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师事丹溪考

2020-01-10 14:1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赵晓瑶王兴伊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风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赵晓瑶 王兴伊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元至顺三年(1332年)生,卒年不详,昆山(今江苏太仓)人,是著名的医家、诗人、画家。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任秦王府良医所医正。所著医学著作有5部,今唯传《医经溯洄集》和《小易赋》[1]。朱震亨,字彦修,世居浙江义乌的丹溪,故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或“朱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师从罗知悌,得刘完素、张从正和李杲三家之学,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学说,临床擅用滋阴药物,是“滋阴派”的创始人。朱丹溪的著作主要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以及其门人整理其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而成的《丹溪心法》和《丹溪心法附余》等。王履是否师事过朱丹溪,学术界有分歧,笔者就此作一考证。

朱丹溪与王履的关系

王履曾求学于朱丹溪,为其弟子,这在多部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明史·王履传》称王履“学医于金华朱彦修,尽得其术”[2];《新元史》称“太仓人王履,字安道,震亨门人,得其心传”[3];《列朝诗集》述其“精医药,从金华朱彦修游,尽得其传”[4];李濂《医史》亦谓“王履,字安道,昆山人,学医于丹溪朱彦修,尽得其传”[5]。诸书所载,明确无误,然亦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姜春华认为[6],王安道并非师从于丹溪,原因有三:第一,从其著作中无法看出其关系;第二,王履在“中风辨”中提及丹溪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尊重之意;第三,方广在《丹溪心法附余·序》提及门人时未有王履之名[7]。

笔者不赞同姜先生的观点,原因与姜先生所举三点证据相反,试言之。第一,从王履的治学精神、著作创作的背景以及学术思想均可看出其受朱丹溪影响的痕迹,并不像姜先生所言看不出其关系;第二,关于王履在“中风辨”中没有像对待恩师一样特别尊重朱丹溪的说法,正如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经常阐述的那样“予非好斥前人之非”,他只是在客观论述医理,并没有因为是先哲或是自己老师而有所保留,这也是与朱丹溪的学术精神一以贯之的;第三,至于方广没有在《丹溪心法附余·序》中提到王履是朱丹溪的门人,毕竟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考证朱丹溪门徒,文中列举“其门人戴元礼、赵以德、刘叔渊”,不能说明朱丹溪只有这三个徒弟。因此笔者认为在诸般著作中载王履是朱丹溪的学生,当无误。对比朱丹溪和王履的著作、经历、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也可窥见朱丹溪和王履师徒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朱丹溪对王履创作的影响

王履非常重视中医经典,并对此加以探讨,从其对“医经”的“溯洄”即可看出其经旨。这些与朱丹溪“探本求源”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据《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师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且兼学于张从正、李东垣等人,遇到各家矛盾之处,皆以医经为准。丹溪在《格致余论·序》中提到:“学者以易心求之……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8]3在《局方发挥》中又云:“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9]2“天之气化穷,人身之病亦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9]1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医学环境中,王履能够做到以医经为重,孜孜不倦地探寻医经,尤其是对《内经》《伤寒论》的探寻,应与朱丹溪的影响分不开。

再者,朱丹溪学医之前曾经师从许谦研习理学,其理学思想和医学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丹溪翁传》记载其“……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10]32。受此影响,王履著作《小易赋》的开篇即充满理学色彩。如“太极既判,二五攸分,凝真精而生物,禀灵秀以成人。原夫构合之初,神侔造化,胚胎之朕,体应乾坤”,将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与人体联系起来,来探讨人体的奥秘。全文更是贯穿了《易》和《内经》的思想,亦可看作是理学与医学的结合,其创作理念也与朱丹溪的思想息息相关。

朱丹溪对王履治学精神的影响

1.精益求精

朱丹溪认为研读经典是成为大医的关键,同时名师指导亦很重要。《丹溪翁传》中描述了朱丹溪拜访名师的经过:“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10]31董其昌在《画旨》写到:“安道精于医,自谓天下少双。闻秦中有国医,不远千里,为之佣保。凡及三年,莫窥其际。一日,忽佐片言,国医骇之曰:‘子非王安道乎?’相视而笑。”[11]类似的求学经历或可说明王履受到丹溪的影响。

2.探求真理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说:“……殊不知一方通治诸病,似乎立法简便,广络原野,冀获一二……故不揣荒陋,敢陈管见,倘蒙改而正诸,实为医道之幸。”[9]2指出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弊端,同时对《内经》上的某些原文大胆提出质疑辨惑,对于刘、张之学均实例有证。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亦有类似表述,如其在“内伤余议”篇中说:“仁人君子能不痛心也哉?夫东垣,先哲之出类者也,奚敢轻议?但恨其白璧微瑕,而或遗后人差毫厘谬千里之患,能不得不僭踰耳!知我者鉴之。”[12]80“四气所伤论”篇中说:“予非好斥前人之非,盖为其有害大义,晦蚀《经》旨,以误后人,故不敢谀顺而嘿嘿耳!然而僭逾之罪,固已自知,其不得辞矣。但未知观者以为何如。”[12]18“泻南方补北方论”篇中说:“夫越人,亚圣也。论至于此,敢不敛衽,但恨说者之斁蚀之,故辨。”[12]64“积热沉寒论”篇中说:“余见积热沉寒之治,每蹈于覆辙也,因表而出之以劝。”[12]60“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辨”篇中说:“苟不能究夫仲景之心,但执‘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之语以为治,其不夭人天年者,几希矣。”[12]37可知无论是在《小易赋》中对于人体本质的探讨,还是在《医经溯洄集》中对于疾病本质的探索,王履冒着大不敬与僭越本分的“非议”来指出这些问题,与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史是一脉相承的。

朱丹溪对王履学术思想的影响

1.伤寒三百九十七法

在朱丹溪的影响下,王履不仅精读经典,同时还对经典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独特见解。王履在“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中写道:“以有论有方诸条数之,则不及其数;以有论有方、有论无方诸条通数之,则过其数。……余今于三百九十七法内,除去重复者与无方治者,止以有方治而不重复者计之,得二百三十八条。并以治字易法字。而曰二百三十八治。”其对《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的考证与论释应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序中所称的“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8]3- 4是有直接关系的。

2.寒热阴阳学说

王履《医经溯洄集》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伤寒温病热病阴阳寒热的问题,在其“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伤寒温病热病说”“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辨”“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积寒沉热论”“泻南方补北方论”等篇中,均对寒热阴阳作了论述。

众所周知,朱丹溪主要的学术观点主要有“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火热论”“湿热观”等,其实也是集中于对寒热阴阳的关系进行探讨。其学术观点促进了王履在临床过程中深入探讨寒热的实质,寻求阴阳的本质。其“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所阐述的阴阳关系,在王履“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积寒沉热论”“泻南方补北方论”等篇中,均可看到有后续探讨。

朱丹溪体悟到“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如在《格致余论》序中写到:“……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8]3在湿热病盛行的情况下,王履探究张仲景《伤寒论》为何立法以及伤寒与温热病的关系,应与丹溪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中风学说和针灸学说

王履在“中风辨”中引用了朱丹溪对中风的论述。如称:“彦修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在丹溪“中风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真中风”和“类中风”的说法,曰:“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关于针灸理论与《小易赋》的关系,朱丹溪对针灸学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挥,增补了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阐述了针法、灸法的补泻理论和临床应用。在《丹溪心法》开篇即提出“十二经见证”[13],而王履《小易赋》中亦论述了针灸经络理论,此处虽说重合度很低,但王履应是在朱丹溪对经络重视的思想指导下,对此作出的探讨。

4.其他学说

此外还有诸多疾病的论述,虽然并没有直接引述朱丹溪的学说,但朱丹溪所述之病与王履所述之病有诸多重合,或有前后承接关系。如王履论述“内伤余议”“外伤内伤所受经旨异同论”,与朱丹溪的“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及朱丹溪在《金匮钩玄》中所述之“内伤”应有关系。同时朱丹溪与王履在“亢则害承乃制论”“小便原委论”和“中暑中热论”等疾病方面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金匮钩玄》中的“小便不通”“关格”“小便不禁”与王履《医经溯洄集》中的“小便原委论”,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的“亢则害承乃制”与王履《医经溯洄集》中“亢则害承乃制论”,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夏月伏阴在内论”,《金匮钩玄》中之“暑”与王履《医经溯洄集》之“中暑中热辨”等,均可看出王履对朱丹溪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王履师事于朱丹溪,不仅见于相关的文献记载,而且通过上述分析,也可看到朱丹溪对王履在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在治学精神方面,王履耳濡目染朱丹溪精益求精、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学术思想方面,王履亦得到朱丹溪的“言传身教”和“传道授业”,将“医”与“易”结合起来,对医学经典追本溯源,对丹溪所述之医论医理继续阐发。我们可以看到王履站在朱丹溪这个“巨人”肩膀上的“高瞻”和“远眺”,因此可以得出王履师事于朱丹溪的结论。

猜你喜欢
中风
摄入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或可降低中风风险
完形填空专练(四)
针刺配合振腹推拿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Abilities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CCR5基因阻碍中风患者康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预防中风,宁少睡别多睡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