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对策

2020-01-09 16:14陆虹臻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话语主体

■陆虹臻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哈贝马斯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普遍存在的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在非强制规则框架下由语言理解促成、以生活世界为传统、以主体间共识为规范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互动关系,以此实现人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同于专业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实现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并非单纯的知识理论输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群体新要求新任务,要想与时俱进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必须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质量,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对交往行为理论重要概念的解读

作为哈贝马斯全部理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构建一条交往理性出路来取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丰富所生成的传统理性与工具理性。交往行为理论追求的是在理论上要扬弃科学技术的异化,用交往取代劳动在传统社会理论的核心地位,实现主客体结构向主体间结构的历史理性关注点的转变;在实践上是立足对话理解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主体交互”,最终促进思想和行动、个体和社会的结合以及人的合理社会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生活世界”、主体间性以及语言理解三个概念尤为重要,既是推动交往成功的关键因素,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根本遵循。

(一)“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的背景

范碧鸿等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阐释其理论,指出人要想获得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必须通过语言进行融合文化、社会和个性的相互交往,构建生活世界的场域,走入跟生活世界构成的与内在结构(生活世界与文化、社会和个性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对的外在结构的自然、社会和主观世界[1];俞锋却认为以上三个世界是哈关于“生活世界”的三个层面,在人类全部性质的行为(目的性、规范性、戏剧性和交往性)中只有交往性行为是科学合理、平等和谐的,以实现人的行为、社会合理化和社会进步的、以认可一定的规范为基本前提的交往行动目的[2]。虽然学者关于“三个世界”的定义存在分歧,但他们都提出了行为个体通过交往构建起的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促使人的合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且离不开客观世界陈述要真、主观世界表达要善和人际关系建立要美的这样一种“生活世界”。

(二)主体间性:交往成功的关键

主体间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主体部分,贯穿交往行动全过程,是衔接其他概念的主心骨,“生活世界”、话语理解、交往理性等重要概念都要在互为主体间发挥作用。吴绵超和周磊指出哈贝马斯所谓真正的交往首先需要具备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个体进行交流构成主体间性,而主体间性的成立是自由交往和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认同的途径。因交往理论以人的差异为出发点,差异间的人只经过有效沟通才能实现相互认同[3]。李秀敏认为主体间者除了要提高自我认同,得到共识,更要学会互识,即理解、接受比自己优异的对方的思想和行为[4]。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前提,是社会交往的必然要求,而这种交往是在非强制、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交往成功除了要满足有效性要求和和谐氛围,还依赖于交往者的真诚度,因为交往理性追求的是论证性共识而非强制导向的某个特定目标或立场。

(三)话语理解:交往成功的前提

话语在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因而其内在的就具有交往合理性,而普遍语用学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为交往合理性和最终共识的达成贡献巨大,正如吴静说明的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的语言学阐释,指出双方对语言的理解在进一步交往和认同中起决定性作用,且可领悟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有效语言是实现语言理解的必然要求[5]。陆自荣和刘海泉在论述交往资质(以言行事的交往行为对行为者的能力要求)时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使听者收获、相信且接受所听,以达到建立主体间和谐关系的目的[6]。可理解的话语是交往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在相互认同、提高共识、强化主体间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交往行为理论对提高思政课亲和力的启示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力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提高教师亲和力是首要前提。将交往行为理论相关概念融入思政课,对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还提出了除传授理论之外的诸如知识转化能力、语言精准能力、开放包容心态和自省能力等新要求。

(一)内容亲切:融入“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社会化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它是个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交互联结由交往者构建的交往行为境域,且行为者必须且只能在生活世界这个环境中进行交往。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则是交往行为者必须涉及的三个层面,人在其中会进行类似目的性、规范性等行为,但只有交往性行为才是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行为;哈贝马斯阐述作为背景假设的生活世界有“信息储存”的作用,因为其“表现为自明性的或不可动摇的信念储存库,交往参与者利用它为协调地阐释的过程服务”[7]是作为文化传统,是交往行为者所依赖的一种通过人的交互所达成共同“理解”的类似于信念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是与学生搭建亲切桥梁的基础介质,思政教师必须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点,主动构建起理论知识和生活现实的联系,在空间和时间上引导学生扩展眼界和知识面,使得学生实际心理诉求与教学内容、目标更为贴近,以亲切的内容、关切的态度实现完成教学目标、丰富教学素材、提高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师亲近:尊重互主体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实感

互主体性是贯穿以对话、理解为实质的交往行为整个过程的主体部分,我们所遵循的主流道德、规则和价值观源自通过对话理解的主体间行为,也反过来约束主体间交往。“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哲学伦理学中,一切伦理观念都是以这种相互性和承认关系为中心”[8],由此哈贝马斯第一个把互主体性提到交往行为理论的中心位置。互主体性是共识乃至道德形成的基础,而互主体性的实现必须要回归到语言上。说到底,交往行为实质上就是语言行为交往,通过对话实现主体间性。因此,师生只有在相互理解和承认、互为话语者和倾听者,毫无压力压迫状况下的沟通才是消除隔阂、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首要前提。要想亲近,唯有真诚以待,有了亲近,才能将正确思想畅通无阻地进行传递。面对自主性强、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当代的教育教学已不能再是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活动,而需要在对话互动的基础上完成思想“灌输”的任务。思政教师除了要重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更要积极引导他们自主自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在启发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三)表达亲和:实现话语理解,推动教学话语通俗化

心灵之间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得到共识,基于此建立起来的自由平等的交往理性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必要途径。语言沟通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前提,而只有实现相互理解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在吸取前人的语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且与多位语言学家争论后独自创建出来的语言哲学,他定义其是“以重建言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为目的的研究”[9],强调了言语并非语言,即言语的表达而非语句的一般结构,是寻求能够实现相互理解的一种具有规范特质的普遍性语言表达。其还明确了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的参与者的言语表达必须符合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和可领会性。他强调过程,由此可知理解不是单纯的对语言表达的领会,也不是对客观事物达成共识,而是“参与话语交往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是一种以建立合法人际关系的交往实践活动”[10]。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理解达成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双提高的交互性行为,能否将正确思想畅通无阻地传递给学生,关键靠教师的话语转化能力和表达态度。因此,我们须牢记教学态度亲和是沟通的前提,话语接地气是理解的基础,及时跟进反馈是保持与学生交流交往的维系。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现实路径

理论只有落地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在实践中把握好交往行为理论与思政课的结合,才能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开拓途径、创新形式。

(一)加强各方协同,深挖教学资源

科学世界对课程内容选择的支配作用是只向大学生灌输应该怎么样而遗忘我原本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了思政教育脱离实践、真实经验和情感体验。面对思政教育回归真实“生活世界”的要求,要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合作和联结、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旨归,强调直面社会,融入生活,教学生求知更求人“生活价值”的教学。

根据生活世界的概念,要想上好思政课,让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则必须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理论和现实意义,任何的教学内容只有与社会要求和自身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凸显理论的光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是纯理论地灌输、不是空洞缥缈地表达,更不是纸上谈兵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视野的广阔以及教学目标的长远。加强教师的理论应用能力、拓展思维开阔的基本条件是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学校和政府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思政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更新时代信息、关切学生疑惑、紧密联系实际,努力提升学识素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和研讨,基于对本校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走向的大数据分析,进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分配;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教育资源方面给思政教师提供便利,如对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需要档案或党史相关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致力于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政大格局。

(二)注重精准施教,提高受教育质量

高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为增强学生主体性服务的,要求教师具有榜样示范、启示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首要前提是以高要求、高标准完善特别是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应的也必须给予教师教学更多自主权和发挥空间。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抓住学生味蕾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菜。根据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概念大多思政研究者提出了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的建议,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作为思政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真诚度,这也是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情怀要深”要求的积极相应。真诚表于行就是提高施教针对性。如思修课中关于社会公德、提升个人品德等内容虽对大学生有强化作用,但这些小学至高中就频繁出现的基础教育的反复不仅降低高校的德育层次,还影响学生受教育满足感。除了师生的主体间性,师师的主体间性也十分必要。为了给学生建构起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强教师间的横向学习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互通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或思想偏差,除了可以共同出谋划策,还能在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转变或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高校思政教师的交流协调不仅能够完善自身知识、扩展教学思路,还能使学生融汇贯通马基、毛概、史纲等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架构知识网络,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系统性受教育需求。

(三)革新话语表达,促师生沟通理解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基于文本的灵活主题的穿插辅助是被哈贝马斯置于交往理论核心地位的语言“理解”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所以主题的确立必须由师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民主确立而非教师单方面做的决定。

思政教师的教学话术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与一代代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根据哈关于实现理解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教学话语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现实存在意义;其次,教师的表达立场是客观的,不带任何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以大家公认的社会规范为基础;再次,真诚性强调教学的情感态度,教师只有在自身做到真信真懂真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话语情感的热情积极,才能让听者感受到真挚授课表达,才能让学生理解、接受并吸收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因为可领会性指对合乎语法逻辑的明了,所以思政课教师要以符合学生接受程度的语言进行教授,避免给学生带来假大空或晦涩难懂的教学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课程,还能让教师在给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并非单向地让学生接受主流意识的灌输,更要积极地引导双向的交流沟通以促理解、合作,最终达到师生之间思想互通互助互补的效果。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话语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何谓“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