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培育

2020-01-09 16:14■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击抗疫武汉

■黄 琳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自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当前,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展现出的抗疫精神,坚定大学生抗击疫情的信心,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应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人民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丰富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这场病毒狙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这种精神主要包括:

(一)相互关爱、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随着湖北多地确诊人数的极速增加,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关键时刻,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19个省区市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17个疫情较重的市。截至3月7日,各省已有346支医疗队抵达湖北,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达到4.26万人。[1]此外,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个人向湖北的捐款捐物不计其数,许多国企和民营企业,把成吨的医疗设备和防疫物资无偿送到抗疫一线。

(二)勇挑重任、逆行而上的担当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朝林则徐的名言,也是激励近代中国文人志士追求救亡图存之路的精神力量。医院是抗击疫情的阵地。为尽快实现对确诊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7500多名建筑工人昼夜奋战,短短十天先后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大型医院。中国速度令世界惊叹,而奇迹背后是一个个勇挑重任、只身奔赴工地、争分夺秒到随地而睡的普通中国劳动者。医务人员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本次抗击疫情中的医务人员有近三分之一是90后、00后。为了阻击病魔,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与家逆行,不畏生死,兢兢业业的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三)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牺牲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随着党中央确立“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政策,武汉,这座有着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宣布“封城”: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武汉市民无特殊原因不得外出,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人民在最关键的时刻展现出“壮士断腕”的豪迈精神,促成疫情防控转折点的出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不仅是武汉人民,全国人民在武汉“封城”后也积极响应各地政府要求,坚决投入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用宅家生活的方式反击病毒。

(四)坚定信心、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中讲话强调“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只要听党话跟党走,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面对这场疫情,中国人民没有悲观,没有气馁。而是以坚定的信心执行党的决定,自觉维护国家法律;以乐观的精神直面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亿万中国人民怀着必胜的信心,向着胜利进军。

(五)不甘示弱、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人类历史表明:创新带来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病毒最有力的武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中国人民不甘示弱。高效检测试剂的研制、疫苗的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共享员工模式的出现……创新精神在抗疫中不断迸发,科学技术在抗疫中不断成熟。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抗疫精神发展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每当新中国在前进过程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和保障作用就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党而言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带下,全党全军上交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其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人民至上的公仆精神

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领导,推动形成防控格局,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党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战斗第一线。84岁的钟南山院士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坐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73岁的李兰娟院士,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出了“封城”建议,自己却始终战斗在抢救患者的第一线;67岁的张定宇院长,身患渐冻症,自己却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正如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长张文宏医生说的“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二)雷厉风行的战斗精神

此次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场大仗、硬仗、苦仗,中国人民军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严格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各项救治工作。从除夕夜解放军三支医疗队的450名同志紧急驰援武汉,到全军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从出动了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了近800名军队医护人员和近60吨的物资,到驻鄂部队抽组成立运力支援队承担武汉市民生活物资配送供应任务……军队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在稳定人心、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临危不乱的法治精神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表讲话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一论述,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方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个别地方出现了违背法治精神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疫情防控越到最吃劲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2]

(四)重义轻利的担当精神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随着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相继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相继向这些国家捐赠物资,派遣医疗队。并通过多种方式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中国的担当让世界人民赞叹。正如2020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会谈时讲到:“当前,疫情正在全球多点暴发。各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抗疫。中方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诊疗经验。中方愿为防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蔓延作出更多贡献。”

三、抗击疫情战争为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抗击疫情战争使大学生亲生感受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巨大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3]我们只有构筑起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正是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它同我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其精神力量必将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应将抗疫精神积极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热爱祖国、团结奋进、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将中国精神转换为强大物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二)抗击疫情战争让大学生亲眼目睹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时代典范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4]从党员到群众,从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人民子弟兵到基层民警,从建筑工人到环卫工人,从快递小哥到志愿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为战胜疫情作出了贡献。大学生身处这场战争中,更能感悟这些人身上迸发出的精神号召力,更能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精神奠定基础

面对突出其来的疫情袭击,广大青年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不信谣、不传谣、自觉隔离、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社区工作,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抗疫经验,成为了大学生难得的现实课堂,促进了大学生促我精神境界跃进提升。

四、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堂更具时代感,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

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典型人物、感人事迹不断涌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育人元素,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很好的时代素材,也让曾经感同身受的大学生更易认同。2020年3月9日下午,“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网上开讲。课堂上的四位老师就从抗击疫情的不同角度深入浅出、极富感染力地分析了在抗击疫情中迸发出来的浓烈中国精神、磅礴社会力量和强大制度优势,实现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二)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就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

抗疫精神内涵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有助于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有助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

此次疫情让人民更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新媒体破除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缺点,以多元化、全球性、开放性、丰富性等优点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德育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新媒体在培育中国精神中的价值。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来弘扬中国精神,歌颂时代楷模。另一方面要敢于面对网上各种不良思想,坚持原则,掌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同时要积极与各部门、各机构合作,加强校园网络安全。

总之: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助力。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无论是在抗疫当下,还是在未来,大学生都应积极成为抗疫精神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抗击抗疫武汉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暖春战疫 携手春天 抗击疫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众志成城 团结奋进 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