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为例

2020-01-10 04:2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州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王 赟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利用所学知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8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创新创业迎来发展新格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作为全国开发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苏州的经济一直走在江苏省甚至是全国前列,2018年,其以不到全国0.1%的土地面积和0.8%的人口,贡献了2.2%的地区生产总值、2%的财政收入、7.2%的进出口总额。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早在2006年就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文件,积极推进平台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苏州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了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学生是创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能够降低就业压力,加速经济转型,顺应经济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

一、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效

(一)成立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制度

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各院校对创新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各院校均有部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分院校成立了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多数学校制定了关于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平台、创业团队管理和考核的相关制度;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学生实践创新等相关政策,设立了创业基金,逐步规范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二)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多样活动

苏州职业院校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初步构建了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训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院校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了从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职场体验、竞技竞赛到创新创业逐级递进的人才培育路径。

(三)推进平台搭建,提供多元服务

苏州职业院校积极搭建以政府为主导,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各院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创业中心等“双创”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促进创新、创意、创业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实体相结合,成长、孵化相结合。多数院校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服务中心等学生“双创”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为创业学生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二、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协同完成。目前,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不成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多方牵头,工作管理繁杂,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形成合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不完善,缺少自上而下、持续连贯的政策条例,缺少完整配套制度和执行规范,长态推进、全程评估评测的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尚不成熟

目前,创新创业教学形式化,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和改革重视程度有限,“双创”课程并未完全纳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没有成为教学实施和改革的重点和专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还游离于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之外[1]。同时,创新创业课程覆盖面狭窄,与专业教育、实际创新创业发展契合度不高,缺少具有院校特色、与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缺少精品课程和品牌课程。

(三)专业教师师资匮乏

师资缺失或极为薄弱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情况[2]181。目前,各院校的“双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训,许多非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担当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重任,创新创业的综合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实战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同时,由于体制和制度的限制,学校在创新创业师资引进上大多采用外聘方式,师资队伍稳定性和持久性明显不足。

(四)评价体系不到位

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链中,评价体系基本缺位,评估和评测机制处于空白状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估机制[3],师资体系中缺少教师创新创业指导实践能力的评估系统,培养体系中缺少人才的创新创业知识、素质、能力[4]的评价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管理系统,缺少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无法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的问题和成效进行剖析,无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劣、人才培养的质量作出准确的评判,也无法为创新创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三、苏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涉及政府、市场、学校、企业、家庭、学生等诸多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职能,构建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紧密协作、资源共享、实时协同和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和鼓励政策,共建多方联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分层培育、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创新创业畅通发展保驾护航。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中组织实施的主体作用,根据院校特色和市场需求,自上而下系统地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制度保障、组织协调、经费投入、文化营造、资源共享、监督评价等层面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有序顺利发展。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的核心,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建立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基础课程—进阶课程—加速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团队、精品(共享)课程、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完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三)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提升院校现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对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通过下企业、办实体、自身创新创业等途径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聘请国内外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商、律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担任专职培训导师;三是通过专门培训机构或学位机构搭建培训平台,培养高质量的专职创新创业指导导师。同时,学校在聘任制度、考评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应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完善。

(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衡量创新创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一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制定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和常态化监测机制,确定评价标准、指标、方法、流程与机构。二是科学构建评价体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过程、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选取有效评价工具、研发评价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高效性、规范性和精准度,减少人为操纵。四是有序组织实施评价,保证评价过程公正、公平、科学,保证评价数据真实、准确、有效。五是分析数据,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和改进意见,利用结果进一步规范科学地发展创新创业。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从顶层构建一个合力共推、适应需要、长效科学的创新创业发展生态体系,营造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宜居”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和保障创新创业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健康和持久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苏州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