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的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10 03:3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产教应用型

翟 芮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随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高校教育与企业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各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专业化。但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同质化,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不强,岗位适应力相对较低,经常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高校要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途径,多渠道有效解决学生英语素质培养与产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产教融合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产教融合主要是指社会产业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1]。高校扩招政策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与之相悖的是,很多企业常常招不到“适销对路”的人才。产教融合可以将产业实际应用和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并实现专业教学与周边产业需求的紧密相连,对培养学生应用型技能素质是大为有利的。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英语对实践要求比较高,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应用和交际素养。尤其是当英语人才深入某个具体行业时,更加依赖产教融合思维。产教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又有助于企业招聘合格人才,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二、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对缺失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通常只是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正因如此,学校在课程设定上仅仅开展了基础类英语课程。从人才培养方式上看,教师常用传统的“满堂灌”“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所学知识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别,也没有具体、有效的应用环节。加之一成不变的书面考核无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导致“哑巴英语”现象出现,这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英语课程内容相对单调

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比较统一,而校本教材仅处于研发阶段,教育部又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纲要和教学内容,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习惯于依赖同质化的英语教材开展常规性教学。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行业,传统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特点、新内容,专业英语领域的知识点也在不断变化。但对于英语教材的编写者而言,他们主要着眼于英语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实际的人才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也很难对各行各业的英语人才需求有全面的把握,所以英语课程内容多是统一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即便有的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意识地使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贴近学生专业,但是常常因为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最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

(三)实践性学习内容相对较少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与不同企业以及该行业的结合不够紧密,英语课程的教学常常偏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即便有的学校比较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多是针对专业课程,未能将英语课程纳入产教融合。此外,大部分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实践性技能素质相当不利。

(四)专业英语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英语基础课程,在讲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虽然会涉及英美文化、人文精神等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导致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缺乏专业特色,与就业岗位的结合不够紧密。究其原因,与高校在专业英语教师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很大关系。高校设立的专业较多,很难做到每个专业都配置精通该专业的英语教师,经常出现一个英语教师身兼数个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情况。一个英语教师的精力和专业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个行业的专业知识都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在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有的高校英语教师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本身就相对较少,自身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所以很难适应多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结合社会需求制定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高校需要在前期对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教学方向要从单一走向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从单项变为多项,让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方向延伸,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同个人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大为有利[2]。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还应当注重英语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强调英语“学以致用”,具体可以参照学校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丰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1+X”的全新教学模式,即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与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提供更多保障。学生前两年重点学习基础英语,而后开始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社会需求对后期相关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增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产教融合中涉及的前言知识、技术、理念等,都可以引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这样既能让学生尽快接触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又能更精准地贴近社会发展需求,顺利打通就业与职业发展通道。

(三)引入更多实践性教学项目

基于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更加重视英语实践性教学,要尽可能地引入实践性教学项目,对接产教融合的内容,增强学生英语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将合作企业的经营项目或社会热点项目直接引入英语课堂,这样可以让英语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英语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其次,高校应与产业企业做好沟通工作,准确了解他们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进行课程编排,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再次,高校应引导学生更多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对专业方向、技能的需求,及时调整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引导学生尝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等,增强个人参与实践性教学项目的意愿和主动性。

(四)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产教融合的内容,对接学生的就业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企业的需求等,这无疑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师队伍需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建设和优化。高校在平时要引导英语教师结合产教融合契机,及时拓宽自身知识面,全面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必要时,应增加有专业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的配比,使专业英语的教学与企业需求更匹配。高校可以聘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外教定期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也可以多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专业英语实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各界对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英语教学要强化产教融合,积极转变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展更加广泛的校企合作,为学生的英语实践和知识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快学生英语专业素质培养。同时,要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英语教师产教融合环境下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积极探索更高效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