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跨媒介改编叙事策略
——以《阿拉丁》为例

2020-01-14 09:31李胜利
电影新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阿拉丁真人版真人

张 晗 李胜利

自2010年蒂姆·波顿将《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为同名真人动画电影并大获成功后,迪士尼将一系列经典动画电影都陆续进行真人化改编和翻拍。有些真人动画如《沉睡魔咒》《小熊维尼》等,基本只取原有经典动画的部分故事架构和元素,真人电影中的故事已经与原版动画毫无关联,它们或为原版动画的续作,或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这些电影大多在视觉上令人惊叹,然而却走向了“概念为先,故事单薄”的误区,加之对原有动画进行了颠覆性改编,也让一些观众难以接受。而另一些如《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则是基本完全遵循原版动画设定,甚至在分镜头上进行了一比一的复原,既没在真人表演上进行任何形式的创新,又失去了原版动画夸张和浪漫的表现形式,导致故事乏味,艺术性降低。

2019年,迪士尼再度将1992年经典动画《阿拉丁》进行真人版翻拍,由盖·里奇导演,威尔·史密斯、梅纳·马苏德、娜奥米·斯科特主演,该电影上映之后广受好评。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版动画元素魅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影像风格等诸多元素重组与再造,完成文本符号系统的跨媒介转移,用新的编码构建出真人动画电影的新样式。

一、叙事结构:重组情节逻辑与细节填充

21世纪后,随着CG技术的跨越式提升,虚拟与真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真人电影不再受限于现实因素,可以将动画之中的大量梦幻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奇观,画面中虚拟与现实的碰撞,激发了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但是最初的视觉奇观带来的新奇感退去之后,观众开始不满足于真人翻拍电影在创新上的乏力,同时动画之中所被忽略掉的现实逻辑问题,在真人电影之中变得更加突出,这使得真人翻拍在改编上面临着重重难题。

真人电影对动画电影进行合理化改编,不能忽略掉其“媒介间性”。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媒介特性恰恰是艺术之间区分的标志。“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其含义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媒介之间的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专指媒介之间从信息内容到技术形式的转换、交互、综合与演变。动画是一种非真实影像,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虚拟,它往往将潜在的现实夸张到极致,动画叙事也带有天然的虚幻性。而真人电影往往是采用实拍和CG动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其本质属性既不是虚构也不是真实,它极力追求与真实世界的相符性,进行逼真的摹仿,形象的真实性影响到了故事的可信度,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因而在叙事上具有“超真实”特征。所以在从动画文本转换到真人动画文本时,其“故事世界”的构建方式也从“虚幻”走向了“拟真”。

在动画中,《阿拉丁》的故事发生在一座无中生有的城市——阿格拉巴,虽然动画中描述阿格拉巴是一座约旦河流域的王国,但是却没有细致地阐述王国的来历,国王的统治疆域以及和周围国家的关系,就连阿格拉巴的王宫形象也是从印度的泰姬陵改造拼贴而来,整个城市形象则是来源于北非,给人造成一种地域的混乱感。真人动画《阿拉丁》不同于动画版的虚幻叙事,它极大地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发生背景,增添了许多细节,同时真人电影也在试图修正原有动画中的东方主义想象,使其更加贴合真实的中东。电影主要场景取自约旦沙漠瓦迪拉姆和城市佩特拉,阿格拉巴王宫也被重新设计,更贴合奥斯曼传统建筑的风格。对于王国的背景也做了详细补充。真人电影版中阿格拉巴的首都是一座港口城市,这方便了它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以及港口也带来了丰饶的物产,这解释了为什么王宫中出现了北非、印度等地的装饰。同时,它被设计成为丝绸之路的其中重要一环,这给王国带来了极大的权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威胁。在剧情之中,苏丹王向茉莉解释了她的母亲是因为刺杀而身亡,这给原本简单的童话故事添加了政治阴谋背景,使之更加成人化也更现实化。而对于茉莉夫婿的选择,电影中的苏丹王也并非像原版动画中那样浅薄到只想让她拥有一段婚姻,而是增加了许多政治考量,茉莉的联姻关乎到整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在“莲花池舞会”的桥段中,众王公贵族齐聚一堂,其中不乏茉莉公主的追求者,这个场景侧面描绘了阿格拉巴王国的地缘政治并扩充了王宫生活的书写。真人版提取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兴衰脉络,使用了历史书写的手法,对真实资料进行了幻想性重组,最终形成了阿格拉巴王国的历史背景,虽然一切都是虚构的,但却逻辑自洽,在假定的境界中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也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叙事场域。

在真人电影之中,故事的讲述方式也有所改变。在原动画之中,一开始出场的是一名唱着《阿拉伯之夜》的小贩向观众在介绍他的货物,他掏出了一盏破旧的油灯,从油灯中倒出沙子向天空一抛,化为点点繁星,镜头下移便跨越了时间进入到“神灯传说”故事场域,而在故事的结尾,阿拉丁解放精灵后,精灵使用了魔法,穿起了热带印花衬衫、背着高尔夫球杆、戴着高飞的帽子,开启了自己的环球旅行。阿拉丁和茉莉公主在魔毯上拥吻,并继承了王位,此时这名小贩又再一次出现,结束了整个故事的叙述。从一开场就“打破第四堵墙”,并且不断在叙述过程中添加现代元素,叙述者时刻提醒观众,这个故事仅仅是一个传说。而真人电影尽管仍然套用了同动画一样的双层故事结构,并且由外叙述者引入故事框架,再转换为内叙述者扩充整个故事世界。但与动画不同,它的开场发生在一艘正在航行的船上,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船长和淘气的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神灯的故事,在内层故事之中,威尔·史密斯同样扮演了精灵的角色,并绝大部分时间以人类的形体出现,成为内叙述者之一,他和茉莉公主的侍女达丽雅也发展出一段恋情。在故事的结尾,精灵被解放之后成为人类,他没有用法力去环游世界,而是向达丽雅提出旅行邀约,达丽雅欣然表示:“我们要拥有一艘船,两个孩子。”镜头一转,画面又回到了船上,两名孩子依旧在听船长讲故事,船长的妻子从船舱中走出,正是达丽雅本人。内外故事层在此刻交融,内外叙事者也合二为一。显然真人版更注重故事本身的内在逻辑,故事的头尾相连,内外统一,使故事文本更具备连贯性和真实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亦真亦幻的故事世界之中,完成对这个虚拟真实世界的认可。

二、人物塑造:形象重新编码与性格逻辑重构

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电影,其展现的都是对生活的描摹。约翰·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中提道:“任何文化中,被当成现实的东西,都产生于那个文化的代码。所以说‘现实’从来都不是‘原始’的,而是早就加了密的。如果这段经过编码的现实被搬上电视,媒体的技术代码和表现常规就对它产生影响,为的是使它具有在技术上传播的可能,向它的观众提供适当的文化内容。”

原版动画中,角色身上经常出现编码的“谬误”,表现出西方浓厚的东方主义倾向,也因此屡遭诟病。比如,《阿拉丁》虽然故事明显是发生在中东,然而只有反派如贾方、侍卫拥有传统的“大鼻子、厚嘴唇”的中东形象,并且口音也透着浓重的阿拉伯口音,而阿拉丁、茉莉公主肤色偏棕,脸部却是明显的“小鼻子、翘鼻梁”的美国白人长相,就连口音也没有刻意去模仿阿拉伯口音,而是美式口音。动画之中的茉莉身为公主,却穿着一件由短款文胸和哈伦裤搭配出的肚皮舞装。实际上,这套肚皮舞装并非是中东的传统服饰,而是由西方人依照自己的想象,设计出的一套新造型,又借由强大的文化力量,传播回了东方。追其根源,哈伦裤是1911年巴黎服装设计师依托土耳其莎伐裤外形进行重新设计的女性裤装。而舞姬服上半身的文胸则是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飞天乐伎。哈伦裤和文胸组合的这种舞姬服,最开始由在西方跳肚皮舞的脱衣舞娘兴起,为了招徕顾客,脱衣舞娘穿上了这种清凉的服饰。这种打扮不仅不符合中东传统服饰形象,更折射出了其背后的殖民主义文化霸权。

而真人版《阿拉丁》中,错误的人物编码被重新修正。茉莉公主的服饰外形更加贴合了传统中东贵族女子的形象,而她的丝绸衣服质地,身上的佩斯利印花和金珠饰以及刺绣则是吸收了南亚风格。电影中,茉莉公主的父亲也暗示了她的母亲来自于另一个虚构的莎拉巴德王国,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故事中的世界观设定更加完善,也呼应了扮演茉莉公主的演员娜奥米·斯科特的印英混血血统。真人版的茉莉公主并没有完全抛弃原版的动画元素,在保留了水蓝色的外衣的同时,它在纹饰上增加了孔雀刺绣,孔雀在中东及南亚文明之中也有着独特的含义,它代表着神圣和权力,往往为贵族们喜爱和豢养。这不仅是呼应了特殊地域的文化符号,也隐喻了茉莉公主宛如孔雀一般的尊贵却被囚禁的生活。

图1.动画版与真人版茉莉公主造型

除了服饰上的“修正”,编剧也对茉莉的人物成长弧线进行了重新加工。不仅对茉莉的人物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还为她增加了许多独特的魅力。动画版的茉莉仅仅是因为出城玩耍遇险碰上了一位拔刀相助的穷小子阿拉丁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而阿拉丁之后化身阿里王子并带着她坐上魔毯穿越了整个东方世界,让她短暂地感受到到身处深宫无法享有的自由,她便爱上了他。这样的人物处理方式,不仅让茉莉的人生目标显得浅薄,她的情感转折也十分生硬,缺少逻辑。而且抛开表象来看,茉莉公主也仅仅是因为获得了短暂的、虚假的自由,就将自己的一生幸福交给了阿拉丁,并在最后还嫁给了他,让他成为阿格拉巴的国王,这充满了童话式的美好想象,在现实面前却是不堪一击的。当动画文本转化为真人电影文本时,由于动画形象的“实在化”,虚拟转化为现实景象,观众不由自主地在以理性思维解读影像中的假定世界。所以真人版顺应了当下社会思想潮流,增加了更具有现代感的元素,将茉莉塑造成了一位独立自主,勇敢和有主见的女性。她虽然生活在深宫之中,但是却博闻强识,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极大地丰富了茉莉的层次感,也为她之后的情感和命运转变奠定了基础。当贾方夺权并命令侍卫捉住茉莉时,茉莉不同于动画版里色诱贾方,而是勇敢地挣脱侍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侍卫并且反抗贾方。而最终,当阿拉丁击败了贾方后,他也并没有直接继承阿格拉巴王国,因为他深刻地明白,自己仅仅是一位穷小子,体会过民间疾苦却并不具备统治一个国家的素养。阿拉丁选择拥戴茉莉成为一名女苏丹,自己在旁辅佐。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也同样有女苏丹的形象出现,茉莉这一形象不仅在历史真实中找到了影子,也十分符合如今的平权主义潮流,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正面人物的重新编码之外,真人版对反派也进行了修正。在动画版之中,贾方是一名阿格拉巴王国的顾问,贾方的动画形象被描绘成了一个脸长得像蛇一样的瘦高男人,时刻通过他的巫师杖来操纵国王的神志。脸谱化的长相让观众十分自然地就接受了他的反派设定,从而对他想要控制阿格拉巴王国的缘由也不再质疑。动画中始终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缘由,这使得贾方沦为了为成为反派而做尽坏事的工具,而并非一个立体的人物。虽然童话故事之中承担恶徒功能的角色必不可少,但俄罗斯学者普罗普曾提出“功能”理论,他认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这也意味着,人物需要通过行动来建立其形象,而并非从其形象出发去定义其行为。所以针对这一弊病,在真人版中选择由马尔万·肯扎里饰演反派角色,脱离了绘画线条的故意丑化,真人贾方看起来是一名威严、儒雅的阿格拉巴首相,在政见上颇有自己的坚持,编剧对他的野心也有了全新的诠释,除了对于权力的渴望,他的身份背景也被经过了修饰和填充:贾方向阿拉丁表示,自己也曾因为贫穷而成为小偷,为了摆脱贫穷而必须向上爬,同时他也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入监,而处罚他的国家,正是茉莉公主的母国。为了复仇,他才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取王权,进行军事入侵。这解释了贾方的野心来源,并给予了他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和坚实的理由。贾方人物设计的变化体现了真实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反派的去扁平化,增加性格的多维性和层次感,不仅让反派摆脱了简单的符号象征意义,更加有血有肉,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与承担“英雄”功能角色阿拉丁的对比,强化了其反派的地位。

三、影像风格:非虚构视听语言构建奇观世界

动画摆脱了传统电影无处不在的写实主义观念,无论是人物的表演还是场景,都不受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电影艺术词典》对于动画的解释为:“它以绘画或者其他造型艺术作为表现手段,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应人类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动画用线条勾勒动画形象,通过运动制造节奏,甚至能够虚拟出灯光效果、景深、透视和摄像机运动。无论是在时空转换,还是镜头表现上,都具有无限性,它的本质是虚拟化。动画中,人物可以瞬移,物体可以脱离物理定律,时空也可以随意转化。但是真人电影却有所不同,无论是镜头表现、时空转换甚至是真人表演想要达到动画的效果,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特效。《美女与野兽》曾经耗资巨大用特效几乎1∶1复刻了贝尔与野兽跳舞的场景,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臃肿而蠢笨”。失去了平面动画的线条流畅感,真人表演无论怎么尽量去贴合动画,都不可能达到动画的自由度。

真人版《阿拉丁》同样需要在影像风格上进行虚拟与现实的平衡,而最终导演选择了在保持叙事文本童话性的同时,在影像风格上采取了非虚构化的处理方式。在阿拉丁开始躲避侍卫追击的一段之中,原动画之中人物的“风火轮”式快速奔跑无论是速度还是形式都无法以真人复原,所以真人电影里阿拉丁在镜头中的跑步速度与正常人跑步速度一致,导演充分利用不同场景和道具使得画面极具跳跃性和运动感,在部分段落中甚至使用了降格摄影,形成“时间上的特写”,营造出快慢交替的画面节奏感。动画中大量非现实的表现手法,比如坐着一条普通的毯子从窗口飞下去等等在真人电影之中被去掉,替代以动作片之中经常使用的跑酷,并用视听语言进行艺术化的表现,这在不违反科学定律的前提下,仍然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另一段《王子阿里》的唱段中,这种“非虚构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原版精灵边唱歌边变化为孩童、男商人、舞女、动物甚至是现代播音员来吹嘘阿里王子的功绩,将人堆成塔山一一和阿拉丁握手,甚至还变出了猴子热气球制造出引人惊叹的奇观。但是这一切在真人版之中都被替换为现实中可以实现的花车歌舞,所有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元素都被去除,看似无尽的“金骆驼”队伍被压缩成了四排有限的侍从队伍,“金骆驼”的体积由夸张的两人抬运变成单人手托,在歌唱“他拥有来自异乡的珍奇异兽”时,原本的猴子热气球也被替换为奔跑的鸵鸟。尽管真人电影在进行从动画到现实的影像转换中将许多夸张、幻想的成分去除,但是导演仍然通过传统的镜头运动和景别切换以及特效打造了炫目的歌舞唱段,以视觉的“真”黏合了现实之真与想象之物,构建出了一个真假难辨的童话世界。

结语

尽管在1996年迪士尼就曾经将《101忠狗》进行了真人翻拍,但并未形成潮流,直到2010年《爱丽丝梦游仙境》证明了真人电影可以借助CG特效实现动画之中的梦幻场景并大获成功后,迪士尼才将经典动画真人化正式定为其重要的商业策略。继《阿拉丁》之后,《花木兰》《小美人鱼》都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如何在真人电影之中平衡虚拟与真实的关系,仍然是摆在真人动画电影面前的一个难题,《阿拉丁》的此番创新和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真人动画电影只有充分把握住真人电影之实,与动画电影之虚的审美特征,并且在深入分析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更自如的文本转换,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注释】

猜你喜欢
阿拉丁真人版真人
第二章 不知走向何处
第一章 一个富人的帮助
《阿拉丁》 身份永远不能定义你自己
游戏《最终幻想》 将拍真人版剧集
阿拉丁
真人秀F2
变色龙
真人版《花木兰》敲定导演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