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平主任医师运用节源开流法治疗痛风经验*

2020-01-09 19:25曹文斌孙瑶然雷根平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痛风性痛风病机

曹文斌,孙瑶然,李 松,雷根平,董 盛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00;2.川北医学院,南充 637000;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痛风是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以及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可见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或有症状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节、痛风性肾病等[1-3]。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陡增趋势。雷根平,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临床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两载,启示良多,受益匪浅,现将吾师临证诊治痛风经验介绍如下。

1 痛风的病因病机及病名论证

根据痛风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素问·痹论》记载“筋痹、骨痹”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和《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的描述,均可能与痛风性关节炎有关;《金匮要略》提出“历节病”的病位在筋骨关节,病因重湿邪,并确立相应治法方药,发展了《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梁代《名医别录》记载独活功效时,首提“痛风”一词,认为其病位在关节,病因重风邪;金元医家朱丹溪承上启下,专立“痛风”一门,将其与“痹证”“历节病”等相区别,倡导此病“湿热病机论”,后世医家多遵此说;20世纪80年代,朱良春承古立新,首创“浊瘀痹”新病名,使其与“gout”对等,将其与古人所述“痛风”加以区分,认为此病当从脾肾失调,湿浊瘀滞论治[4]。

通过梳理以上沿革重点,结合临证经验,雷教授指出现代痛风含义可遵朱老之考究,但应注重其病机演变的过程性[5],即痛风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湿蕴初期、湿蕴成毒期(浊瘀痹期)、湿蕴后期3个病程阶段,并提出“分期辨证,防、调、养并举”的治疗理念。

2 病理因素重湿邪,临床表现分3期

2.1 湿蕴初期 此期为痛风发生的“萌芽”时期,基本病机为湿气渐盛,邪蕴于内。病因有内外之别。内因有三,一者饮食不节,多恣食肥甘厚味或酒热海腥之品,导致脾运失常,湿邪痰浊内生,日久渐成痛风,即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二者起居失调,喜静少动。动则阳生,静则阴长,喜静少动,阳气不充,津运乏力,轻则蕴而成湿,重则凝而成痰,蕴发痛风;三者禀赋异常,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基础,即其父或母已病,异常之精相搏,所化之形禀受其精,亦禀受病之邪气,故常见家族发病。感受外湿者,长处湿地(如广东、广西),邪留不去,蕴久渐盛,发为痛风。

临床表现一般为湿邪内蕴见症,但多无关节疼痛症状。因患者体质差异,可见湿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据雷教授总结,本病因内而生远多于因外者,且湿从热化者十之八九,从寒而化者十之一二,亦有寒热终不显者,故临床辨证仍须加以斟酌。现代医学所指高尿酸血症一般可同此期辨证论治。

2.2 湿蕴成毒期 此期为痛风发生发展的“高潮”时期,基本病机为湿聚成浊,浊毒瘀滞。此期湿邪已盛,太阴脾土受困,运化失司,气机升降不利,津停成痰、成浊,气不运血则兼瘀。痰浊瘀阻气血筋经,不通则痛,发为痛风,即朱老所谓“浊瘀痹”。常因饮食不节而诱发反复。

此期常表现为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节。其中,以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太白穴附近)最为常见。雷教授认为系“同气相求,湿客脾土”所致,无形湿邪聚成有形,同气相求,客留脾经,原穴先应,发为关节红肿疼痛。且湿性趋下,故多见下肢病变。甚则由湿生痰化热,热盛肉腐,溃破流脓。若湿邪凝于肌表或脏腑,则见痛风石。严重者,可见湿邪弥漫三焦,致气化不畅,少阳枢机不利,见痛风性肾病表现。

2.3 湿蕴后期 此期为痛风发生发展的“终末趋稳”期,其基本病机多为标实本虚。实者,痰湿浊瘀留滞不去,反复发作;虚者则以脾肾亏虚为主,亦有肝肾不足之说。临床表现除前两期见证外,兼有脾虚、肾虚及肝虚筋骨不利见证。

3 分期分型随证治,节源开流祛邪气

雷教授认为治疗本病立法不可盲目标新立异,而应在继承先贤临证菁华基础上,结合整体观与恒动观,以“节源开流”法作为本病治疗总则。“节源”含义有二,一为节制膏粱厚味,清淡饮食,“防微杜渐”治未病;二是运用山楂、砂仁等开胃醒脾化浊之品,以达到“洁源”的目的。节洁并举,针对病因治疗;“开流”指泌清别浊,淡渗利湿,即朱丹溪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是针对病机治疗。在“节源开流”的基础上,分期辨证论治。

3.1 湿蕴初期“醒脾化湿” 此期脾受湿困,尚未致虚,故宜醒不宜补,恢复气机升降。雷教授常以萆苓四妙平胃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热者,重用生薏苡仁、忍冬藤等性寒之辈,以清热利湿;偏寒者,配伍附子、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之品,以扶助阳气,温化湿浊;若见气分湿浊与血分相搏之兆,可予活血利湿之品,如泽兰、地龙、虎杖等。

3.2 湿蕴成毒期“祛邪通痹” 可法朱丹溪上中下痛风方或《类证治裁》薏苡仁汤治疗,若需加强化瘀止痛之力,雷教授喜用虫药(如地龙、土鳖虫、全蝎)或酒大黄等物,以达到祛瘀生新,通痹止痛的目的;若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可重用忍冬藤30~60 g或四藤一仙汤加减治疗,以通利止痛,清化湿热;若热势不甚、疼痛不著者,可从“祛痰散结”立法,予浙贝母、半夏、白芥子等药加减治疗;若关节疼痛多次反复发作者,常因久食生冷(或冰镇啤酒,或生猛海鲜),而致脾胃中寒,可酌加干姜、生姜等温胃散寒之品;若湿邪充斥三焦者,汲取已故名老中医杜雨茂临床经验,以和解宣利湿邪为法,方用柴苓汤化裁。

3.3 湿蕴后期“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偏实者“已病防逆、防变”,继以节源开流,祛邪通痹为法。若见痛风结节、痛风石或尿酸值居高不下者,根据雷教授用药经验,生薏苡仁可用至60~120 g每多显效。本虚者扶正固本。偏脾虚者,健运脾气,可予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可配伍李可肾四味,培补先天,鼓舞肾气;肝阴不足,筋骨不利者,可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乌鸡白凤丸(罗大伦经验)[6]治疗。由于本病至此期多迁延日久,病机存在虚实相因性[7],故可嘱患者久服仲景薯蓣丸以标本兼顾,改善预后。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49岁。2016年12月13日以“足趾关节反复疼痛5 a”为主诉初诊。自诉5 a前因食海鲜后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予低嘌呤饮食、降尿酸、抗炎止痛治疗至今,症状反复,疗效欠佳。近1月因症状加重,遂至本处。刻诊: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烧灼疼痛,延及足跟,行走不利。腰酸膝凉。平素头颈多汗,食凉胃胀,失气多。晨起口干,无口苦,饮水少,纳眠差。小便色黄,大便不成形。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沉取稍弱。血清尿酸580μmol/L。证属痛风湿蕴后期本虚标实,治当节源开流,祛邪通痹,佐以扶正。予萆苓四妙散加减,具体方药:生薏苡仁90 g,干姜、萆薢、土茯苓各30 g,苍术、鸡血藤各20 g,砂仁、黄柏、威灵仙、黑顺片(先煎)、醋龟板、土鳖虫各10g,7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温服。12月20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关节烧灼感疼痛感明显减半,胃凉胃胀亦缓解。方证相合,继投前法。予上方加忍冬藤30 g,细辛、党参各15 g,茯苓、炒白术、陈皮各10 g,7剂,水煎服。此后每周复诊,均予上方加减,于2017年2月21日复诊(7诊):患者诉足趾疼痛未再发作,行走便利,汗出可,腰酸困消失。偶可食凉,已无胃胀。纳眠可,二便调。舌脉同前好转。血清尿酸降至正常范围。嘱可继服丸药巩固,注意饮食,防病再发。

按语:近年来,关于痛风分期诊疗的思路已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治则亦趋于针对“湿、浊、痰、瘀、虚”5种病理因素[8]。雷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特色在于“分期辨证,防、调、养并举”和“节源开流治则”两大理念。本案患者中年男性,病程冗长,反复发作。就诊时已成湿蕴后期,病性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兼见阳气不足之虚象。故雷教授予萆苓四妙散合藤虫薏苡节源开流,祛邪通痹,佐封髓潜阳丹以扶正潜阳。2诊后标实去半,治疗以扶正固本,培补后天为要,遂合用理中、四君之辈,攻补兼施而善后。治疗全程既深蕴其经验特色,又体现了中医系统思维的特点。

猜你喜欢
痛风性痛风病机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病机及用药规律
痛风的治疗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