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论小儿肺炎“瘀”之病机演变

2020-01-10 03:35单士喆陈梦琦劳慧敏李燕宁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热毒瘀血津液

单士喆 陈梦琦 劳慧敏 李燕宁

临床观察发现小儿肺炎除有发热、咳嗽、喘憋气促、痰鸣、鼻翕等症状外,还常伴有面色苍白、青灰或暗红[1],舌质暗红,甚者紫暗、紫绛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色黯迂曲、粗张、延长、细络瘀血[2],口唇色暗,甚则青紫,指端灰暗甚青紫,四肢厥冷,婴幼儿还可伴有皮肤灰暗或发花,指纹色青,鼻梁、眼周肌肤发青等血瘀症见[3]。从中医理论分析,以上症状表明气滞血瘀是小儿肺炎的主要病机特点。以下将结合小儿肺炎早、中、后期三个病程阶段的各自特点分析小儿肺炎过程中“瘀”之病机演变。

1 早期——邪郁

小儿肺炎早期多因寒、热、湿、燥等邪气侵袭,影响肺气宣发肃降,邪郁而致气郁。肺主气,心主血,肺朝百脉,肺气可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邪郁肺卫,气、血、脉均受其影响。肺气郁闭,气行不畅,血随气滞,运行不利,而致气滞血瘀;血质因受不同邪气影响而黏稠滞着,运行不畅;脉因气郁而肿胀、收引,如此脉道不利故血行不利留滞生瘀。气郁而肺宣肃失常,咳嗽频作,甚则咳伤肺络,血留成瘀。可见在小儿肺炎早期,邪郁是致瘀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影响气的运行进而影响血的运行。以下将分别论释在该病早期,寒、热、湿、燥等邪气致“瘀”的病机演变过程。

1.1 寒凝

在小儿肺炎病情发展过程中,寒邪常多郁而化热,即“风、寒郁则为热也”[4],因此在该病初期寒邪致瘀的过程易被忽视。寒邪侵袭,收引束肺,肺气郁闭,而寒性凝滞更加重了气机不利,气运血不利则血滞生瘀。气血失于阳气温煦,血因寒而凝涩,脉络受寒而收引,血凝涩则运行不利,脉络收引则血道不畅,皆有碍于血运,于是形成瘀血阻滞。因在小儿肺炎过程中,寒邪主导时期较为短暂,很快入里化热,因此寒邪致“瘀”的演变过程也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血液、脉道而生瘀。

1.2 热灼

小儿罹患肺炎喘嗽时多呈热象[5],恰如《证治准绳》言:“小儿之病,惟热居多。”热邪侵袭肺卫,或寒邪郁而化热,正邪交争,肺失宣肃,使气机被郁,进而导致了血瘀的产生。热灼津液,血变黏稠,运行不利,留滞生瘀,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所述:“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热邪可使脉络肿胀欠滑利,脉为血道,脉络肿胀则如道路坑洼不平,血行滞涩故生血瘀。热邪还可伤及脉络,血受热邪所迫,脉络损伤,血液离经即为瘀血。或热与血结阻遏局部脉络,使局部血运不畅而生瘀。可见,在该病早期热邪可通过郁阻气机而间接导致“瘀”的产生,也可直接影响血液、脉道而生“瘀”。

1.3 湿滞

小儿肺炎中湿之来源可追溯到以下四个方面:一可因外湿内侵;二可因感邪后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常而生湿;三可因气机郁滞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化不利致津停三焦成湿;四可因小儿脾常不足,又饮食不知自节,故脾之水液输布运转多不足,同样肾之气化蒸发功能也未健全,易内生湿浊,致素蕴里湿,此皆可使肺金肃降失权,又湿邪易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司,导致津液输化失职使水湿停滞,湿邪益重。因此湿邪既是致病因素,还是病理产物。

湿邪停聚,其性黏腻,滞于气分,三焦气化不利,气行不畅则血行不畅可致血瘀;滞于血分,可使血质黏腻,湿邪又阻滞经脉,使血行停留滞着亦致血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可伤阳气,阳气运行布散不利而致运血无力,滞血成瘀。

湿邪还可生痰或与热邪相合致瘀。《本草纲目·半夏篇》有“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湿聚而为痰,上贮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亦阻遏气血运行而致血瘀。李燕宁[6]认为小儿肺炎常见湿热,湿热互结一阻气行,二使血质胶着,三阻于脉络,三者并存致瘀血内生。瘀血内生反过来影响气机,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形成气郁、湿、痰、热、瘀交阻,使疾病缠绵。可见,在小儿肺炎病程中,湿邪致“瘀”的病机演变过程较复杂,湿可生湿,湿可生痰,可阻气机,可滞血、阻脉,可伤阳气,可与热胶结,并通过以上过程,最终恶性循环导致“瘀”的产生。

1.4 燥伤

秋冬之时,燥邪伤肺,常夹杂他邪致咳,甚则致小儿肺炎喘嗽。肺属金,燥者金之气,同气相求,燥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正如喻嘉言所说“燥气先伤上焦华盖”[7],且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遍; 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8],肺易受燥邪所伤,一则伤津耗液,“燥盛则干”;二则涩气、闭气;三则与热相合,燥热炼肺。燥伤津液,津血同源,津液亏耗致血亏不能充盈脉道,同时使血质浓稠、黏滞,血行迂缓成瘀,脉道失于津液濡润,干涩枯僵,使血行艰难,滞而成瘀。燥邪伤肺可涩气、闭气,因燥伤肺之津液,从而影响了肺主气的功能,气机郁塞乃至闭塞,气血相关,气行不利则血行不畅而生瘀,正如《医理·燥气论》所言:“盖燥极不但气滞,血亦瘀败。”同时气机闭塞不能布散津液,又加重了津液干燥。《素问原病式·燥类》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热相合炼肺,可致肺叶干皴不柔,肺主气功能失常,气血不行滞而成瘀,燥热亦损伤肺津,逼迫营血分,炼液灼血成瘀。

2 中期——痰阻、毒闭

2.1 痰阻

随着疾病进展,小儿肺炎中期肺金受损,水液布散不及,可蓄积成痰,亦可因邪热炼津生痰,或湿邪困脾,水谷不化精微反化为痰。痰壅气道,气行不畅,亦因痰浊黏滞,阻遏气机,气机不利则一致水行不利,二致血行不畅。痰还可与湿、热相合致瘀:痰堵胸膈,胃失和降,加之小儿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则生湿,痰湿胶结,气血瘀滞,如《医贯·郁病论》曰“痰滞而血不行”;汪受传等[9]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小儿肺炎痰热闭肺证中,气促等肺气郁闭程度较其他各证型重,气闭血不畅行,因此痰热互结时,更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痰由津生,瘀由血生,津血同源,两者可相互转化,相互作祟。痰本由津生,痰生又致水行不利则水凝成痰,即痰可生痰;痰阻影响气、津运行,而致血行不畅则使血留滞生瘀,即痰可生瘀;血行不畅滞而为瘀,阻隔津液输布,使津液不行聚而为痰,即瘀可生痰;痰瘀互结又会导致气血、津液输布运行不畅,如此反复恶性循环,相互影响,两者均是小儿肺炎病程中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痰作为致病因素影响气血津液的输布运行并导致血瘀的产生,血瘀又可生痰从而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如《血证论·咳嗽》中言:“瘀血乘肺,咳逆痰壅。”痰、瘀两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互为因果,诚如张士卿所言,痰能生瘀,瘀能生痰,痰瘀同治,疗肺不难[10]。

2.2 毒闭

小儿肺炎中期多见火热之证,蕴蓄热毒而闭肺。《金匮要略心典》曰“火热之邪蕴蓄不解则成热毒”,如《重订通俗伤寒论》云:“火热者,必有毒。”热毒既可源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且其产生发展是由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小儿阳常有余,不论外感或内伤皆易从火热而化。外邪侵袭,六气皆从火化,若蕴蓄不解则生热毒;肺脏感邪,损伤正气,气血阴阳失调,热毒由内而生。

王雪峰[11]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小儿肺炎实热证毒热为因,痰瘀为果,肺毒热的存在是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的重要原因。热毒闭肺,肺失宣肃,一则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气不行则血不行,血行不利而变生瘀,即“毒热炽盛,蔽其气,凝其血络”[12];二则通调水道失司,水津不能正常输布而生痰,痰阻气机且其性黏滞,与热毒胶结,更加重了肺气郁闭,气机闭塞而瘀血内生;三则肺络闭阻,气血不充,新气、新血不能顺畅流通,废气、旧血壅滞而生瘀血。此外,热毒蕴蓄于内,于气血津液皆有损伤,终皆可致瘀:于气,热毒可耗气;于津液,可伤津又可炼液成痰;于血,既可耗伤阴血,又可迫血妄行。热毒令气受损,气运血无力,血行滞缓而成瘀;热毒伤津,津血同源,津亏血瘀,正如周学海言“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13];热毒炼液成痰,痰成又助毒势,痰与热毒胶结闭阻,气血不能畅行而成瘀;热毒耗血,焚灼营阴,“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熬成瘀”[14];热毒动血,迫血妄行,使血离经而成瘀。热毒还可损伤脏腑实质,致使脏腑气血不利、功能失常,一方面使血积于内,瘀阻而凝滞,另一方面影响脏腑的祛邪功能,使生理病理产物蕴蓄于内,不能祛邪外达而病程迁延,久病致瘀。

3 后期——正虚邪恋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15],肺炎后期,正虚未复,余邪留恋,此虚为邪气耗气损津伤血,肺受病累及其他脏腑所致。气足血活,气亏血缓,邪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缓滞留滞生瘀。邪气耗伤阴津,津亏液少,血液浓浊失其流动畅达之性,脉道失于津液濡养而失其滑利之态,二因相合,血行涩滞而致血瘀。

肺病及脾,肺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易壅滞生瘀,《景岳全书·胁痛卷》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4 结语

通过分析小儿肺炎不同时期不同病理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致“瘀”的病机演变过程,可知瘀血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外乎邪气对气机、血液、脉道的影响,其根植于气血相关、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虽在起病初期小儿肺炎即存在血瘀证,但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临床才能表现出瘀血的外在征象,因此应当提前预防。在临床上不仅可根据病情,对证使用活血化瘀药,还可在尚无明显瘀血症状时,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上以“气血同治,行气化瘀”为佳。单用行气之品,则难以推动气血运行,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血活则气机易畅、热邪易除、燥邪易清、湿邪易化、痰浊易消,另外提早运用活血化瘀药还可促进心血畅运,以预防心阳虚衰等变证,为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开拓了思路。

猜你喜欢
热毒瘀血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