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临证经验浅析*

2020-01-11 19:06陈永灿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成药曹氏暑热

郭 颖 陈永灿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曹炳章(1878—1956),系近代浙江省著名中医药学家、文献学家和医事活动家,业医五十余年,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然而曹氏医案乏人整理,现存较少,散见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期刊杂志中。笔者通过查阅《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等文献,共搜集曹氏医案30则,选取部分舌诊、时疫证、痰证医案及成药运用医案,结合曹氏医论,将曹氏临证经验分述于下。

1 舌诊发挥,衷中参西

曹氏治病强调三因治宜,认为中医四诊望色为先,望舌一端,用以察病,纤毫攸分,尤为明著[1]。“据炳章二十余年临证之实验,无论内感外伤,以察舌为最有确凭”[2]。认为舌象可以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病情进退,判断疾病预后转归,指导处方用药。由于前人辨舌之书较少,仅有《金镜录》《伤寒舌鉴》《舌鉴辨证》《舌鉴》等。然而,语焉不详,散见各书中,或仅述外象,不能洞澈中藏[2]。曹氏广搜验舌治病之法,援引古今名家医书,且旁及各埠医报杂志,弃其糟粕、撷其精华,先后十余年,五易其稿终成《辨舌指南》,内容系统完备、观点革故鼎新。曹氏提出:“其他病理,西医重实迹,中医重气化。惟辨舌苔,衷中参西。凡舌之生理解剖实质参用西法,气化理论经验仍衷中医。”[2]

曹炳章提出舌体划分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舌的生理解剖及功用,提出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中间属脾胃,两边候肝胆的观点。此划分方法,契合实际临床,广受业界推崇,得到学界一致公认[3]。曹氏提出通过舌体诊察病证的方法。前人把舌体列入舌之本病中,作为局部病症来处理。曹氏认为:“所谓形容者,如舌之软硬,舌之胀瘪,舌之战痿,舌之歪斜,舌之伸缩,舌之吐弄是也。皆能辨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病之可治与不可治,于此已可判矣。”[4]曹氏提出苔色、苔质是舌苔病变的两个部分。舌苔之色可见白、黄、灰、黑等,提示病邪性质和病势进退。苔质厚薄提示病位深浅,苔质润燥提示疾病性质,苔质腐腻可断病机定治疗宜忌,察苔偏全可测病邪位置。如“一妇人症已危笃甚,其舌黑而厚隔瓣。余掘开其舌底有红色,则症虽危可救,大承气汤加减,一剂则知人,二剂而安”[2]。由此可见,临床掌握辨舌技能,则可见微知著,对证施治。

2 时疫防治,圆机活法

2.1 清解暑热,首辨蒙闭:曹氏对于时病见解独到,撰有《暑病治证要略》专著,对暑热蒙闭多有心得。曹氏认为治疗暑热病,首辨“蒙”“闭”。蒙则热邪夹湿、夹痰,熏蒸迷蒙心包,内陷心房内室;闭则直入心脏,再辨痰迷、血瘀两因。具体临证又可细分为因痰火蒸蒙气机闭塞而神昏者,因湿热迷蒙而神昏者,因瘀热所闭和因血毒攻心而闭。痰火蒙闭气机曹氏首用卧龙丹通肺窍,次用导痰开关散吐浓痰。湿热迷蒙而神昏,曹氏喜用藿朴二苓汤去蔻、朴,加细辛、白芥子、芦笋、滑石,煎汤热饮。病家若素有瘀血,时感暑热,此时神志昏迷为蓄血。蓄血在上焦治宜横开旁达;蓄血在中焦治宜逐瘀和营;蓄血在下焦,治宜宣气解结,透络通瘀。如曹氏治贺某案:灼热神昏,谵语,舌短,手足抽掣,便前利稀水,证势危殆。本病暑邪直入心营,法当芳香凉透。曹氏予以紫雪丹二分(先吞服),广郁金二钱,连翘二钱,鲜生地五钱,焦栀子二钱,黑玄参三钱,鲜大青叶五钱,麦冬四钱,碧玉散二钱,瓜蒌仁三钱,钩藤二钱,黄芩二钱,鲜芦根二两。[4]

2.2 疫病防治,注重护理:1918年浙东地区暴发大规模疫病,绍兴属于重灾区,时年《申报》中描述“今秋绍属疫气盛行,死亡无数”[5]。所以曹氏十分关注疫病给百姓带来的危害,对于疫病应用丸散之寒热鉴别、时疫预防与时疫看护方面颇有心得[6]。曹氏认为凡疫病痧胀霍乱,皆由饮料不洁,或触臭秽,或从口鼻吸受,郁于腠理经络、血管,因而瘀塞。根据患者病状,审定属寒属热,然后施以当病之药。曹氏认为,对疫病的预防首先必须要注意居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7]。对于疫病的诊治护理,曹氏认为,良医愈病,需侍疾之人看护合法,有助医之力,无掣医之肘。对于急病重症之患者,医家不可在患者面前言吉凶,徒增患者心理负担,亲友探访亦不可在患者面前交头接耳,徒增患者恐惧。凡疫病患者衣被宜常换常洗,换下污服应即刻清洗消毒,不可留存,防止传染患者家属[8]。这些内容对时下防疫亦有借鉴意义。

3 内伤杂病,诊治有方

曹炳章在《痰症膏丸说明》一书中指出“痰为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曹氏将痰病证治列为外感痰、气郁痰、食积痰、痨瘵痰、痰塞咽喉、痰迷清窍、痰积胃肠和痰窜膜络八类。针对不同痰症,证治类型不同。

如曹氏治方实君,“由于素体水亏木旺,前曾吸烟戒绝,后又得吐血,近年血证已愈,唯食后脘中与左胁下按之辘辘有声,似有停饮之状,遍请中西医治疗无效。乞恳曹氏拟一方,而起沉病。曹氏治以涤痰汤,旋覆花三钱(包煎),生瓦楞子三钱,广郁金一钱五分,茜草一钱,淡竹茹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杜橘络一钱五分,浙茯苓三钱,苦杏仁三钱,青葱管四支。加水煎,再用涤饮散一钱,药汁送服,分两次”。患者服前药6剂及涤饮散后,饮食渐进,积饮渐消,精神亦恢复如平时。唯饮食后心下仍有辘辘之声,但比前已轻。“近因感受寒邪伤风十余日,且后四五日在涕中带血,每如小豆大长形,三五点不等,最近并有黄色浓浊涕凝结者四五块,气甚腥秽。旋即吐痰两口,痰中亦有血点,或红或紫。曹氏拟方如下,鲜生地黄三钱(拌,捣),生大黄六分,冬桑叶二钱,焦栀子三钱,川贝母三钱,醋炒竹茹二钱,白薇二钱,净蝉蜕一钱五分,生石决明一两,连翘二钱,马兜铃一钱五分,苦杏仁二钱,鲜茅根十四支。四剂。痰血除,去鲜生地黄(捣)、生大黄,再服四剂”[4]。

此患初诊水饮停蓄日久,结成窠囊,水满。法当柔肝通络,豁痰涤饮治之。复诊时,正值春季,阳气生发,患者素禀阴虚络热,复受暴寒暴热,肝气上乘,扰肺胃清窍,出现鼽衄、咳痰带血,宜清肺热、泄肝风、宣气滞、化痰诞,以轻剂去实,用白术健脾胃、控涎汤合消积饮,枳实化痰调气,沉香疏肝散郁滞,虽有饮囊,自必消散。

4 改良制剂,擅用成药

曹氏认为,药物不改良,医学无从进步。主张“医与药必须共同一气,将一切研习积弊,设法改革”[9],他临证尤其擅用成药治疗急证,在其撰写的《时疫应用丸散之寒热鉴别法》一文中对成药进行分类,分为普通平性药、特别凉性药和特别热性药三种,并详加阐述药性之寒热,及峻猛与平和,效用之擅长、服法与用法。如普通平性药痧气开关散、急痧真宝丹等,若症状较轻可用蟾酥痧气丸、平安散等;特别凉性药包括红灵丹、行军散和紫雪丹;特别热性药如霍乱定中酒、急救雷公散等。曹氏强调内服药更宜审慎,恐直伤脏腑,若寒热模糊,切勿妄投,惟外治法关系略轻。曹氏改良制备的成药不仅方便医家对症选用,亦可方便病家按症购买。

5 结语

曹氏治学勤奋,不拘一派,精究中医经典,博采百家之长,临床颇多效验。在临床诊断上,曹氏指出“当首重辨舌”,提出舌体划分法,对舌体、舌色、舌苔等舌象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舌象变化判断疾病转归预后,指导处方遣药。曹氏治疗暑热证首辨蒙闭,又根据痰、火、血、瘀进行细分,审因施药。治疗疫证曹氏擅用成药,对于疫证的预防和看护有独到见解,对于当下疫情防控也有借鉴作用。治疗痰证,曹氏主张溯本求源,提出“治生痰之源,不消痰而痰自无”的治痰大法。此外,曹氏改良制剂、擅用成药治疗急症,并著书指导医患用药,为急症患者提供便利,节省看病时间。由此可见,曹氏治验对于指导现代中医临床仍有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成药曹氏暑热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皇帝迎娶已婚女
冰爽夏日派对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张 勋:被夫人封『平肩王』
HPLC法测定蒙成药肉蔻五味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秋天的故事
薄层色谱法检查藏成药二十五味儿茶丸中乌头碱限量
曹氏风流与魏祚兴倾
含生物碱类成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