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奇治疗产后病验案举隅*

2020-01-11 19:06林运霞王璐陈学奇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仙灵脾身痛方药

林运霞王璐陈学奇#(指导)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浙江中医世家陈木扇女科,起源于后唐,历时1000余年,陈学奇主任中医师为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第25代嫡传,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余,熟读经典,精通医理,在继承浙江陈木扇女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辨病辨证相结合,用方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加减,对妇科、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对产后病的治疗,善于活用经方,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补虚祛瘀、调和气血为要,兼治其标,疗效显著。吾有幸师从陈老师随诊,列举其治疗产后病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产后身痛

患者顾某,女,35岁。2019年5月27日初诊:主诉:产后4个月,全身多处疼痛3个月。病史:患者4个月前单胎足月顺产,分娩过程尚顺利,产时及产后出血不多,恶露21天净。3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背部疼痛难忍,髋部、臀部、大腿、手臂等多处疼痛不适,乏力,寐劣。至上海某知名医院就诊,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1月,效果不佳。现患者仍全身多处疼痛酸楚,尤其背部、腰部、髋部、双腿为著,乏力神疲,情绪低落,寐劣难安。现已停止哺乳1月余。末次月经:5月25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产后身痛病,辨证: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方药:炒黄芪、炒丹参、麸炒白芍各15g,蜜桂枝、醋香附、槲寄生、盐补骨脂、威灵仙、巴戟天、鹿角霜、灵芝、远志各10g,大血藤、鸡血藤、仙灵脾各30g,盐杜仲、盐续断、徐长卿、红枣各15g,炙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二诊:2019年6月17日,药后全身疼痛较前缓解,寤寐渐安。仍关节酸痛,吹空调风扇等遇风受冷则加重,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方药:一诊方去丹参、巴戟天、鹿角霜、灵芝、远志、大枣,改蜜桂枝为6g,加蜜麻黄、黑顺片(先煎)、干姜、红花各6g,肉桂(后下)、细辛各3g,丝瓜络9g,炙甘草10g。14贴,水煎,日1贴,早晚温服。三诊:2019年7月1日。全身酸楚疼痛十去其八,纳可,寐安,二便调,精神饱满。末次月经:2019年6月27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药:二诊方去盐续断、补骨脂、红花、丝瓜络,加制玉竹9g,炒黄柏6g,炒知母、醋龟甲各10g。7剂口服巩固疗效。后电话随访,患者未诉不适。

按:产后身痛是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症状[1]。产妇产后护理不当,调摄失宜,容易导致本病发生,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往往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女性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中尚无关于产后身痛病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亦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陈木扇女科对产后身痛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早在《陈素庵妇科补解》一书中就有“产后遍身疼痛方论”的专篇论述:“产后遍身疼痛,因产时损动,血气升降失常,留滞关节,筋脉引急,是以遍身疼痛也。然既遍身作痛,则风寒余血十有五六,治宜调和营卫……加以行气补血之药,则痛自止。”[2]指出本病主要是产后气血俱虚,经脉失养,余血因虚而阻,外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所致。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气虚、血瘀与外感。陈师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应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效果显著。患者初诊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温经通络、调和营卫;丹参、大血藤、鸡血藤以增养血通络之功,香附行气、通利三焦;威灵仙、徐长卿祛风除湿、止痛利关节;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杜仲、槲寄生、补骨脂温肾经,调冲任;灵芝、远志安神;大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之功,故患者药后诸症有所缓解。二诊之时,患者吹空调等受冷太过,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干姜、肉桂等以加强温阳通络、散寒止痛之功。陈师指出,治疗产后病需掌握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故三诊时加用滋阴之药,调和阴阳。三诊患者诸症全消,取效较好。产后身痛病的临床治疗中,若病在颈项、上肢,陈老师喜用桑枝、姜黄、羌活、葛根等;若病在腰部,用杜仲、续断、桑寄生、骨碎补;若病在下肢,用牛膝、威灵仙、伸筋草、木瓜等。根据疼痛部位用药,再与益气温经、和营通脉除痹之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 产后汗证

患者李某,30岁。2018年8月5日初诊。主诉:产后汗多2月余。病史:患者妊娠期轻度贫血,于2018年5月28日顺产1胎,产后出血多,量约550ml,恶露35天始净,哺乳,乳汁稀少。产后至今易出汗,动则加剧,喂奶时汗出不断,汗出受风则恶风身冷,无发热,自觉倦怠乏力,夜间睡醒后发现汗出湿透衣裳,每日需换数套衣裤,咽干口燥,腰膝酸软,纳食不馨,二便尚调,面色 白。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中医诊断:产后汗证;辨证: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固表敛汗。方药:炒黄芪、炒白芍、瘪桃干、穞豆衣、杜仲、红枣各15g,酒当归、炙桂枝、五味子、制玉竹、麦冬、炙鳖甲(先煎)、炙甘草各10g,炒黄柏6g,地骨皮12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糯稻根、浮小麦、仙灵脾各3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二诊:2018年8月11日。夜间盗汗明显好转,咽干口燥好转,白天休息时汗出减少,喂奶或活动时仍汗出较多,出汗时怕风,乏力,寐劣,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方药:初诊方去炒黄柏、地骨皮、炙鳖甲、制玉竹、麦冬,加盐续断、灵芝、炒白术各15g,炒党参、炒陈皮各10g,炒防风3g。14剂。三诊:2018年8月26日。患者服药后盗汗除,白天汗出明显减少,寐劣好转,仍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随证加减,续调补1月余,诸症悉除。

按:产后汗证的特点是产后出汗量多,持续时间长,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尤甚,为产后自汗;睡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为产后盗汗[1]。产妇由于分娩时耗气伤血,故产后以气血俱虚为多见,故在治疗上应以补虚为主。《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之五”篇中写到:“产后以百日为准,凡百日内得病,皆从产后气血二亏,参求用药……”[2]陈师认为,产后汗证多为气虚、阴虚,临床中也可见气阴两虚。该患者平素体质偏虚,又加产时耗气伤血,气随血泄,气虚益甚,气虚则卫阳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出,劳则气耗,故活动或哺乳时汗出更甚,倦怠乏力,卫气虚,腠理不固,则汗出恶风身冷;患者产后出血多,营阴耗伤,阴虚生内热,故夜间盗汗;气阴两虚,生津不足,故咽干口燥,肾气亏虚则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像。治疗以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为主。方药以经方桂枝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黄柏、炙鳖甲、地骨皮清虚热,黄芪、当归补气生血,五味子、穞豆衣、糯稻根、浮小麦、瘪桃干敛汗止汗,杜仲、仙灵脾补肾填精,麦冬、玉竹养阴生津。全方益气、养阴、固表、敛汗,随证施治,疗效确切。

收稿日期 2020-06-25

猜你喜欢
仙灵脾身痛方药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骨质疏松,服熟地黄仙灵脾
风湿关节痛使用身痛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刘文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耳鸣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护理30例
仙灵脾对大鼠卵巢中雌孕激素受体和Fas、Bcl-2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