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视域下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

2020-01-10 04:26陈伟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资源

陈伟光

(武平县城厢中心学校,福建 龙岩 364300)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科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学习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基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探索项目学习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成为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项目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

本文探讨的项目学习,是以课程标准、21世纪技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而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让学生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围绕真实情境中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和活动的基础上,以小组等方式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制作作品,展示作品,评价作品,从而建构科学概念、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和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1。由此可见,科学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科学学科上的具体要求,是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项目学习是一种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的学习模式。将项目学习与科学学习深度融合,可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可以同时达到强化学科学习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育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目的。”[2]128也就是说,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观念的深入理解和真实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的具体运用,也有助于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交流反思,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项目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项目学习提升科学素养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教师作为项目学习的发起人、组织者、引导者,是项目建设的主体资源,决定了项目学习的成效。加强教师自身项目学习方面的理论和行动研究,必须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不断增强农村科学教师项目学习的专业能力。

1.推进科学教师走出去

农村小学应结合科学教师队伍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当前国内外项目学习的理念、做法为指引,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外出学习培训,聆听有关专家项目学习专题讲座,包括各类专著文献、视频教材等的学习,拓宽视野,重新审视自身教学理念,进而做出自我改进的主动行为,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与突破。

2.实现专业教师引进来

“团队能力越强,学生就能承担越大的任务与责任。”[3]102农村小学应积极引进专业教师,注入新鲜教学活力,以增强农村小学科学资源挖掘能力,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引导农村学生在乡村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学生乐于实践、喜于探索的科学项目学习方案。

(二)挖掘整合优势项目资源

为使科学项目学习具有广阔的资源背景,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结合农村小学科学项目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实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优化配置资源。

1.挖掘自然乡土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针对农村小学科学项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农村小学应注重挖掘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乡土资源的优势,组织开展实践探索的项目学习。例如,笔者讲授了教科版《科学》(下同)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植物》后,一名学生介绍他和父亲发现山谷中有一树种,结红色翅果,全家人都叫不出该树的树名。我们就以“这是一棵什么树”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植物。学生观察并做记录,制作树皮拓片,拍照,制作植物标本,比对标本,调查了解,查阅文献资料……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学生终于知道了该树叫红翅槭。学生把研究过程写成小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其实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探索未知等关键能力都得到了锤炼与发展。

2.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家长优势

乡村振兴和产业化发展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拓展开辟了新路径。农村小学可积极统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资源,以实现科学项目学习与家庭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目标,不断拓展科学教学资源外延。例如,在某项目开始前,笔者向家长发送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旨在让家长明确科学项目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动手研究、创新实践的意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与科学教材相对应的简单的项目式科学探究,运用项目式学习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农村学生经历更加真实的科学探究全过程。项目学习结束时,笔者组织召开家庭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交流会,展示成果,表彰先进,以激发家长持续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热情。

3.实现城乡资源互动,搭建资源交融平台

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应积极互动,打造城乡一体化科学项目学习资源交融互动平台,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城市优质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农村小学科学项目学习常态化发展。城市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实验基地、科研院所等机构,农村小学可与这些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建立联系,形成协作关系,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担任科学项目学习的指导教师,请他们深入农村小学开展指导科学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笔者所在乡村曾因过度发展生猪养殖造成跨省水质严重污染,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青山碧水待何时”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笔者邀请的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厦门三达净水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带来仪器设备,指导农村小学生实地取样、化验水质。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创办校园“垃圾小银行”,开展“校园垃圾如何处理”项目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多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水污染科学概念,还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

(三)增强项目建设参与积极性

1.激发内在好奇心,满足发现成就感

好奇心是学生参与科学项目学习的“初心”,也是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信心的来源。农村小学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打造相应主题的科学项目,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保障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时,借助教材开篇课《科学家这样做》,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坚持科学观测、不停记录的事迹,设计了“我是小气象员”项目学习,通过核心问题“科学家是怎么研究气温的呢?”阐释科学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通过驱动问题“气温应该怎样观测、记录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内容问题“怎么使用气温计?怎么记录气温?如何使用柱状图来表示同一点地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一天中同一地点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帮助学掌握事实性知识和基础性的技能,从而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提供支持和帮助,激励持续前行

持续激励是外在客观因素,是促进科学项目学习的重要外因。内外因素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坚持不懈地参与项目学习的全过程。农村小学应结合学生“先天”具备的资源优秀和后天环境缺失的现状,打造适应其探索的科学项目,保障学习效果,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器材设备上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营造项目学习开展的环境。在开展“我是小气象员”项目学习过程中,鉴于实际情况,教师可提前一段时间为每名学生准备气温计,与学生一同设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记录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记录表》。同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定时测量,如果没有提醒,容易忘记观测记录,这就要求教师在刚开始几天的观测记录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例如:第一天定时提醒学生按时间节点及时观测记录,这是避免学生没有观测乱写数据的有效方法;第二天稍加提示;第三天让学生自主观测记录。同时,事先公布气温观测记录评价量规,引导学生按时、如实记录气温。由扶到放,不断激励,保障“我是小气象员”项目学习顺利推进。

总之,以项目学习为课程组织方式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更好地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