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 全面提升宁波现代产业体系综合实力

2020-01-13 04:57郑栅洁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发展

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方针,强调要将服务业逐步培育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产业”,并要求宁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市委、市政府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服务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短板弱项,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方案》。“3433”的第一个“3”是指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三大5万亿级产业,“4”是指做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5千亿级产业,第二个“3”是指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三大5百亿级产业,第三个“3”是指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52%,口岸贸易规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持续降低,金融业总资产实现翻番,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得到牢固确立。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高质量推进“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做深做实做细服务业提质扩量、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宁波现代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服务业倍增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做大做强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从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端的金融服务、生产管理,再到后端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无处不在。研究表明,制造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的贡献率接近40%。我们要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就必须打造更加完整、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相融相长、共兴共荣。

第二,做大做强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能级。宁波城市能级不高、核心功能偏弱,说到底是服务业特别是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不够发达。当前,城市竞争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人口、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加速向高能级城市集聚。我们要提升城市能级,就必须做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质量。

第三,做大做强服务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宁波老百姓收入水平比较高,但消费规模、消费层次与消费能力并不完全相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只有60%,低于大多数副省级城市。这固然与消费习惯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是生活性服务业不够发达,多层次消费市场培育不足,导致一些高端化、个性化消费严重外流。我们要满足老百姓进阶型消费需求,就必须大力培育中高端和特色化消费市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第四,做大做强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本密集、知识密集、产出密集的优势,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经济。2019年,我市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12吨标煤/万元,仅为第二产业的20%。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出高,139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创造了全市约8%的税收。我们要把壮大现代服务业放到重要位置,使宁波经济结构更绿、更优。

二、抓实抓好服务业倍增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精准聚焦、扬长补短,深入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努力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一)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三大5万亿级产业。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物流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金融总资产达到6万亿元。

比如现代贸易。要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全力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要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积极打造区域分销中心,进一步提高商品内销比重。要重视培育新零售、生鲜电商、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像直播带货,往往是几分钟就能卖出几百万、上千万商品。各地都要想办法培育几个网红品牌,做大流量、做出特色。

比如现代物流。这次总书记在宁波考察时,称赞宁波舟山港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依托宁波舟山港,我市物流产业发展迅速,被列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去年,全市物流总额达2.4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1383亿元,占经济总量的11.5%,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近1/4,是服务业的第一大产业。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提高附加值。总的来讲,我市港航物流仍处于较低水平。要在做大港口规模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航运指数、船舶船员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船级社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港口服务后端价值链。二要培育新业态。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物流、无接触配送、跨境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尽快实现物流产业迭代升级。三要降低总成本。要科学规划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综合运用智慧化改造、多式联运等方式,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增强揽货能力。

比如现代金融。去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911亿元,占经济总量的7.6%,占三产的15.5%。但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全国0.2个百分点。要高水平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區建设,提升发展传统金融保险业,加快集聚各类法人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培育产业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离岸金融、文化金融等新业态,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要大力发展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金融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做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四大5千亿级产业。目标是到2025年,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000亿元,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500亿元。

比如文化创意。这是一个具有“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名利双收”三大特点的优质产业。所谓“无中生有”,就是文创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往往从一个故事、一个文创IP、一个“金点子”中就能衍生出一套产品和一个产业。所谓“点石成金”,就是文创产业融合性强、附加值高,同样的产品,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创意包装,市场反应截然不同。像同样功能的一支笔,经过创意设计后,能够从一两块钱卖到几十块钱。所谓“名利双收”,就是文创产业做得好,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显著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十三五”以来,我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2%,去年实现增加值916亿元,占经济总量的7.6%。要持续推进影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创意之城建设,高水平打造宁波文创港、象山影视城等重大产业平台,大力扶持创意设计、数字影视、数字传媒、动漫制作等业态,使文创产业成为最有“钱”景的产业之一。

比如旅游休闲。去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331亿元,增长16.2%,发展势头很好。要围绕建设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打造都市文化、乡村休闲、海洋海岛、山水生态等四大主导旅游产品,加快构建“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大港、大佛、大儒、大海、大山”全域旅游支撑体系,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宁波旅游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比如科技及软件信息。要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后来居上。特别是要全力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比如商务服务。要积极推进细分领域专业化分工,加快集聚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和经济效益。

(三)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三大5百亿级产业。目标是到2025年,餐飲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

比如餐饮服务。甬菜作为浙菜代表之一,虽然在长三角有一定影响力,但在全国知名度不高。要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餐饮品牌,建设一批以餐饮为主题的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加快提升甬菜的知名度、美誉度,做大餐饮服务的市场规模。

比如健康养老。要深化与知名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要布局发展一批大健康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促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

比如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据链家研究院行业报告预测,今年市场规模将达1.1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4万亿元。要加快构建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推动房地产中介机构规范化建设,坚决整治群租房、商住房改建租赁等乱象,促进房地产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完善物业管理机制,支持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整体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四)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这三个细分产业体量不大,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要在做出特色、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比如运动健身。要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进承办大型高端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各类高端运动休闲项目。同时,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广“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培训,营造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学健身的良好氛围。

比如高端培训。要引进一批高水平教育培训品牌、资源和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合作联盟,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继续教育、素质拓展、文化学科等培训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比如家庭服务。目前家庭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吃香。要大力发展基本家政服务,因地制宜发展特需家政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打造服务品牌,不断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三、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倍增发展的工作举措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产业空间优化、总部经济集聚、功能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塑造、产业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品质消费提升八大专项行动,这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抓手。要坚持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齐抓共促服务业倍增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是在三江口区域、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甬江科创大走廊、东钱湖区域,布局发展一批高端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各区县(市)、功能园区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择优培育3—5个重点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优势。

二要提升平台能级。重点抓好“三个提升”:一是抓产业集聚区提升。加快推进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转型提升,谋划打造一批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专业市场,提高亩均规模和效益。二是抓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要整合提升现代贸易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平台、现代金融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家庭服务平台等,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抓楼宇经济提升。要优化楼宇经济业态布局,打造一批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确保到2025年拥有50幢以上超亿元税收楼宇。

三要做强市场主体。重点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总部集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甬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向区域性总部转型,确保到2025年总部数量超过1200家,总部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50%。二是强化龙头培育。要持续加大服务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育力度,确保到2025年服务业限上企业突破1.2万家。三是强化品牌塑造。要深入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打响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四要促进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推进产业链延伸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每年形成“两业融合”型市场主体50家以上。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推进新技术渗透融合。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实现限上服务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研究表明,通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够降低运输成本5%—15%,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费用10%—25%,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35%,减少库存10%—30%,缩短现金循环周期20%左右。各地要引导企业主动应用此类新技术。

五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要在落实现有服务业专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采纳企业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更加务实管用。二是创新体制机制。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为服务业发展松绑减压。三是加强人才引育。要全面落实“3315”系列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服务业人才,促进服务业人才量质齐升。

服务业是宁波产业体系的相对短板,但短板往往意味着巨大潜力和无限空间。我们要咬定目标、持续用力、常抓不懈,用6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倍增,使服务业这块相对短板成为宁波起跳起飞的“跳板”之一。

(摘自郑栅洁同志6月4日在全市全面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部署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何海永

猜你喜欢
服务业服务发展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