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楫的仕宦生涯

2020-01-10 07:45王美龄
珞珈史苑 2020年0期
关键词:亳州墓志铭中华书局

王美龄

北宋中后期, 由于冗员之疴和铨选制度的繁复等原因, 多数进入官场的士人或终生就职于地方; 或于地方官场浸没了大部分光阴后,最终走向中央, 但他们基本处于北宋中后期官场漩涡的边缘。 对该时期个体官员的仕宦经历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探究这一政治群体的仕宦经验和个人选择。 本文拟通过梳理官历神宗、 哲宗、 徽宗三朝的傅楫的经历, 考察此时身居政争边缘的个体官员的官场履职情况, 在一系列经历的交织中, 了解个体对于官场动态的回应。

傅楫, 字元通, 兴化军仙游(治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生于庆历二年(1042 年), 于治平四年(1067 年)进士及第。 进入官场后, 傅楫首先历任扬州司户参军、 代天长县令、 福清县丞、 苏州录事参军; 而升任京官后历大谷县令、 知龙泉县; 在中央, 傅楫先后任太学博士、太常博士、 诸王府说书、 王府记室参军、 王府侍讲、 王府翊善中人、司封员外郎、 监察御史、 国子司业、 起居郎等, 最终官拜中书舍人,崇宁初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致仕, 卒于崇宁元年(1102 年)。 关于傅楫其人, «宋史»、 南宋«仙溪志»有传; 另有汪藻所撰«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简称傅楫墓志)一篇, 其内容涉及仙溪傅氏家族之溯源和傅楫本人主要学宦经历。①«宋史»卷 348«傅楫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1021~11022 页。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4«宋人物»,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1990 年版, 第8321 页。 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308~312页。傅楫夫人陈氏为陈襄长女, 二人共育有子七人, 已知姓名者有傅谅友、 傅谊夫、 傅谦受、傅诒微、 傅诒度五人。②叶祖洽: «先生行状», «古灵先生文集·附行状墓志铭等六篇»,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74 页。 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321 页。 汪藻:«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311 页。

目前学界尚未见专门研究傅楫的成果, 或许与现存资料较为匮乏有关。 本文试图借助墓志和地方志等材料, 详细考察傅楫所在的仙溪傅氏一族之源流、 傅楫的治学经历以及他在地方为政的经历, 同时对«宋史»傅楫本传涉及的傅楫在中央为官的内容加以补充。 事实上,在释褐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中, 傅楫一直辗转地方任职。 当涉及傅楫的地方仕宦经历时, 地方志和墓志中的内容或许能说明其中更多细节, 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外, 地方志与墓志也对傅楫进入中央后的相关事宜有详细说明。 因此, 在史料方面, 本文主要运用了相关地方志与墓志的内容, 同时参考了«宋史»«宋会要辑稿»等史书。

一、 仙溪傅氏家族源流

关于仙溪傅氏一族, 汪藻在撰写傅楫墓志铭时有所说明:

傅氏系出北地, 自祗、 亮世仕江南, 子孙因散处江淮间。 有居光州者, 遭广明之乱, 从王潮奔闽, 数世而至公高祖仁瑞, 又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故公今为仙游人。 曾大父献, 大父偁, 皇考滋, 皆以地远京师不求仕。 而皇考尤有信义, 为里人所宗, 以公故赠朝奉郎。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

在墓志中, 汪藻首先将傅氏家族的先祖历史追溯至魏晋傅祗与南朝傅亮。 据«晋书»«宋书»载, 傅祗、 傅亮均出自北地大族傅玄一系。②傅祗, 字子庄, 北地泥阳人, 为魏晋名臣傅玄之孙; 傅亮, 字季有,北地灵州人, 为傅玄之来孙, «晋书»卷 47«傅祗列传»,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1330~1332 页; «宋书»卷43«傅亮列传», 中华书局1974 年版, 第 1335~1341页。此段历史现已无据可考, 这里或为汪藻的附会笔法, 抑或傅氏后人的“心向往之”。

傅楫墓志里涉及唐以后傅氏家族的相关历史叙述则较为可信, 即傅氏在唐代时居于光州(治今河南省潢川县), 因广明之乱跟随光州人王潮迁入闽中。 光州为隋之弋阳郡, 唐武德三年(620 年)改为光州, 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弋阳郡, 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光州, 领定城(治今河南省潢川县)、 光山(治今河南省光山县)、 仙居(治今河南省光山县)、 殷城(治今河南省商城县)、 固始(治今河南省固始县)五县。③«旧唐书»卷 40«地理志三»,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1577~1578 页。王潮、 王审知随后据有闽地, 傅氏应当也随之安定于此。 另如同安(治今福建省厦门市)苏光诲之父苏益“自固始随王潮入闽”④邹浩: «道乡集»卷39«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21 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 511 页。 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同安苏氏家世学派», 凤凰出版社2011 年版, 第198 页。;侯官(治今福建省闽侯县)人陈襄先祖为光州固始人, 五代末“随王氏入闽”, 后遂定居于福州(治今福建省福州市);⑤叶祖洽: «先生行状», «古灵先生文集·附行状墓志铭等六篇»,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 70 页。莆田有方氏, 其先祖方廷范“避黄巢之乱, 自固始来闽, 居莆田”①陈棨仁: «闽中金石略»卷7«方廷范墓碣», «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 第635 页。; 永福县(治今福建省永泰县)林宋伟一支的祖先也是由固始入闽②沈瑜庆等: «福建金石志»卷12«宋朝请大夫林公宋伟墓志», «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 第435 页。。 此外, «仙溪志»在叙述仙游户口时, 也尝言“五季干戈, 北方避地者多居于此”③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1«叙县»,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277 页。。 由此, 包括傅氏在内的诸多家族或皆因其时的战乱与动荡加入南迁闽中的队伍之中。

至于迁徙的傅氏先祖的身份, 目前尚未可知。 在傅楫墓志随后的叙述中可见, 至其高祖傅仁瑞时, 傅氏这一支迁到仙游县(治今福建省仙游县), 此后, 其曾祖傅献、 祖父傅偁及父亲傅滋均“以地远京师不求仕”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 傅楫之父傅滋以“尤有信义”享誉乡里, 后因傅楫得赠朝奉郎。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这应该是关于仙溪傅氏先祖源流最早的文献记载。

此外, 关于傅氏家族的迁徙, 陆游为傅楫之从孙傅伫撰写的墓志铭(«傅正议墓志铭»)也提供了一些信息:

其(傅伫)先为北地清河著姓, 后徙光州, 为固始人。 唐广明之乱, 光人相保聚, 南徙闽中, 今多为大家。 而傅氏之祖曰府君, 实与其夫人林氏, 始居泉州晋江县。 生五子。 长子卒, 谋葬, 有异人告以葬圣姑山之右, 而徙其居仙游罗山之麓。 林夫人有高识, 悉用其言。 宋兴, 仙游隶兴化军, 而傅氏巨公显人始继出矣。⑥陆游: «渭南文集»卷33«傅正议墓志铭», «陆游集», 中华书局1976年版, 第 2312 页。根据傅楫墓志, 我们所知的仅是傅氏在唐代居于光州, 因唐末战乱,傅氏先祖迁至闽中, 之后到傅楫高祖傅仁瑞时, 傅氏这一支举家徙居仙游县。 由«傅正议墓志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 傅氏最初来自光州之固始县, 傅仁瑞一支先迁居于泉州晋江县(治今福建省晋江市),而后迁徙到仙游, 其家徙居仙游或源于其长子之逝。 在傅仁瑞及其夫人林氏为长子选择葬地时, 他们听取了一位“异人”的建议: 将逝子葬在圣姑山之右,①«(万历重修)泉州府志»载: “圣姑山。 相传地产菰, 壮大倍常, 人异之。 即地建祠, 讹为圣姑云。”阳思谦修, 徐敏学、 吴维新纂: «(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2«舆地志(中)», 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明万历四十年刊本, 1987 年, 第100 页。并举家迁徙至仙游的罗山。 在陆游笔下, 似乎正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举措, 傅氏由此人才辈出。

由两封墓志、 «仙溪志»人物卷以及傅楫相关的仙溪傅氏家族世系(见图一)来看, 傅氏先祖在唐及五代时期的信息尚不明确; 又“莆故秀民未尝肯出仕, 鲜有人物。 自唐以来, 姓名可靠仅一二”②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314 页。, 在有据可考的范围内, 我们或可认为傅楫是宋代仙溪傅氏一支因仕宦起家的肇始。 这一肇始负有荣光, 自傅楫出仕后, 仙溪傅氏开始不断有仕宦子弟出现, 如其子傅谅友官至膳部郎中、 傅谊夫官至兵部侍郎,又如同年中第的“傅氏三龙”(傅权、 傅求、 傅希龙)等。③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322 页。根据«仙溪志»的记载, 仙溪傅氏一门更有25 人登进士第, 登第人数为仙溪家族之榜首。④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3«衣冠盛事»,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303 页。不过, 傅楫自是家族宦途的开启者, 其官场之路必然充满着艰辛, 它表明傅楫借家族之途寻遇汲引的机会渺然, 这同时也预示了其可能长期官居地方。

图一 傅楫相关仙溪傅氏家族世系

二、 治学积淀, 从游陈、 孙

宋代福建的文化教育十分兴盛, 地少人稠的兴化军更作为福建四个科第中心区域之一而引人瞩目。①戴显群、 方慧: «宋代福建科举的地位与四个科第中心区域的形成»,«科举学论丛»2013 年第 2 期, 第 12 页。陈襄曾言: “天下士儒, 惟言泉、福、 建、 兴化诸郡为盛, 其间高第、 历显官、 福吾天子之民者为不少。”②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7«与陆学士书»,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 711 页。作为兴化军属县的仙游, 在这一方面也丝毫不逊色。 早在咸平五年(1005 年)之前, 仙游已有县学。①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1«叙县»,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274 页。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曾写道: “兴化军属县三, 仙游才为中县。 然乡闾右学, 后生不儒衣冠, 不得与良子弟齿……每朝廷取士, 率登第言之, 举天下郡县, 无有绝过吾郡县者。”②蔡襄: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卷26«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160 页。由此可见, 仙游一地的文教之风在北宋时期业已兴盛。

起初, 迁入仙游的傅氏一族因“地远京师不求仕”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 或许由于地域文化的日浸月染, 到傅楫这一辈, 其家开始了对教育的投资。 据傅楫墓志:

公少庄重如成人, 甫七岁, 从乡先生学, 已能痛自刻厉, 他儿戏旁哗笑, 如不闻, 反并取其书诵读。 未冠, 试广文馆第一,其文天下传诵之。 既不第而归, 有贵人欲留公, 使子弟学焉者。公曰: “吾方求师友, 资身未暇也。”闻孙觉、 陈襄有学行, 抠衣从之。 襄门人有许安世、 江衍之流, 皆尝以文艺冠多士, 襄不之取, 独称公曰: “傅元通, 金石人也。”以其女妻之。 擢治平四年进士……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

«仙溪志»也有载:

(傅楫)少试广文馆第一, 不第而归。 闻孙觉、 陈襄有学行,抠衣从之。 襄门人许安世、 江衍之流, 皆以文艺冠多士, 襄不之取, 独曰: “傅元通, 金石人也。”①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321 页。

傅楫七岁即求学于乡先生, 且为学十分专注刻苦。 另外, 经过宋初的政策调整以及随后的庆历兴学, 出身平民之家的读书人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②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第4 讲«官学的演变(上)», 东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51 页。生于庆历二年(1042 年)的傅楫恰逢其时, 尚未及冠便已“试广文馆第一”, 至此时他的文章也广为传颂。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傅楫有文名,据«莆阳比事»记载, 傅楫后“以词赋名世”④李幼杰: «莆阳比事»卷4«坊表孝义, 里名文赋», 李勇先主编: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 2007 年, 第434 页。, 有文集三十卷⑤李幼杰: «莆阳比事»卷3«以诗名家, 有文行世», 李勇先主编: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 2007 年, 第426 页。。 不过, 傅楫此番入京求举未中。 尽管已有“贵人”希望聘请他教育子弟,但此时的傅楫尚不以资身为寄, 而以立学为先。

傅楫选择追随的对象是陈襄和孙觉。 陈襄, 字述古, 福州侯官人, “海滨四先生”之一, 庆历二年(1042 年)进士。⑥«宋史»卷 321«陈襄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419 页。 (宋)陈晔编: «古灵先生年谱», 吴洪泽、 尹波主编: «宋人年谱丛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1600 页。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0«海滨四先生学派», 凤凰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158 页。孙觉, 字莘老,高邮(治今江苏省高邮市)人, 皇祐元年(1049 年)进士, 官拜御史中丞。⑦«宋史»卷 344«孙觉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925 页。 (清)茆泮林编: «宋孙莘老先生年谱», 吴洪泽、 尹波主编: «宋人年谱丛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204 页。孙觉曾从学胡瑗、 陈襄等人, 并为陈襄撰写了墓志铭。 宋代私学普遍存在, 也有一些士人设书斋或随处讲学,⑧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第6 讲«私学的兴盛», 东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91、 94 页。依傅楫治平四年(1067 年)第进士来看, 他大概在嘉祐末和治平年间(1064—1067 年)随学于陈、 孙二人。

傅楫擅治经, 后于绍圣年间升任太常博士, 而其经学积淀或从陈襄、 孙觉二人那里汲取了不少养分。 孙觉在求学胡瑗时, 其老成材质即已凸显, 其为学有志于经“而浸有原本”①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7«与两浙安抚陈舍人书», «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702 页。, 于嘉祐中进馆阁校勘,后“以文学行义为时儒宗”②毕仲游: «西台集»卷13«朝请大夫孙公墓志铭»,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44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209 页。。 陈襄在举荐孙觉时, 曾言孙氏“明经术义理之学, 端良信厚, 可以镇浮厉世”③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1«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662 页。。 另外, 陈襄本人也主张“明经笃行”④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8«常州请雇临秘校主学书»,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 717 页。, 强调治经的重要性。 陈、 孙二人对经学的看重同时也影响了傅楫日后执教诸王的理念。

在求学的过程中, 傅楫颇获陈襄赏识。 陈襄的门人为数众多, 且“出公之门显者居多”⑤叶祖洽: «先生行状», «古灵先生文集·附行状墓志铭等六篇»,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 70 页。, 前文所述孙觉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另如许安世、 江衍等都名著一时⑥江衍为至和六年省元, 许安世为治平四年状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32«选举考五», 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第 945 页。。 为官时, 陈襄也十分“留意教化”⑦«宋史»卷 321«陈襄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420 页。, 凡“莅官所至, 必务兴学校”⑧«宋史»卷 321«陈襄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421 页。, 其所任官之地的民风也多因此得以改善。 在与友人或上级的书信往来中, 陈襄也时常讨论兴学养士的问题, 例如他曾在向两浙安抚使推荐士才时, 表达了股肱大臣应以“求贤拔士之务为先”的期愿。⑨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7«与两浙安抚陈舍人书», «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702 页。由此或能看出, 陈襄是爱士惜才之人,也善于识人荐士。 同时, 陈襄也认为应长期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才能对其作出判断。①陈襄: «古灵先生文集»卷7«与两浙安抚陈舍人书», «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703 页。在他眼中, 随学于他的傅楫是“金石人”。 可见在陈襄的诸多门人中, 傅楫的品质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之后, 傅楫娶陈襄长女陈氏为妻, 并终不负陈襄所望, 于治平四年(1067 年)考中进士,此时的他已年届二十六。

三、 傅楫的仕宦生涯

进士及第后, 傅楫首先在东南区域的地方上就任曹官, 履职经历包括扬州司户参军、 代天长县令、 福清县丞、 苏州录事参军等。 其间, 傅楫曾两度丁忧, 仕途或因此而稍有搁置。 至晚在元祐元年(1086 年), 傅楫得以升任京官, 此后他官历大谷县令、 知龙泉县,而终迈入朝官之列。 在中央, 傅楫先后任太学博士、 太常博士, 在自身擅长的经学领域致其所能, 积极倡言。 同时他因学受用, 凭德行老成被择以教授诸王课学, 自诸王府说书至端王府记事参军、 侍讲、 翊善中人, 后也由此为徽宗所重。 但朝堂之事多纷繁复杂, 傅楫一度因济助获罪同僚而遭追官勒停, 也曾因不予权臣之助而被中伤。 宦途三十余载后, 历经浮沉的傅楫最终在风暴即将来临前选择了退居地方。

(一)初起东南, 耕职庶务

傅楫的官宦生涯起任于扬州司户参军, 关于其到任的时间目前暂不可考。 司户参军为宋沿唐制设, 诸州置此官掌户籍赋税、 仓库交纳, 也分典狱讼, 分管“与户籍关系密切的婚田词讼”②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63«职官考十七», 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第1907 页。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职官 47 之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4271 页。 苗书梅: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4 页。。 在任期间,虽屡遭同僚所难, 但傅楫仍“裁决如流”, 由此能看出他对职事应是得心应手的。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后天长令缺, 傅楫被调至天长县(治今安徽省天长市), 暂代县令。 天长县为唐天宝元年(742 年)置地, 七年(748 年)改名天长, 后周时为天长军, 至道二年(996 年)军废为县, 隶属扬州。②«旧唐书»卷 40«地理志三»,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1572 页。初临官场, 傅楫即获得了暂代县令的委任, 这或是上级对其为政能力的一种肯定。 在天长, 傅楫未负信任, “发伏擿奸”, 颇有治绩。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直至明代, 地方志中仍有“古令天长者, 惟包拯、 傅楫诸贤晦之远”的记载。④(明)邵时敏修, (明)王心纂: «(嘉靖)皇明天长志»卷 5«重修三坛记»,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1981年, 第 352 页。不过傅楫代天长令的职任因其父逝世而终止, 随后他返归乡里丁忧, 暂别官场。

留居乡里时, 大概因为傅楫的履历在家乡已有所闻, 里中常就难决的讼事求询傅楫。 待到守丧期满, 傅楫便到邻近的福州福清县任县丞。 福清县县丞为熙宁四年(1071 年)置, 据«(淳熙)三山志»:

熙宁四年有中书札子曰: “诸路县分, 今实管主户二万以上, 委转运司勘会, 委系繁剧难治去处, 保明申奏, 各置丞一员。 福清等七县, 各实管主户二万户以上, 委是繁剧难治去处,许添置丞。”⑤梁克家纂修: «(淳熙)三山志»卷 24«秩官类五»,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7994~7995 页。

由此可见, 傅楫到任福州县丞的时间至早在熙宁四年以后。 另外, 福清虽邻近故土, 但“繁剧难治”, 且新法推行后, 县丞更掌推行农田、 水利、 免役、 市易等法, 及兴山、 坑冶之利,⑥«宋史»卷 167«职官志七»,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3977~3978 页。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十七»,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1910~1911 页。傅楫在此为官治事也并非闲易可言。 在福清, 傅楫还与曾巩有所往来。 曾巩于元丰元年(1078 年)知福州军州事, 所以傅楫到任福清县丞的时间至晚大概也在此时间前后。①周明泰: «曾子固年谱稿», 吴洪泽、 尹波主编: «宋人年谱丛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1674 页。曾巩负才倨傲, “久外徙, 世颇谓偃蹇不偶”②«宋史»卷 319«曾巩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391 页。, 而他此时却独与傅楫“钧礼”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 页。。 由此可见, 傅楫本人应当也有相当的才识, 因而能获曾巩赏识并以平等之礼相待之。

之后, 傅楫改任苏州录事参军。 宋代录事参军为州府“诸曹官之长”④苗书梅: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1 页。, “掌州院庶务, 纠诸曹稽违”⑤«宋史»卷 167«职官志七»,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3976 页。。 值得注意的是, 元丰二年(1079 年), 孙觉起知苏州, 七月“坐苏轼诗狱, 徙知福州”⑥茆泮林编: «宋孙莘老先生年谱», 吴洪泽、 尹波主编: «宋人年谱丛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232~2233 页。。 傅楫此次改任或与孙觉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 此任随即又以丁母忧而告终, 傅楫不得不再度暂离官场。

(二)获识交荐, 升任京官

守丧期满后, 约于元祐初, 傅楫被任以太原府太谷令。 至此时,傅楫为官已然二十年, “犹在吏部选”⑦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310 页。。 之前皆于东南辗转宦途的傅楫, 此次则来到了遥远的北方接任官职。 太原府(治今山西省太原市)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复, 太谷县(治今山西省太谷县)为隋置, 北宋时为次畿县。⑧王存: «元丰九域志»卷4«河东路»,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第161~162页。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316«舆地考二», 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第 8578 页。在这里, 他因与曾巩此前在福清时的交情而获其弟曾布所识。 据«宋史»本传, 曾布于元祐初知太原府, 傅楫大概也在此前后来到太谷县。①«宋史»卷 471«曾布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3715 页。这一时期, 曾布不仅领诸监司共同荐举傅楫, 还“以书言之朝廷公卿间”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大概在元祐三年(1088 年)前后,傅楫改官宣德郎, 知龙泉县(治今浙江省龙泉市), 正式步入京官行列。 其时已是御史中丞的孙觉仍有意提携傅楫,③依«续资治通鉴长编», 孙觉于元祐三年四月任御史中丞。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9“元祐三年夏四月壬午”条, 中华书局1995 年版, 第9965~9966 页。曾对傅楫言: “朝廷欲用公, 幸少留, 除书且下矣。”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或因两次举荐的作用, 或许傅楫就任地方的作为此时也已为朝中所知, 孙觉提供的信息于傅楫而言无疑是一次机遇。 不过, 对于孙觉这一次抛出的橄榄枝, 傅楫并未接受, 他仍选择了就外官之任。

除了都曾从学陈襄, 孙觉与傅楫性格品质也有近似之处。 这也许是孙觉数次援引傅楫的原因之一。 «宋史»孙觉本传曾有记载:

王安石早与觉善, 骤引用之, 将援以为助……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 曰: “……今以农民乏绝, 将补耕助敛, 顾比末作而征之, 可乎? ……圣世宜讲求先王之法, 不当取疑文虚说以图治。 今老臣疏外而不见听, 辅臣迁延而不就职, 门下执正而不行, 谏官请罪而求去。 臣诚恐奸邪之人, 结党连伍, 乘众情之汹汹, 动摇朝廷, 钓直干誉, 非国家之福也。”

安石览之, 怒, 觉适以事诣中书, 安石以语动之曰: “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⑤«宋史»卷 244«孙觉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926~10927 页。

可以看出, 孙觉并没有因为与王安石的故旧交情而影响自己对政策的判断。 由此, 孙觉应当是立场坚定、 不因人鉴事之人。 而傅楫既是陈襄口中所赞的“金石人”, 也是孙觌笔下所书的“清明直谅”之人。①孙觌: «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卷60«宋故左承议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事傅公墓志铭»,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2004 年版, 第710 页。尽管曾布兄弟曾于他有“汲引”之恩, 但当后来曾布希望借旧恩笼络人心时, 傅楫则始终持正言事。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二人如此气质相投, 也不免孙觉愿意多为傅楫的仕途留心几分。

(三)“经学”致用, 崭露朝堂

大抵在元祐末, 傅楫进入中央任职。 据«宋史»傅楫本传:

(傅楫)道除太学博士, 居四年, 未尝一迹大臣门。 既满,径赴铨曹。 楫丞福清时, 受知郡守曾巩, 巩弟布方执政, 由是荐为太常博士。③«宋史»卷 348«傅楫列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1021 页。

另据傅楫墓志:

(傅楫)道除太学博士, 所至学者阗门。 官太学四年足, 未尝及宰相执政之门。 秩满, 即日诣曹。 曾布知枢密院, 与其副林希共荐之。 宰相④据«宋宰辅编年录校补», 其时宰相应为章惇。 徐自明撰, 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210«绍圣四年», 中华书局1986 年版, 第649 页。亦雅知公名, 除太常博士。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任官太学博士的四年中, 傅楫未曾踏足宰执之门。 但学者们纷至沓来, 可见他依旧凭学问获得了青睐。 此外, 傅楫还尽其所学, 参与相关朝议, 有载的一次为其在绍圣初南北郊之议中的参与:

公长礼学, 自神宗时议祠北郊, 至是有诏复议, 议者多持两可, 公独援经据古, 损其车服、 仪卫、 赏赉之类, 使悉得其中,上之, 后卒施行如公议。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元丰中, 神宗曾下诏“欲复北郊”, 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复有讨论。②岳珂: «愧郯录»卷3«南北郊»,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842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17 页。绍圣元年(1094 年)五月, 因张商英、 黄履等建言, 哲宗遂诏“诏令两省、 台谏、 礼官同议”南北郊之祀; 二年(1095 年)正月, 又诏议“如何可以亲行祭地之礼, 然后可罢合祭”。③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2356~2357 页。 (宋)岳珂: «愧郯录»卷 3«南北郊»,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842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22 页。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礼 3 之 24~26,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549~550 页。

«宋会要辑稿»载傅楫言:

古者斋庄虔肃以事天地, 苟可致恭, 不敢少怠, 岂以暑暍,遂废大礼? 又况往返于将旦, 展宷于未明, 而暑暍非患也。 愿陛下果断力行之。④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549 页。

此时朝中“未敢以合祭为全非”, 傅楫尚主张哲宗亲行祀礼。⑤岳珂: «愧郯录»卷3«南北郊»,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842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22 页。事实上, 在这场讨论中, 傅楫与曾布、 林希都主张分祭。⑥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2357页。后曾布于绍圣四年(1097 年)闰二月壬寅除知枢密院事, 林希则同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次年四月, 林希即“自同知枢密院事出知亳州”①徐自明撰, 王瑞来校补: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210«绍圣四年»,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648~649 页。 «宋史»卷 343«林希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0914 页。。 若依照傅楫墓志所言, 正是在此期间, 傅楫受荐于曾布、 林希二人, 除太常博士。 不过, «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均载绍圣二年时傅楫已为太常博士,②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2357页。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礼3 之24,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549 页。几处文献所载时间有所出入, 尚待考察。

(四)教授诸王, 辅佐储君

关于南北郊的讨论, 哲宗与徽宗均主张分祭。③岳珂: «愧郯录»卷3«南北郊»,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842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22 页。恰在徽宗被封为端王的前一年, 即绍圣二年(1095 年), 傅楫因德行受肯, 为宰执所青睐, 被择为诸王府说书, 为诸王讲解经史。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而傅楫的经学思想或对之后徽宗的分祭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傅楫就任诸王府说书前, 诸王的课程内容以书、 文为要而不及经。 但在傅楫看来, “王当以德义为光”, 若要发扬“王德”, 经史之学应先于翰墨。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因此他上奏言:

将来诸郡王听读日, 乞依旧互讲«论语»、 «孝经»、 «孟子»。 如唐诗、 对句之类, 一切罢去。⑥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帝系2 之1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46 页。

傅楫的这一主张随后被采纳。⑦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绍圣三年(1096 年), 徽宗封端王后, 傅楫除王府记室参军; 四年(1097 年), 为王府侍讲; 五年(1098 年), 为王府翊善中人。 在此期间, 端王府内有“执事者例与宫僚昵”, 而傅楫正色凛然, “不与亲”。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这也再度印证了傅楫其人德优行谨。 而傅楫“阅五年移官者四, 而不出王府”, 也能见其颇为徽宗所礼遇。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五)牵连遭贬, 因旧起复

元符二年(1099 年)九月, 贤妃刘氏被册为皇后, 时为右正言的邹浩以论册后不当遭削官, 羁管新州。③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5“元符二年九月丁未”条, 中华书局1995 年版, 第 12238 页。 «宋史» 卷 345«邹浩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10957 页。其时为邹浩诘争或陈情者均遭贬, 傅楫与同县人朱绂、 王回因赆金、 为其治装等受牵连, 因此均被追官勒停。④李幼杰: «莆阳比事»卷2«名公论荐, 贤士交游», 李勇先主编: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 2007 年, 第 406 页。 吕希哲: «吕氏杂记»卷下,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2858 册,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第28 页。 彭百川: «太平治迹统类»卷24«元祐党事始末下», 广陵书社1990 年版,第431~432 页。

不过, 贬谪一事随即因徽宗即位迎来了转机。 当徽宗即位之后,邹浩迅速被召还, 傅楫、 朱绂、 王回等人也官复原职, 并有升迁。 据傅楫墓志:

才两月, 徽宗即位, 首问公安在, 即除直秘阁, 进尚书司封员外郎, 擢监察御史, 权殿中侍御史……移国子司业, 迁起居郎。 召试中书舍人, 徽宗面称训词有西汉风……徽宗顾公潜邸旧, 见必咨访。 公每以遵祖宗法度, 安静自然为献语, 宰相亦谆谆及之, 归则削稿, 虽至亲莫得而闻。 一日, 李清臣劝上清心省事, 徽宗曰: “近臣惟傅楫为朕言此甚详。”然后人始知公所以启迪上心者, 其卓至皆此类也。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311 页。

大概因旧时王府执教之故, 傅楫获徽宗惦念, 仕途再获起色。 傅楫也依旧尽心建言, 辅佐君主。 不过, 从傅楫此次复职后的官场境遇看,他的仕宦环境似乎不再同于往昔:

(傅楫)论内侍都知刘瑗恃宠专恣, 不报……曾布当国, 以兄弟于公有汲引恩, 冀其助已, 公岿然守正……凡朝廷命令有可疑, 进退人材有不厌众望, 如救王古、 范纯礼之类, 皆人所难言者, 必极论之, 虽屡却, 不为之回夺。 布每以为言不合者, 因是中伤公, 公不恤也……建中靖国秋, 见时事浸更张, 窃叹曰:“祸其始此乎! 不去, 楚人将钳我于市。”闻者莫不甚其言, 公笑曰: “后当以吾言为信。”遂求补外, 诏不许, 恳祈不已。 最后中书舍人邹浩为请, 乃听除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到郡数月属疾, 易衣趺坐而卒……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311 页。

面对此时朝中乱象, 傅楫没有借机谀附权贵, 并拒绝加入党争漩涡。他直论宠臣之恣, 执言“人所难言者”。 或因朝堂之上容身不易, 加之他本人已预见时事将变, 也许更明白无法挽澜于极危, 傅楫遂选择上疏乞去。

最终, 在乞补外未果的情况下, 傅楫因邹浩陈情得以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在邹浩为傅楫所作的祭文中, 我们依然能看到朝中人对傅楫再返的期盼:

天子龙潜, 公翊左右, 阅闰者再, 莫如公久。 天子龙飞, 公陟从班, 曾未期年, 遽以疾言。 重违公诚, 姑听均逸, 止于近藩, 弗远去国。 庶几亟还, 密奉朝夕, 道行志伸, 为时辅弼。 苍苍在上, 垂鉴实深, 宜俾寿康, 以慰人心。 云胡弗佑, 忽成古今, 有识涕下, 或至沾襟……①邹浩: «道乡集»卷38«祭傅待制文(元通)»,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21 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 509 页。

徽宗对傅楫委以信赖, 本也“欲其常在左右”②邹浩: «道乡集»卷18«傅楫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制»,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21 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 317 页。, 但未料到他的这次改任已是仕终前夕。

四、 结 语

傅楫一生的遭逢是北宋中后期官场上一批入仕士人的缩影: 他以科举进入仕途, 在地方为官时, 倾注心力于政事, 处理繁杂庶务; 他也因缘际会与朋辈有所交集, 因此积累了一些人脉; 历经艰难的晋升之路, 他最终来到中央, 迈入了朝官之列, 发挥自身所擅职能, 实现士大夫“治国”之理想。

傅楫少时学于乡先生, 勤勉不辞; 未冠即进入广文馆, 游学京师, 文名获誉; 落第后从学于陈襄、 孙觉二人, 仍孜孜向学。 在跟随陈、 孙二人的学习过程中, 傅楫在治经方面应该大有增益, 同时也得到了师友的信赖。 纵观傅楫的从学轨迹, 有了这十八载求学之路的坚持与磨砺, 日后他在面对地方宦职之途时才能更加坚定与淡然。

步入官场后, 傅楫首先在东南地区的扬州、 福州、 苏州辖内任职。 面对地方上的繁杂政务与人事, 他应当耗费了相当的心力才能作出一些成绩, 并收获了一些声誉。 同时, 受携于孙觉、 结识曾巩等经历对傅楫的官宦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 受制于官职升任程序, 傅楫的仕进之路颇为漫长。 正如曾巩在任知福州军州事时为辖内官员写转官状所陈情的那样: 尽管“绵历岁月, 积累劳能”, 这位官员却“不下磨勘文字已十五年”。①曾巩: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33«福州举知泉州陈枢久不磨勘特与转官状»,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 2004 年版, 第 433 页。磨勘法彰显了“岁月对功效的凌驾”②邓小南: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第170 页。, 履任久不历磨勘应是这一时期大部分地方官员所遭遇的常态。加之初入仕途即逢两度丁忧, 这对傅楫既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 同时“终守丧制”也延迟了他这一阶段的仕进。③邓杰: «北宋官员丁忧持服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 第 31 页。至担任太谷令时, 傅楫入仕已然二十年, 但“犹在吏部选”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09~310 页。。

对于傅楫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宋史»本传只略笔带过, 而傅楫墓志铭的内容可对此加以补充。 根据墓志内容, 在神宗以及哲宗朝前期的一段时间里, 傅楫一直任官于地方, 在任地方的经历占据了他为官生涯的大半光阴。 而傅楫所履任的多为诸曹官, 在宋代, 州级属官的司法行政事务十分繁重,⑤苗书梅: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5 页。根据记载, 傅楫应该是一位擅于处理地方政事和庶务的官员。 地方的政务造就了傅楫勤勉踏实的为政作风,塑造了他恬淡自然、 正直不阿的官场品格; 而地方宦职的人际结交也为傅楫后来的仕途提供了更多转迁的机遇。 同时, 傅楫的仕宦生涯由地方而起, 又终于地方。 地方是一个充满着弹性的空间, 它给予了如傅楫一般的诸多官员前进与退居的机会。

进入中央后, 于哲宗朝任朝官期间, 傅楫本分守位。 在太学任博士时, 他从未“及宰相执政之门”⑥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他积极发挥自身治经之能, 兢兢执教于诸王, 对课学提出建议, 也曾于绍圣间参与南北郊祀的讨论。 虽如此, 他也依旧不失“岿然守正”之个性, 不与王府宫僚过分亲昵, “凡于朝命令有可疑, 进退人才有未当, 必反复极论之”①李幼杰: «莆阳比事»卷4«耻附秦党, 弗诣蔡门», 李勇先主编: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 2007 年, 第433 页。。对遭逢祸事的同僚, 他以“道义相期”, 慨然给予帮助, 曾在元符间因邹浩以论册后事不当被贬受牵连, 因此被追官勒停。②邹浩: «道乡集»卷38«祭傅待制文(元通)»,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21 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 509 页。至徽宗即位, 他因旧时王府任职之故获徽宗念, 复官升任。 不过, 此时的傅楫既已预见时事更变, 也不愿同权臣苟合, 终于崇宁初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致仕。

由于宋代的社会流动存在着局限性, 以科举入仕的平民子弟的晋升之路不可谓不艰难。③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第9 讲«社会流动及其局限», 东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143 页。傅楫久历地方, 他自始至终经历并接纳着这一现实。 仕途人际方面的结交也几度让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傅楫收获机会。 不过, 正如黄宽重先生在«孙应时的学宦生涯»里所说的那样,“相较于高官大儒, 中低阶层士人缺乏改变大环境的能力”④黄宽重: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 道学追随者对南宋中期政局变动的因应»第一章«导言»,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8 年版, 第4 页。, 起于平民之家的傅楫尽管后来升任朝官, 但纵观其整个仕宦生涯, 他更常如浮萍无依, 稍有政治变动极易倾然受挫。 官场的境遇时常充满着变数与偶然, 不论是从学而被识、 为官有知遇, 抑或丁忧而暂离、 利由而有所拒, 正是这些经历磨砺了傅楫的为官性格, 让他始终专注政务, 兢兢于一隅。 同时, 傅楫身上还彰显着仙游人的近古之风,⑤黄岩孙编, 黄真仲重订: «仙溪志»卷 1«叙县», «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8276 页。或许有了这份秉性加诸后天习得与形成的品格, 傅楫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时才能“处之怡然, 未尝以穷达介怀”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60 册,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第 310 页。, 也能在时移世变之际有预见性地选择了向漩涡告别。

猜你喜欢
亳州墓志铭中华书局
基于区块链的亳州中药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为例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谣言必须要制止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漫话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