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离薋园的造园艺术

2020-01-08 00:52田明娟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王世贞造园南北

田明娟

王世贞是明代中晚期文坛盟主,亦是重要的造园名家。他主要的造园成果是离薋园和弇山园。这两座园林在明代中晚期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前学界对王世贞园林研究主要集中在弇山园,而对离薋园的讨论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离薋园无足轻重,其历史价值仍需深入挖掘。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从离薋园的历史变迁、园林布局、园林要素等方面入手,解析离薋园的营造手法和园林文化。

1 离薋园的营造与布局

1.1 历史变迁

1.离薋园的方位图

2.离薋园整体空间布局图

离薋园是王世贞辞官归乡后营造的第一座园林,筑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嘉靖三十八年,王抒因滦河失利而遭人陷害,落狱论死。父难期间,王世贞弃官奔走,但王抒仍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杀。之后,王世贞持丧归乡,守孝三载。这次家难是王世贞一生中遇到的第一次劫难,也是最大的一次。在遭遇家难时,不少门客纷纷脱门籍,这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正如其诗曰:“自余遘家祸,戢身一茅茨。名姓落人间,谁当齿颊之。”[1]嘉靖四十二年,除服后,王世贞在太仓城内营造离薋园。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混乱,出于安全考虑,在城中营造园林以便居住;二是企图开辟一个远离险恶官场的空间,与吴中友人忘情山水,诗酒酬唱。离薋园园名的由来,王世贞在《离薋园记》中载曰:“因读屈氏《骚》得离薋二语,取以名之。夫薋菉葹所谓草之恶者也,屈氏离而弗服,乃女嬃呻呻而詈之,何哉?谓其有所别择也。”[2]“薋”作为恶草,正是代表着政治的黑暗和人心的凉薄,借“离薋”来表达因其父的不白之冤而绝意进取之志,并以此园纪念父亲。

离薋园落成之后,王世贞邀请文坛好友题咏离薋园,并求钱榖和尤求绘制《离薋园图》。嘉靖四十五年,王世贞另辟小祗园,便将离薋园转与其弟王世懋。万历十五年(1587)前后,王世懋曾想在离薋园修建一岛,但因资金不足而搁浅。万历四十四年(1616),离薋园成为王瑞璋(王世懋之孙)、徐孝若(徐阶之孙)、冯仲元、何康候等人读书处,并结“离薋社”,有《离薋园社草》。在这之后,离薋园先后为太仓府尹钱陛别业,更名为“静逸园”,之后由张蒿园、毕秋帆所有[3]。

1.2 空间布局

离薋园位于太仓州治附近,鹦哥桥东侧。其面积“东西不能十余丈,南北三之”,按照明代的尺度标准,一丈约3.3 m,一亩约640 m2。离薋园的东西长度约33 m,南北长度约99 m,其面积为3 267 m2,约为5亩。离薋园的具体概况在《离薋园记》中有详细记载:

出鹦哥桥东,第之左门,不五步而渠,其水仅踰寻,然宛宛通官河。桥踞之,临桥而门,榜曰“离薋园”。园故里人朱氏之菜壤也,东西不能十余丈,南北三之,入门为蟠松二,方竹十余茎。最南有亭曰“壶隐”。其三方皆梅,可二十树。前叠石为山,俯盎沼蓄朱鱼其中,山之延袤仅可以丈计,而中有涧,有洞,有岭,有梁,皆具体而微。碧梧数株,骎骎欲干云。其右方为书室二楹,其左方种竹千余竿,露翠风簧,时时琴酒。适竹间有亭曰“晞发”,以憩客。步壶隐之后,得小圃二,皆有栏竹藩之,桃杏、木药、海棠、山矾之属寓焉。圃尽而径见,为广除孤峰。出为洞庭石,嵌空玲珑,色青黑。而右有锦川、斧劈辅之,复有老梅,玉蝶、绿萼各一,植左右,大可荫台。临台而屋凡五楹,中榜曰“鷃适轩”,状其卑小也,亦以志自得也。左室可读书,以得竹故 署曰“碧浪”。右室可栖客,曰“小憩”。轩之后为重轩,临后池,拟种白莲百本,榜曰“芙蓉沼”。沼后距墙咫而近,亦有夭桃、紫薇、垂柳以覆之。度小憩室,折而西,北为侧楼三楹,临渠而傍阶,其前庖扈浴室也。

3.南区主要景观组合图

4.北区主要景观组合图

5.壶隐小山剖面图

根据园记中的描述和历史记载,可绘制出离薋园的方位图(图1)和空间布局图(图2)。从图中可知,离薋园的空间布局总体呈纵向延伸,中间部位的花圃和果圃将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壶隐亭、小山、洞涧、书室、晞发亭等,北区有鷃适轩、碧浪室、小憩室、芙蓉沼、孤峰等,园内景观呈现了园林叠山理水手法,其布局紧致而疏朗,简洁而雅致。但是离薋园的园址则不符合“幽偏可筑”的理念,其“与州治邻”,日夜吵杂,让人不得清净。

2 离薋园的园林要素分析

根据离薋园的景观布局图可知,园中景观设计正契合了计成《园冶》所描述的:“开池浚壑,理石挑山,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室,竹修林茂,柳暗花明,五亩何拘!”[4]离薋园虽然面积较小,但是园内的景观要素却十分丰富而有序,其南北两大园区主要的园林要素分别呈现出“亭-山-池-室”(图3)和“峰-轩-池”(图4)两种组合模式。

2.1“亭-山-池-室”组合

离薋园南区有一山一水,两亭一室,即壶隐小山、泉池、壶隐亭、晞发亭、书室,其游赏路线大致呈东西方向。王世贞曾作诗曰:“数拳培小亭前,涧壑峰峦亦宛然。不似壶公暂时幻,主人留结著书缘。”[5]诗中所描述的正是以假山为中心的园林景致。壶隐亭三面由梅树围绕,可谓隐于花间;晞发亭筑于竹林之中,更显高洁脱俗;壶隐山虽微小但精致,山水兼备;山中的泉池与亭子相互呼应,可谓“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6]书室则位于东侧,环境相对幽静。

壶隐山是明代著名叠石大师张南恒的作品,假山环池而造。有关壶隐山的具体概况,《题离薋园小山》的序言中有详细的记录:“东西仅三丈,南北半之,高不能二仞,中汇一小池,南北仅五尺,东西半之,而下有泉脉,非大旱不至涸,中藏磴岭,涧壑桥梁之属皆具体而微,遂名之曰壶隠山。”(《题离薋园小山》)[7]壶隐山的叠山手法正体现了“假山以水为妙”的特点(图5)。

2.2“峰-轩-池”组合

北区的园林要素主要是鷃适轩、孤峰、芙蓉沼,其游赏路线呈现南北方向。鷃适轩是王世贞居住和读书的地方,轩左右两室分别为“碧浪”和“小憩”,轩中还放置了经史、古文、图籍之类,供居住者赏读;孤峰位于鷃适轩前,为出自洞庭的太湖石,“嵌空玲珑,色青黑”,两边种植珍贵的玉蝶梅和绿萼梅,此设计完全符合了《园冶》中“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8]的置石理念;芙蓉沼位于鷃适轩之后,呈方形,沼中种植白莲近百株,甚是壮观,周围还点缀有桃树、紫薇、柳树等花木。轩室被水石花木围绕,可谓是于一室之内尽享四时美景。园内山水与轩室相互映照,聊有生趣,体现出园林营造中的“妙在得体合宜”。

2.3 园林植物

离薋园中的植物数量不多,品类相对丰富,主要是松、梅、竹、莲、柳等植被。根据《离薋园记》中的记载可将园中植物分类整理(表1),各类植被的布局十分合理,与对应的景观配置十分协调。离薋园本是菜畦,土壤相对贫瘠,王世贞《离薋园记》曾记曰:“园土狭而瘠,獠奴颇率职,溉壅三之,芟薙五之”。[9]虽然园中植被不易种植,但是经过开垦和灌溉,仍栽培出不少佳木。在园林的中间部分有两个苗圃,专门种植桃杏、木药、海棠、山矾等植物。两个园圃形成南北之间天然的屏障,在园中营造出“隔”的境界,一种曲径通幽之感。并且,壶隐小山左侧竹林,亦有幽深之境。同时,王世贞也十分注重园中植物与建筑的搭配,如将晞发亭筑于竹林之中,有“竹坞寻幽”之感;鷃适轩后置重轩,让人于轩中尽收芙蓉沼之美景。同时,孤峰的左右分别种植玉蝶梅、绿萼梅,各一株,形成“花石交置”之景象。

总体上看,离薋园主要的园林景观之间巧妙地连接与配合,让园林的整体结构凸显出有序、有趣的特征。南北两区的景观要素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的空间组合模式,增添了园林的审美情趣。

表1 离薋园中植物信息表

3 离薋园的园林文化

3.1 诗文活动

王世贞在经营离薋园期间,常与友人诗酒唱和。其中影响较大的则是离薋园落成之后,王世贞邀请文坛好友三十余人,以离薋园为主题进行诗文唱和。其在《离薋园记》中曾追忆当时诗文活动的盛况:“第诸名大夫士人不以余鄙而时过从,又不以兹园鄙而辱之。诗歌若李于鳞、徐子与、彭孔嘉、皇甫子循辈,为人者三十而赢,为古近体者四十而奇,凡两卷皆满,钱叔宝、尤子求各为之图,而王禄之、周公瑕又各以小篆题额。噫嘻,为兹园者亦幸矣。”[9]在这次诗文活动中,共创作出四十多首诗歌,两幅《离薋园图》。

3.2 以园明志

园林常是文人士大夫“以园明志”的产物。园林景观的设置是园主的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的一种体现,园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能摹写出园主的气格。离薋园的营造也正体现出王世贞的造园思想和价值观念,一方面在园中建筑物的命名上,体现出园主王世贞当时的思想观念。王世贞遭遇家难,对于政治和社会是一种逃避和排斥的消极态度,所以用鷃适、壶隐、晞发等词命名园中建筑正是表达其对现实的逃离。另一方面在园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展现园主的人格追求。离薋园中核心的植物品类分别是梅花、竹子和荷花。梅花的傲雪凌霜、竹子的清雅高洁、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正是王世贞内在人格的表现。

离薋园不仅是王世贞营造的第一座园林,也是中晚明江南古典园林的一个典型。虽然离薋园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次园林实践,也充分展现了明代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社会风尚,同时对了解王世贞在“家难”这一特殊阶段的造园理念及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王世贞造园南北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恨屋不及乌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