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脑钠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2020-01-09 23:12陈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室重构心功能

陈红

冠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心脏疾病,导致病情发作的原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收缩力降低有直接关联。而冠心病患者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胸前痛[1]。冠心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会加重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患者发病后须尽早进行医治。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除介入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作为微创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因而,逐渐被用于临床治疗中。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作为人体心脏分泌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因子,也是心室肌细胞分泌因子,可以作为心室压力与容量间变化状况的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以84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临床治疗,对比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BNP与心功能的临床影响。具体研究内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肝、肾、肺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不接受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2例。A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6.8±5.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2±1.3)年。B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7.2±5.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6±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如通过服用地高辛、利尿剂等药物,纠正心功能。在此基础上,A组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300 mg/d,1次/d。B组患者采用PCI手术治疗,先采取常规消毒,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行桡动脉穿刺。采用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者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更换引导管至冠状动脉后,将导丝置入其中,使其由病变部位到达血管远端,选用合适的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扩张后,植入支架。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1次/d,终身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次/d,连续服用1年。同时,B组患者还需要口服螺内酯40 mg/d,美托洛尔50 mg/d,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心功能指标(LVEF、LVESV、LVEDV)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状况。其中,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SF-36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A组BNP、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485.7±56.5)pg/ml、(59.6±7.5)分,B组分别为(484.6±54.8)pg/ml、(59.9±7.2)分;治疗后,A组BNP、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397.4±51.2)pg/ml、(74.8±6.7) 分,B组分别为(334.3±50.7)pg/ml和(84.3±7.4) 分。治疗前,两组患者BNP、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B组患者BNP明显低于A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SV、LVEDV、LVEF比较 治疗前,A组LVESV、LVEDV、LVEF分别为(138.18±8.14)ml、(213.52±15.31)ml、(39±6)%,B组分别为(138.94±9.82)ml、(212.92±51.46)ml、(40±7)%;治疗后,A组LVESV、LVEDV、LVEF分别为(135.27±9.54)ml、(205.21±8.17)ml、(45±7)%,B组分别为(129.48±8.06)ml、(193.98±13.86)ml、(48±7)%。治疗前,两组LVESV、LVEDV、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SV、LVEDV、LVEF均优于治疗前,且B组LVESV、LVEDV低于A组,LVEF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心功能异常现象,若治疗不及时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此,为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临床上要对冠心病患者引起重视,积极进行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由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供血不足状况改善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外科手术治疗因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不利,预后较差。而PCI手术能够通过导管疏通狭窄或是堵塞的冠状动脉,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心脏血液流动,改善患者心肌组织血氧不足的状况[2]。而且,PCI手术简单易操作、创伤较小,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以84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结果显示运用PCI术治疗的B组患者BNP水平明显低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A组,B组LVESV、LVEDV低于A组,LVEF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冠心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BNP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室重塑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冠心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对其生活质量起到改善作用的主要原因在于PCI术可有效减少冠状动脉再狭窄率的发生,保持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可显著降低心绞痛发生率。

血浆BNP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脑利钠肽,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在心室心肌组织中合成、分泌,能有效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肽-醛固酮(RAAS)系统,降低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尿潴留,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尿潴留的风险性。另外,BNP还可以起到调节血压与血容量平衡的作用。因此,在评估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时,临床上通常将BNP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3]。

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由于受到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神经激素的影响,易导致患者出现心室重构现象,而患者整个发病期都伴随着心室重构的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的近、远期治疗预后。相关学者在临床研究中表示,冠心病心室重构会引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若无法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室重构的情况,极易导致后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4-6]。介入治疗作为冠心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也会增加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对患者的远期预后不利[7]。PCI术后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况,减少主动脉舒张末期容量,降低心脏收缩过程中左心室的负荷,增强心肌供氧能力,从而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状态。但PCI术后24 h内患者的BNP水平会明显上升,主要原因可能为PCI术后患者会出现短暂性心肌缺血状况,手术操作与穿刺又会导致后室壁运动及张力上升,导致心肌细胞分泌大量BNP,从而使血浆BNP水平升高。而且,PCI术易引发血栓破裂,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颗粒也会堵塞血管,进而影响患者的左心室功能[8]。而人工支架置入时因压力过大,容易形成血栓,阻塞心肌组织,造成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促使心肌分泌大量BNP,造成血浆BNP水平上升。针对这种情况,还要采用相应的药物,如螺内酯、氯吡格雷、美托洛尔、阿司匹林等,促进心肌组织血液循环,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室重构的现象,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长期采用美托洛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受量,提高患者的LVEF。螺内酯能降低患者舒张期动脉血压、平均动脉压与血管阻力,增强患者动静脉顺应性。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构引发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室重构心功能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