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气运转辨证论治缺血型脑卒中

2020-01-11 19:30张子逸雷思敏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少阴厥阴太阴

张子逸,雷思敏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712046)

脑卒中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1]。六气运转辨证取法于《黄帝内经》,天有六气,人秉六气而生,故六气的运转规律即为人体阴阳的运行规律,通过恢复六气运转以治疗各种疾病,是合“道”而行。

1 六气运转辨证

详读《黄帝内经》,可悟人的形成及生老病死规律。夫道生人,道不离人,道以六气运转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六气者,即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太阴湿土之气、阳明燥金之气、太阳寒水之气、少阴君火之气[2]。各气因其拥有的能级不同,运行在各自的空间层面里,此空间层面称为经,故有六经。每气又分手足两气,故有十二经气,各气因其拥有的能级不同,运行在各自的空间层里,故又有十二经之说。《道德经》曰:“道之动,反也。”意为道永远处在运动之中,且运动的轨迹是圆周。六气运转就是人体中的“道”,因此,六气也以圆周轨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地处于运动之中。运动的形式是阴升化阳、阳降化阴,具体叙述如下:足少阴癸水之气生足厥阴乙木之气,足厥阴乙木之气生手厥阴心包之气,手厥阴心包之气生手少阴君火之气,手少阴君火之气生手少阳相火之气,手少阳相火之气生足少阳甲木之气,足少阳甲木之气受手太阴辛金之气的压迫而下降,足少阳甲木之气又生手阳明庚金之气,手阳明庚金之气生足阳明戊土之气,足阳明戊土之气生手太阳丙火之气,手太阳丙火之气生足太阳壬水之气,足太阳壬水之气生足少阴癸水之气[3]。此一周为阴升化阳、阳降化阴,需时六日。在这一周内,后天足太阴己土之气生手太阴辛金之气,对六气运转起着推动和补充能量的作用。交点在足少阴癸水之气,故脾为后天,肾为先天。

六气运转辨证,非六经辨证之形而上学,更非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泛而不深、狭而不全,也非金元四家之偏而执拗。笔者认为,六气运转直透生命实质,直析疾病本源,祛其病因,复其运转,实为治病之真法也。

2 脑卒中的中医病名

脑卒中即中医学之中风,最早载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名为“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人体如果过度烦劳,阳气就会亢奋外越,阴精就会逐渐衰弱。久而久之,阳气就会更加旺盛,阴精会更加衰竭。若到了夏季,内外相合,就会加剧阳气上冲,最终发生煎厥,导致眼睛不可视,耳朵不可听,使病情急剧加重。

煎厥的六气运转状态为:烦者,生活窘迫,境遇不顺,故而忧思烦恼,此伤脾也,脾伤则足太阴己土之气不及也,因己土之气生辛金之气,故己土之气不及则辛金之气不及也。辛金不及,则处从革状态而不降,不降之虞有二,其一为金不化水,此则癸水失去源泉也;其二为不能压制相火下降,此相火上郁之由来也。而窘迫之人必劳,劳则伤气,气之源在脾,此则太阴己土之气更虚也,劳则汗,汗出伤精,使癸水之气更虚也。足少阴癸水之气不及,必致足厥阴乙木之气因阴虚而自焚,焚则肝火旺盛,上火旺而下水竭,此则上阳不降、下阴不升,六气运转滞而不行。若遇火热之夏天,内外相合,血液在只升不降之气的推动下,必致煎厥。煎厥者,犹如水沸,升而不降,如此则脑内出血,中风病成也。

3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分类

3.1 气虚 虽血可生气,但毕竟气为血帅。血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脑在上部,能将血液推向头部的气是六气运转中阴升化阳之气。在六气中,运行方向向上的气,就是阴升化阳之气,具体有足少阴癸水之气(原始动力之气,又称元气)、足厥阴乙木之气、手厥阴心包之气、手少阴君火之气、手少阳相火之气及足太阴己土之气,其中足太阴己土之气为后天之气,足少阴癸水之气为先天之气。当诸多上行之气中的任意一气不及时,均会造成推动力下降,形成脑部缺血。由此可知,临床上可见的缺血性脑卒中证型有元气不及型(又分为元阴不及和元阳不及)、肝气不升型、心包之气虚弱型、相火不足型及脾气虚衰型。

3.2 肝失疏泄 肝藏血,主疏泄。肝疏泄失司后,其促进血液与津液运行输布的功能下降,久之则肝血瘀滞,流动不畅。再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气机运行失常则对血液的推动力减弱,血不能上供于脑,导致大脑缺氧、缺血。这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那么,何以肝失疏泄?缘其肝气郁结;何以肝气郁结?缘其后天脾气不足或先天元气不足。

后天脾气不足。土虚则木乘,一方面克制脾脏,削弱太阴脾气的产生,阻碍太阴脾气运化,导致未彻底消化分解的水谷精微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形成最初的血液垃圾;另一方面导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不仅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及情志的调畅等方面,还表现在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上。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下降,导致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对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未分解的膏脂进入血液中,引起血脂升高。因此,降脂的根本方法是解除土虚木乘的脏腑关系,只要脾气健旺,肝气条达,肝对血液的过滤功能增强,便不会有高脂血症出现,中风的发生率也会降低。

先天元气不足。元气即肾气,分元阴和元阳两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在六气运转中,元气的强弱直接决定足厥阴乙木之气(肝气)的强弱和性质,肾气不足则肝气不足,有时还会导致肝气下陷,这些均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且,先天元气和后天己土之气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水液代谢,当水液代谢超量时,就会出现高黏血症,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减缓血液流动,从而出现高血压和脑缺血症状。

3.3 外邪闭阻 主要为寒邪、燥邪、湿邪闭阻经络。寒邪能使血脉凝涩、收缩,湿邪黏腻可减缓血液运行,燥邪会加剧血液黏稠度高的情况。

(1)寒邪 内伤阳虚,外不抗寒,寒邪则入里。内伤何以会阳虚?其一,先天肾阳不足,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消瘦、畏寒,寒邪入侵,经脉收缩,血流不畅,久之会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其二,后天保养不慎,房事频繁,直接损耗肾阳,导致外寒入侵;或忧思过多,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由于太阴脾气不足,处在卑监状态,引起太阴肺气不足,处在从革状态,导致相火不降,不能入于少阴癸水之中,使少阴癸水处在涸流状态,形成元阳不足,导致寒邪入侵。

(2)燥邪 当人体津亏阴虚时,抗燥能力减弱。此时,燥邪必然侵犯人体,加剧津亏和阴虚的程度。津亏阴虚必然导致高黏血症出现,《黄帝内经》称其为血枯。可是,人体何以会津亏阴虚?首先,人体中的真水就是癸水,癸水靠太阴辛金之气下行化生,此为金化水,当辛金之气处于从革状态而不能下行时,癸水就会乏源,则真阴不足,也就是阴虚状态;其次,辛金之气何以不能下行?缘其不足,何以不足?缘其太阴己土之气不足,土虚必不治水,排尿过多,自然津亏。

(3)湿邪 《黄帝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无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在身体中的存留均取决于太阴己土之气的运化。因为,太阴己土之气和少阴癸水之气的关系决定水液的代谢情况。两者之间平衡,则水液代谢正常;两者之间偏颇,或土强水弱,或水强土弱,都不利于水液代谢。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就会侵入机体,并存留于经络之中,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血液流动,出现肿胀、疼痛症状,久之会发生中风。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5岁,2018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半年余。半年前,患者突然出现口眼斜,偏身麻木,行走不便。于外院诊断为脑梗死、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查示血液黏稠。住院时行活血化瘀法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后又行针灸、口服汤药治疗,疗效甚微。刻诊见:口眼斜,左半身麻木,行走不灵,头昏胀,眠差,纳差,腹胀,大便黏腻,小便可,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腻,脾脉浮大,肾脉虚,肝脉弦数,肺脉浮虚。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治法:健脾疏肝,平肝降火,益气利水,活血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小柴胡汤、六味地黄汤联合大黄虫汤加减。处方:党参片、白术、茯苓、姜半夏、姜黄、玄参、川芎、丹参、白芍各15 g,太子参、柴胡、黄芩片、红花、僵蚕、地龙各10 g,白豆蔻8 g,血竭5 g,水蛭3 g,牡蛎30 g(先煎)。5剂,水煎取400 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服药5剂见效,继服月余,口眼恢复正常,血压正常,行动基本正常,肢体不再麻木,睡眠安然,基本痊愈。

猜你喜欢
少阴厥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刍议俞根初对厥阴病证治的认识与发展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咳嗽之浅谈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