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

2020-01-10 04:2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融合语言能力

李 清

(昌吉学院 外语系,新疆 昌吉 83110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思辨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思辨教学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日益形成共识。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已经不仅仅用于交流,更成为探索学科领域知识、传达信息、判断时事、跨文化互动的重要载体。孤立的英语语言和语篇的研究学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已经无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1]。大学英语作为通识必修课,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分析和总结,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有效融合,提升思辨能力,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2]。

二、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

(一)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学科知识的关系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这一术语源于希腊语,其含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3]87。根据词源分析,文秋芳赞同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指出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即思辨能力。文秋芳团队经过对国内外的思维能力模型进行反复评析,提出我国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层级模型,主张思辨能力由两个维度来衡量,即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包括清晰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4]。

语言的表达能力,应该包含语言的技能(听、说、读、写)和具体的内容,没有逻辑严谨的内容,表达显得苍白,也就失去了表达力。经过分析、论证的内容来填充语言形式,表达才能真正实现。Richards&Rodgers指出:“语言应作为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手段,在语言教学中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为语言而学习语言的,而是旨在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在超越语言课堂的情形中运用思维能力。”[5]93知识在经过分析、思考、推理、总结的思辨过程之后,通过语言这一媒介阐释出来,形成表达力。孙有中倡导语言学习理论中的社会建构论或社会文化论,提出的思辨英语教学八大原则(TERRIFIC),核心是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融合发展,相互促进[6]。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有效激发后,历经探索、分析、思考、推理、总结的思辨过程后形成知识架构,借以语言形式形成表达力。这一过程就是语言能力与思辨过程的融合。

(二)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融合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运用英语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见解进行表达颇感兴趣,也尤为自豪。例如:在项目小组学习模式中,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信息搜索、资料筛选、内容整合、分析论证和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观参与意愿和严谨的分析逻辑,同时辅以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据此,笔者以计算机应用与科学专业的大一年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就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索。

1.课前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词汇难度与高中英语有效对接,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且易懂[7]45。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每个单元配合设置课外阅读任务,并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呈现。这里以第三单元主题为例,展开探索。该单元主题为Digital Campus,热议度高,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关联紧密。笔者要求学生以“互联网领域”为题,展开课外阅读,依据兴趣方向划分小组(每组不多于5人),开展合作式学习,分组展示成果,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接受提问,各组代表作为评委根据各小组语言表达、专业逻辑、清晰易懂、收获感4个维度进行打分。要求各小组根据兴趣方向,完成以下内容:(1)拟定各项目组的主题,查找、梳理主题概念的起源、发展、现状等资料,并作出综述;(2)对其核心互联网技术作出解释,借助黑板手绘图、PPT,脱稿阐述;(3)将单元课文的两段内容与该组呈现主题建立联系,讲解段落核心;(4)谈谈对该领域未来的畅想。笔者与学生在线上互动,引导学生查找文献,挖掘相关专业知识,鼓励集体思考,合作学习,与各小组评委探讨提问环节的注意事项,以鼓励更多的语言输出,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经过前期的搜索、梳理、分析、总结后,各小组对呈现内容有所期待。

2.课中

课堂上,在presentation环节,多个项目小组均选择了“人工智能”话题,以AI+护理、AI+交通、AI+家居、AI+物联网、AI+校园、飞机驾驶操控系统、未来通信等为主题进行展示。小组展示氛围活跃,充满趣味,有启发性。各小组成员优势各不相同,风格迥异,但彼此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各自的部分。以“AI+物联网”项目组为例,5名成员(简称成员A、B、C、D、E),A成员根据必应英文检索,通过PPT演示,简述“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起源和教师;成员B通过智能语音指令窗帘开关,汽车启动的小视频就物联网中的“things”(物)解释说明;成员C对物联网中的“sensor”(传感器)技术手段(辅以手绘图)做了解释;成员D对课文中描写校园WiFi片段中的6个核心词汇与物联网建立联系,进行讲解,强化词汇理解,并畅想了万物相连的未来校园;成员E借助2幅数据视图总结分析物联网的发展,最后提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不断累积知识,希望未来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人。小组呈现环节结束后,提问代表就传感器的分类提出问题,成员C没能完整回答,表示课后会做搜索并回复。

3.课后

通过课堂呈现与互动,各组代表对呈现过程和效果进行互评。各项目组对展示的内容、评委的提问及选手回答、互评意见形成各环节的书面总结。教师根据评委的评分和书面总结,作出评价,形成考核结果。并针对各项目组在presentation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专业逻辑、清晰易懂、收获感4个维度的评分,作出分析,形成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学生根据展示的体验作出总结:(1)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信息搜索、阅读、摘选,比以前查找中文资料然后翻译成英文更易操作,更有效率,也更准确;(2)通过英文的查找、梳理、总结,核心词汇得到反复强化,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分析总结的思辨思维得到训练;(3)强调内容学习、稀释语法等语言讲解,这样学英语感觉有用;(4)专业知识背景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各组之间的分享与合作,氛围活跃,互相学习,不断建构新知识,为计算机专业学习助力。

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成为将知识、语言技能、思辨能力融合培养的新平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了解语言,运用这一媒介,通过逻辑、严谨的思辨过程,用丰富的知识内容填充语言形式,将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过程融合在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相互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课中的思辨与阐述,课后的反思与总结,语言的学习被隐性处理,内容的学习得到增强,传统的语言语法的学习被弱化,内容的分析、推理、总结过程被强化。通过语言媒介,学科知识经过思辨过程得到新的建构,完成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效融合。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弱化语言的语法功能,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2)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改变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相互分离的状态;(3)最大化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学才是真的学;(4)反观教师自身思辨能力,这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顺应教改的需求,教师应将思辨训练常规化,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在思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融合语言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语言是刀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