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2020-01-10 04:26袁纯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政治

袁纯清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认真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回溯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策与具体实践,虽历经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时期所呈现的鲜明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破旧立新与曲折探索阶段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探索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高校得到进一步发扬,为“破旧立新”奠定了良好基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增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又从适当增加文史哲学科的招生名额、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行,曲折中发展。1957年,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226此后,各高校大力开展“又红又专”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的辩证统一,正常的社会主义课程教学工作得以恢复。从1967年到1976年,受错误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挫折,出现失误,一度向着非理性方向发展。

(二)恢复重建与改革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制度、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年10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全国各高校逐步得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一时期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实效大大提高。争做“四有新人”的伟大号召提出后,以“四有”为标准,教育部针对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5方案”“98方案”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恢复和开展。进入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开拓与科学发展。

(三)全面创新发展阶段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后,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将其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是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大创新成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得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概而言之,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补齐弱项短板,全面创新发展,呈现出全新气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方向正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方向正确,是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类高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高校中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整顿教师队伍。“十年动乱”更加警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其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进入新时代,各高校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方向正确,不断坚定高校师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党领导下的高校是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为本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确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的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稳步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育理念、体制以及内容等,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如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对高校学生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高校中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到改革开放初期“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体系,最后到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创造力,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回顾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更要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

(一)新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5]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教育总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有着紧密联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当前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的事业期与“中国梦”的实现时间高度契合,他们肩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决定着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实现。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补足精神之“钙”,使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新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还是对高校如何培养人的基本要求。2017年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强调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提出“十大”育人体系。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强调全面性、开放性。全面性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高校工作岗位的成员都应该重视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渗透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以此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目标。开放性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彼此配合实现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注重全面性、开放性,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新要求:注入文化活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6]149-150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法导向。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和前沿阵地,高校要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活力。同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网络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要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保证其始终能够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网络也是高校面临的“最大变量”,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结合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促进新旧媒体互补与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潮”起来,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走向新发展,开辟新局面。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