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讲、精练
——高三语文二轮课堂模式探究

2020-01-10 10:25黎结初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限时考点答题

黎结初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经笔者调查,当下高三备考重一轮轻二轮的状况十分普遍。但在我看来,二轮复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轮,更需要精心打造课堂,让备考实现高效。一轮复习重在面,而二轮复习重在点,语文二轮课堂,要高效就要落实一个字——“精”,打造“三精”二轮课堂。

一、“三精”二轮课堂的内涵

制造需要精品,高考需要精英。“精”是二轮复习的核心,包括精选、精讲、精练。

(一)精选

首先是精选点。高考备考的时间十分有限,在繁多的考点中,做到精选考点,准确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精选二轮考点,就是分析出高考中的必考点、常考点、轮考点,同时依据学情,深度分析学生的薄弱点和增分点,最终精选出具有复习价值、有突破可能的考点内容。

其次是精选题。海量的高考信息资料,如果选择时没有依学情筛选,换来的则可能是时间的浪费。海选题重在精,首先要控制数量,同时精题应是多种考查方向兼具,是学生错误点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精题还应具备善变功能,一题多变才能凸显原题精髓。

最后是精选人。在“三精”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及思维的突破与提升。“三精”课堂需要的是学生真正的问题,所以在组织思维碰撞之前,能否从众多问题学生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员,将决定该复习点的复习效果。精选出的应是具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在本专题点上有一定解题技巧,准确率较高的学生。

(二)精讲

课堂上的讲析,教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总以为讲得详细学生才能明白,事实并非如此。讲得多,如果没有抓住重点,只会传递多余信息,增加学生负担。提出精讲的概念,就是为杜绝教师不从核心处把握复习重点、解题关键、归纳方法等,“三精”课堂限制教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这就逼迫教师在构建课堂环节上不得不从“精”上下功夫。

除了教师在讲析上要精,学生在问答中也要精简。生生问答环节,重在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而不是个人表演赛,更不是辩论赛。为达到精的要求,每一问题陈述只有20秒,答者回答只有40秒(思考时间不算),“问”时的限制好处是要学生清晰自己问题的关键点,“答”时的限制是帮助有能力的学生理清解答思路,为解决难题打基础。

精讲是课堂的主要环节,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在“三精”课堂,精讲主要由学生完成。由他们介绍解此类型题的方法,并解答同学的质疑,答疑环节完成后,对经过思维碰撞而重新调整的解题方法再进行归纳。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和总结。学生合作讨论、互学互评,再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习得”,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精练

练习强化是高三备考的惯有旋律,没有量变也无从谈质变,对此我不否认。但我反对以量积质,因为这绝不是性价比高的行为。练必须是精练。何谓精练?

其一是有目的的练。从学生的薄弱点出发,根据课堂精讲中发现的难点问题,就难点题目进行训练,已解决的部分可适当减少训练量,避免盲目滥做,浪费时间。

其二是分层次练。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解题水平会呈现参差不一,统一练习会造成优者重复,弱者困难的局面。久之,易题会让优生徒增疲劳,难题会让差生失去信心。分层是科学而有效的训练形式。

其三是限时练。开放答题时间,正确率属非科学统计,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当堂限时训练,既能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又能反馈课堂效果,更可以保障时间利用最大化。

落实精练十分必要,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二、“三精”二轮课堂的实施

在二轮复习中,笔者多次开展“三精”课堂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完善中发现这种课堂模式在突破考查难点上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补写专题为例,介绍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组合一份补写检测题,由5道题组成,包括概括类、分述类、衔接类、对称类、提问类、承接类的考查。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批改后根据答题情况选出3个答题优秀、表达流畅的同学作为精讲者,再按得分高低把其他学生分为ABC三层。课前对精讲者作必要辅导,包括3人分工、答题规律陈述、回答技巧、疑问方向等。教师还需准备各类型的选题作为课堂反馈检测题,内容尽可能全面且题量要充足,包括变式题。

(二)课堂教学

学生一挑选课前检测题中错误率较高的两题进行解答并归纳答题方法,时间6分钟;学生二通过现场解题对归纳的方法进行演绎,时间5分钟。完成后分组进行5分钟讨论,寻找质疑点及解题新法。然后答疑问答,时间15分钟,过程要强调表达的精炼,同时学生三要记录并整理解题新法,在问答环节后进行最后归纳。以上过程教师作为辅助者和观察者参与,协助学生顺利推进课堂精讲,从旁观察并记录疑而未答的问题,并根据思维碰撞结果挑选适当的反馈检测题。经过教师点拨与总结后,最后是课堂限时反馈检测。

(三)课后强化

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检测情况,从课前准备的题目中选出三类分层训练:一类是课堂已解决的同类题,主要给C层学生完成;一类是有疑后决的同类题,给B层学生完成;另一类是变式题,给A层学生完成。

三、“三精”课堂的可行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分数的瓶颈突破、学生的消极参与。我认为,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而从实效来看,“三精”课堂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它近似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

在二轮中,要突破分数的瓶颈,实际是突破思维的发展。美国舒尔曼说过:理解的最终检测就是能够教。由学生精讲,教授学习经验,转变的不仅是角色身份,更重要的是思维。学生与老师的区别之一,学生是做题思维,老师是解题思维,学生能教,运用的就是解题思维,这是两种不同层级的思维。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源于人们的需要。“三精”课堂能让学生高度参与的原因就是它从设计初衷(选点)开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精选的讲析者也成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榜样,这激励的不仅是讲析者的学习动机,问答质疑中更点燃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之火。课后分层的训练安排,让学生在适量中进步,在竞争中超越,心中添加的都是满满的自足。

经过实践,“三精”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模式,值得广泛推广。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我一直认同一句话:以教师的时间去赢得学生的时间。更相信:精益求精,就能出精品。

猜你喜欢
限时考点答题
邀你来答题
考点展示
邀你来答题
考点展台
邀你来答题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邀你来答题
提前预登记,免费参观
限时写作,由“扶”到“放”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