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质量文化探寻:意蕴、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0-01-10 04:26魏艳春陈立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质量建设文化

魏艳春 陈立万

(1.重庆三峡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4020;2.重庆三峡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重庆 404020)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1],更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双一流”大学建设已成为教育研究追捧的热点,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创建“双一流”大学,学者和高校建设者将质量文化助推至大学发展卓越目标的制高点。地方本科院校在此关键环节如何向前迈进、如何提升质量文化水平,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地方高校只有抓住质量文化建设主轴线,寻求核心价值观最珍贵部分,坚守文化品性,并以勇往直前之精神追求质量、形塑文化,才能把握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枢纽,顺势而为。

一、高校质量文化意蕴探寻

追根溯源,质量文化来源于企业管理文化,强调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解答企业质量问题,形成内在质量意识。最早对质量文化内涵进行意义解构的是约瑟夫·朱兰,他在《朱兰质量控制手册》中提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2]724的观点。对质量文化结构分解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解析来源于美国质量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ASQ),该学会将质量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道德层,四层次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共同体[1]。企业质量文化的提出为各级各类学校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求指明了航向,也为高校质量文化内涵的解析和价值意蕴的研究开启了新思路。

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学校文化的一种核心亚文化,兼具管理、经济和组织文化的性质[3]。根据质量文化内涵解析,高校质量文化也可分解为物质层质量文化、制度层质量文化、精神层质量文化、行为层质量文化4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它们共同构成高校质量文化有机整体。物质层质量文化是高校质量建设的最原始根基,制度层质量文化是所有成员必须遵循的最佳行为准则,精神层质量文化是外在行为内化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行为层质量文化是高校师生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文化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的适时展现。

高校质量文化集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行为规范于一体,是校内人员围绕学校质量建设而形成相互信任的质量利益共同体,表现出潜移默化的亚文化形态。大学质量文化的本质与质量文化本质颇为相似,二者都旨在培育共同质量价值观和质量理念,其价值、理念、意识皆植根于大脑,外显于行为。“大学质量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外显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行为。”[4]大学质量文化以文化手段调节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学习、管理等行为,将学校成员凝聚为有机融合的统一体,代表集体共同意志、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对高校质量的自我觉知、自我反省、自我创设,激活了高校自组织文化中与质量相关的基因,自觉创新质量文化可增强文化自信。

二、“双一流大学”视野下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困境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学的文化担当,要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捍卫社会理想与真理、推动文化创新、加速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引领与核心作用。”[5]由于地域限制和自身后发力量势单力薄,地方高校建成国内“双一流”大学一流质量文化困难重重,面临诸多困境。

(一)地方高校质量文化体制难建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变更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看似解决了表面的质量问题,却不能解决深层次的质量问题[6],更不能形塑“双一流”大学优秀的质量文化。受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双重机制的影响,地方高校缺乏自主发展的制度环境,导致质量文化自主建设氛围不浓厚,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如果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只改革自身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改变行政性教育监管下“被管理”的实然现状,质量文化内核塑造将无法顺利实现。

由于地方高校受地方行政管理机制制约,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打上了行政性教育管理体制的烙印,质量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出现明显的权力失衡。从外部因素解析,一方面源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高校内生性和自主性特质缺失,不利于保障地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外部管理层存在诸多利益主体和复杂权力关系,如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等关系错综复杂,影响了高校质量文化保障和质量文化的责任分担,质量文化保障不同主体之间不断发生所谓的“权力博弈与利益冲突”[7],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保障的权力失衡。从内源性因素解析,高校内部群体(即利益相关者)所属分工不明确,群体内个体成员间文化、价值观念各异,导致内部凝聚力难以聚拢,影响高校质量文化的凝聚。

(二)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内涵难入心

近年来,地方高校大力完善物质基础设施,过于注重大学外在形象和社会名誉,忽视了高校内部核心人文因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限定在行政管理的范畴内,侧重于对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体系与制度的监控和改进,追求技术模式和数量分析”[1],忽略了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度,没有触及利益主体“人”的内核,难以形成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于质量文化的生成源自人心内部,如果人的地位受到忽视或完全排除人的作用,无疑是舍本逐末。高校教师长期受传统质量观影响,缺乏主动权、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动执行学校硬性和固化的质量标准,教师群体主动精神和个体内心的呼声被忽略、被压制。教师被迫接受传统质量管理方式,对质量文化塑造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对质量文化整合的价值判断只留下传统质量观印迹。这导致教师对质量文化内涵式发展无动于衷,难以理解学校质量意识和大学质量文化核心理念的共通共融,对大学质量文化之精髓和精神不能内化于心,不能发挥质量文化的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无法激发出内源性主体意识和质量精神。最终,质量文化意识未进入教师心里和脑里,不能形成牢固的质量文化理念,更不能外显于高校教师之行动。

(三)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难施行

地方高校质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但研究深度、广度和透彻度还不够,研究视角单一,重研究轻实践,缺乏宏观眼光和整体思维,即使有些研究提出了对策,也止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少有体现。建设地方高校质量文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质量文化的氛围意识淡薄,宣传不到位,宣传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质量文化建设活动中,地方高校内部成员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分歧,不能自愿、自觉、自为地参与到质量建设的具体情境中。加之地方高校不太重视和凸显内部个体和群体追求质量文化中体现出的信念、态度、情感和能力等文化心理要素,不了解如何将群体现有认识、态度、行为、价值和信念转化为一种行动范式,不愿意将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整体性观念,导致高校内部成员团体凝聚力不强,无法促成潜在的非正式质量观形成与互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消解了地方高校质量文化的强化效果和激发力度,另一方面对质量文化的建设行为具有明显阻碍作用。

三、“双一流大学”视野下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路径

地方高校持续有力建设高含金量的质量文化,可以为建立更多“双一流”大学带来发展驱动力。但由于地方高校存在地域局限性,建立国家“双一流”大学困难重重。近年来,国家为高校发展铺路架桥,地方高校的机遇已然来临,“双一流”大学视野下质量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发力即可达到良好效果。

(一)质量文化制度建设,保证制度先行

地方高校要实现全员参与、人人思进的质量文化,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将生硬制度的内涵内化为高校工作人员的内在心向,升华为人们自愿接受的制度文化和规范文化。

第一,构建自主的质量文化,需要做好领导体制建设。地方高校领导需树立质量文化意识,如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特色意识,优先建立统一、协调、通畅的学校制度文化,特别是统一通畅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第二,创设自觉的质量文化,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建设。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是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首要举措,如此才能使其在质量文化高度上立意。为此,应制定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规定和办法,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对作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造成质量损失的人给予惩罚。既能从根本上保障质量文化管理活动正常运行,也能保证质量文化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第三,创建自为的质量文化,做好质量保障环节的规范。只有位于先前地位的制度顶层设计、位于中间环节的管理运行过程模式与位于终极环节的质量文化评价系统协调统一,环环相扣,才能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不坍塌,促进质量文化的潜在性作用合理发挥。

(二)质量文化建设从心出发,做到以人为本

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应遵循内源文化,从心出发,重视人的作用,激发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正确而适当的由内而外的文化自组织。

地方高校应该顺势而为,主动倾听教师这个“局内人”的声音,以教师文化凝聚力为重。学校可以安排质量文化教育全员教师培训,培训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会议模式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学校质量文化的内涵、内容、原则和运行方式等。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和教学团队。

学校要站得住,教师自身也要出色,为质量文化建设发力。教师应深化质量意识,凝聚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树立全面正确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念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教育观;弘扬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形成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人文气息的质量文化;激发自身力量的内部动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养,使质量文化思维、质量文化观念、质量文化意识成为教师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

(三)质量文化建设落实于行,促进文化自觉

为强化地方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地方高校内部各主体力量必须发挥积极因素,将质量文化体制要求外化为行为文化,围绕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班级团队文化、课程实施文化、课堂管理文化等核心内容,达到文化自觉,用文化自觉的意识凝聚高校共有的信念追求,将共同的、潜在的理想与信念转化为可以看见的、可评估的外部行为。

第一,地方高校应建立品牌化的校园质量文化体系,实现文化核心价值精神的升华。质量文化具有深刻的内在传导性与渗透性,因而应将质量文化思想贯穿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规划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深入学校运行的关键环节,将文化创新力、文化思想力真正转化为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提升高校质量文化对社会的深层影响力。第二,地方高校要加快实现精神文化体系与物质文化体系大融合,通过可见的教学设施、人文建筑、园林设计和不可见的人心文化的重塑和聚魂,赋予校园各类建筑和设计独特的精神内涵,发挥环境化人、基础设施文化聚焦的作用,在文化深度上打牢根基,构建能让人“听见”的学校质量文化,最终走向心灵的文化自觉。

结语

质量文化理念是永恒价值的体现,其内涵式发展理念只有内化为地方高校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信奉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学校各成员积极自觉的行动,才会促进地方高校发展高质量文化,这也是其成为国家“双一流”大学的必胜法宝。将来,地方高校要深入研究地域特色和内在需求,针对区域特征和办学历史,形成内源性质量文化,争创地方的“双一流大学”。

猜你喜欢
质量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