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语境下岭南文化英语的教材开发

2020-01-09 16:14贾志荣程高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英语教材思政

■贾志荣,程高军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培育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正在向课程思政方向纵深发展,如何利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平台,吸纳优秀的岭南文化和区域经济的最新成果进行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文化育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服务于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增强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成为英语教师们的一个新课题、新使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自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1],近年对高校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很多学者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如:尹亚东[2]、薛晓林[3]等论述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的途径。而朱毅、陈世润[4]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功能、高职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互为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但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缺失问题仍是研究空白。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高职”“公共英语”“中国文化”三个关键词检索时找到13条结果,而输入“高职”“公共英语”“岭南文化”检索时发现0条结果。说明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方面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将地域性的岭南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还未发现相关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英语教材,发现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艺术类高职生,教材内容的难度偏大、篇幅偏长,还不是很适合。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比较宽泛,缺乏地域性特色。文献检索未发现将岭南文化系统地纳入公共英语教学,更没有针对服务于区域经济,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而开发的教材。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英语的教学实践,普遍停留在教学活动、辅助材料层面,没有基于课程思政的语境下,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从思政角度系统构建篇章、学案、测试等交互性设计的岭南文化英语教材。

综上,在课程思政的语境下,开发岭南文化特色英语教材对于岭南地区艺术类高职院校非常迫切,有助于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的空白。

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岭南文化现状分析

本院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岭南文化内容基本缺失,有些根据单元主题拓展的课堂活动会引入一些岭南文化内容,但碎片化信息较多。通过调研教师、教材、学生和各专业现状,综合分析如下:

(一)客观上,目前地方民俗文化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存在着文化基因载体衰败的问题[5]。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实用大学英语》第1册为例,只有第7单元融入了“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亟待进一步丰富,调动教材作为基因载体的能动性,从源头上改变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二)从广东省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对岭南文化的了解、熟知情况看,高校师生对岭南优秀文化的认同研究[6]数据显示:

1.了解岭南文化的学生占14.3%,教师占24.4%;不了解岭南文化的学生占32.4%,教师占18.1%。这说明了岭南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提升空间还很大。

2.对岭南文化的熟知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88.1%的学生和86.2%的教师已经浸润于岭南文化的具体文化类型中,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具备了深入开展岭南文化英语教学的生活经验基础。

3.84.37%的教师和79.7%的学生对岭南文化是非常认同的,94%以上的师生对岭南文化感兴趣。这为开发岭南文化英语教材,满足师生学习兴趣提出了必然要求。

(三)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看,本院属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围绕舞台培育人才,在舞台上培育人才,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学生在采风、写生、创作、设计、传播与策划等方面的专业实习实践都集中在岭南地区,未来的就业岗位也集中在本区域的文化产业。同时,学校有粤剧、粤曲、岭南舞蹈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粤港澳青年之旅、台湾少儿艺术夏令营等海内外艺术交流活动。

(四)从全球化视野上看,广东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有必要纳入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所以,从现实出发,开发岭南文化特色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满足英语学习的需要,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建设。

三、岭南文化英语教材开发的目标与路径设计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将岭南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消减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6],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占领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阵地,感受灿烂的岭南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

同时,在学习岭南文化的英语表达中使学生传承岭南精神,学习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理念,具备优秀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所以,教材的设计力求基础性、实用性、职业性、时代性和互动性相融合,分类选材、重点代表、广泛覆盖、利于拓展,能纵横古今,既有历史厚重感,更有时代气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的开发路径主要是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岭南文化中选取代表性项目,提炼思政元素,体现“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务实进取、敬业奉献”的岭南文化精神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新时期广东精神,从 China daily、GDToday、CGTN、Guangzhou Morning等权威英语媒体中分类收集英语素材,改编为词汇难度适中、篇幅长度适宜的语篇材料,从思政视角设计问题、情景会话、拓展讨论等。在学习词汇、句法的同时,也检测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对岭南精神的感悟,并聚焦主题进行文化思辨。透过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帮助学生练习语言表达的同时,明晰文化脉络,传承岭南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实现协同育人,使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一致。比如:从梁伦、红线女、陈翘等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学习胸怀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扎根生活、为人民创作的民族情怀和时代担当;从《沙湾往事》《临池舞墨》《刁蛮公主戆驸马》等经典作品中学习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的创作热情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四、岭南文化英语教材的内容与任务设计

教材的编写体例借鉴了传统的英语教材,选择13个单元主题,各单元围绕听说读写译展开交互式设计。

岭南文化内容为地理、历史、语言、建筑、戏剧、舞蹈、音乐、体育、工艺美术、旅游、民俗、美食和红色岭南等十三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围绕阅读理解设计为词汇句法、情景会话、拓展讨论、语法要略、应用写作等各部分。课文A为精读材料,主要介绍主题概况;课文B则为泛读材料,聚焦主题特色,涵盖代表人物、非遗项目、民俗活动、风景名胜、特产美食等,体裁多样。如Unit 1 Geography(地理)中,Text A Guangdong——the Center of Lingnan Culture(广东——岭南文化中心)对广东省的自然地理进行了简要介绍,而Text B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区域内的最新发展。阅读材料图文并茂,辅以相关英文视频,便于进行课前热身、课后拓展等教学活动。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根据Text A设计了读前问题、读中导引、读后任务、自我检测、拓展讨论等五个环节的任务,各部分功能各异,简略如下:

(一)Pre-reading questions(读前问题):以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组合引出阅读主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向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While-reading guide(读中导引):以Reading Guide的表格导引进行学法指导,包含了Topic Sentences,Key words ,Valuable views,Puzzles 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阅读笔记,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语篇结构、抓住文章要旨,提高语篇的整体阅读能力。

(三)Post-readingtasks(读后任务):视阅读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没有采用传统的单项选择形式,而是将文中的关键信息设计为填表、填图、提纲、概要等多种形式,避免信息赘述干扰思维,让学生直接在文中搜索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同时巩固阅读材料中岭南文化的英语表述。如:信息填空是围绕文化知识点进行设计,以考察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丰富文化知识储备;如:It's said that the ancestor of Guangdong people is the people,who lived around years ago.再如,中英文俗语匹配使学生在匹配中巩固中国俗语的英语表达,如:鱼米之乡——land offish and rice;而同伴活动则是半开放式任务,为学生提供会话情景和参考语句,使他们在同伴合作中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四)Self-check(自我检测):主要采用见的词汇/句法题型,抽取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短语来设计以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而翻译部分则是选取长难句或常用句设计为英汉互译,让学生反思、重组语句,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如: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古代中国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一条海上通道。

(五)Extended discussion(拓展讨论):是阅读主题的拓展,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思考,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如: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比、以代表物件解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如何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等,使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辨析能力。

围绕Text B泛读材料的设计比较简化,主要检测学生阅读后针对关键信息、情感态度的是非判断,以扩大阅读量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获得感。

五、岭南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将岭南文化纳入高职公共英语课是对艺术类高职学校产教融合的一种探索,促进了学生基于岭南文化的创作、设计、策划与传播,有助于实现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行业示范作用的办学目标。

岭南文化英语教材的开发有助于改善英语文化主导英语教材的不均衡、单向性问题,从根本上变革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化发展[7],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表达,增强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国文化有深远意义。

基于课程思政开发的岭南文化英语教材,通过学案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参考语句,使学生在情景中不仅有话可说、更有话会说;通过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地域文化魅力的同时,进行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从文化前辈和经典作品中,弘扬岭南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引导学生立志做“不畏艰难、献身艺术的人”,做“博采众长、不断超越”的行业精英,做“爱党爱国有坚定信仰的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另外,教材的开发也丰富了英语教师们的岭南文化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他们对本区域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英语职教能力。

六、小结

岭南文化英语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岭南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缺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尝试。但是因其特有的本土文化属性,很多岭南文化现象在英语中还没有对应的表述,有些术语仍未达成一致的标准,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认可。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性的本土特色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开发任重道远、大有可为,期待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涌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性的本土特色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大放异彩,实现对新时代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英语教材思政
岭南文化名家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