘意局促”。东岸通过“鹤梁”和“宛在桥”相连,可到达对岸的怀归别墅,其后是“巧石崚嶒,势欲飞舞”的假山——飞云峰,再向北有水周堂,堂后为鸿磐轩小院,院中有奇石罗列,轩后为芙蓉溪,有桥可通对岸的黄石山狮子座,大慈悲阁位于山顶,是这一序列的高潮和收尾,竹丛环绕,登阁“俯瞰城匮,万井在下,平芜远树,四望莽苍无际”。

中区是植物观赏区,一道东西向的长堤“中坻”将水域分为南侧的矩池和北侧的规池。矩池南岸堆成土山“桃坞”,这片区域广种梅桃,“南树桃数百,花时繁艳,即远望足饱吾目”“中树梅亦以百计”,以模拟雪山琼岛的意境。长堤上的梨云楼在景区中轴之上,是一处标志性建筑,登楼近可观梅花之盛,远可望关河与城墙,园内外景色尽收眼底。下楼经东岸有长廊通向桃坞,游人可从此处“入山寻幽”,山南有蒸霞槛,“北负山,南临大河,红树当前,流水在下”,经一段幽邃的山路后视线忽然开阔,可获得“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境界。

西区是生活区域,主要建筑组成院落居室。华滋馆前院“分畦接畛,遍莳芍药百本”,可赏花,“其隙以紫茄、白芥、鸿荟、罂粟之属辅之,则老圃之能事也”,又可艺蔬,皆为园居日常。其余有驯养麋鹿的“鹿柴”,观龙珠池之景的清籁斋,竹林修茂,古木成荫,都是清净幽僻的场所。最北侧有三止堂可达园林北门,与园名呼应,全园游览到此结束。

4.止园空间结构关系图

5.止园复原平面图

3 止园的景致营造特色

3.1 水景为最突出的景致

园林位于水网密集的城关一带,“园亩五十而赢,水得之四”,水景便成为园中最突出的景致,故园记开头就强调“兹园独以水胜”。园中处处因水成景,既有中坻“悉弃之以为洿池”,水周堂“四外皆水环之”这样开阔明旷的大水面,形成“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的境界,也有如龙珠池“小山嶷然,古松倚之如盖”的幽邃小池,幽旷对比,丰富了景观层次。

3.2 假山往往成为局部的主景

矩池南岸是桃柳成林的庞大土山,游人既可隔水远观,也可“入山寻幽”。东区的湖石假山飞云峰由周廷策亲自堆叠而成,在画册中反复出现,地位最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全园仅鸿磐轩前有数峰独立欣赏,说明假山已经与赏石脱离,并出现了整体画意的追求。以飞云峰为例,这座假山位于怀归别墅后,与水周堂隔池相望。从形态上看,假山注重整体山形山意,正面采用了取阴造险的堆叠方法,起脚内收,上方石块挑出,使人仰视有压顶之感,“巧石崚嶒,势欲飞舞”,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这座假山设计了曲折的游览路径,游人从怀归别墅后出来沿小径向西,进入山右石门,在路两旁有山石花台,种植芍药,右拐可见怪石如伏猊,树屏,继续前行到山的北侧,可见山后的水池,视线豁然开朗。向东行至一水榭,右拐有蹬道登山,过石梁至山顶,有孤松可抚,循东侧小路下山,可回到水榭处,使之具有丰富的空间体验。

3.3 丰富的园林植物渲染园居氛围

吴亮《止园记》中说“竹树一之”,这应当是文学夸张,实际从园图中看,园林风格野趣,植物覆盖各处,是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园记中也多次出现对植物的描写:“丛桂森列”“前后皆梧竹,有清樾”“南树桃数百”“中树梅亦以百计”“北植松竹梧柳,以障市氛”“中多古木”等。这说明植物种类丰富,覆盖面积广、数量多、形态自然。公浮来有《毗陵访吴采于因过其水北园》写道:“竹色当窗摇雉影,梅枝夹径护藤阴”“水抱周垣竹覆墙,柳枝烟外绿萝庄”[10],说明游人对植物营造的清幽环境有深刻印象。

3.4 建筑的设置及其组合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虽然吴亮学生马之骐在《止园记序》中称“屋宇无文绣之饰”,建筑本身或许形制简朴,但形成的空间体验却十分丰富。来青门可眺东面芳茂、安阳远山之景;大慈悲阁据于山巅,可“俯瞰城匮”;梨云楼作为中坻的核心建筑,隔池观山,园内佳山水尽收眼底。其他如生活区的清籁斋,竹香庵等,亦各有幽境。另一重要的特征则是游廊的使用,矩池和规池之间“为廊二十二楹,曰清浅”,矩池东“又为廊二十楹,而穷于沟”“若长虹垂带”。西区的建筑群中也多用游廊穿插,使空间产生了分隔、渗透、沟通、对比、虚实相生的效果,这是前代园林少见的。

4 总结

本文对止园的空间复原和营造特色作了初步探究,由于园林实体早已荒废无存,后代土地建设与变迁情况亦难以考证,因此大部分复原只能依靠园记园图推演,园林细节尚有许多难以确定之处,详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此外,止园的营造特色反映了明末造园风格的转变,如叠山画意的出现和建筑廊的使用等,对研究这一时期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有重要意义,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图册假山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图册》正式出版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
调皮的小猴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