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以五届人文知识竞赛为例

2020-01-15 08:23胡邦宁温兆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竞赛人文培育

■胡邦宁 温兆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本文以人文知识竞赛为代表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为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研究对象,以五届人文知识竞赛为代表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开展情况为例,分析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整体认识和态度,提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时代呼唤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是人文知识的素养、人文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修养,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层面、艺术精神层面和道德精神层面等。

1、人文素养的文化渊源

中西方自古以来对人文素养有着相似的理解。《周易》中提出:“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精神信仰的总称。《汉书》中提到“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将“素养”理解为能力与修养等。西方文化体系中,“人文”一词源于拉丁语的“humanitas”,意思大致为人性、涵养、教育等,反映人的本质属性。发展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人文素养核心价值之一。

2、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人文”解释为礼乐教化、反映各种文化现象、人世间的事、习俗等,将“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素养”则是“修习与涵养”。人文素养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对象、为中心的精神”,代表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与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其中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在思想上的高度集中与反映,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及周围人的人文关怀、尊重。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基本理论中提到:“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功能,更有传递给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大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的重要使命。因此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对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是推进思政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质质量不仅是个人健康发展的体现,更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与标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非与生俱来,是在生理天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将自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与行为长期内化的结果,孕育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较高的深层内在一致性与目标统一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引导,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

二、人文知识竞赛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调查面向2014年—2019年参与人文知识竞赛的学生,五年累计发放163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1538份作答问卷,总回收率为94.35%。本校人文知识竞赛自2014年以来,已举办五届,竞赛主要内容考察学生对人文经典与人文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文、史、哲、艺以及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旨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文化创新精神。(见表1)

表1 2014年-2019年南昌大学人文知识竞赛开展情况统计表

本次调研在调查方法使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调查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二是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影响;按照抽样原则随机抽取258个样本,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表2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目标选择、人生价值理想与入党动机的调研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民族归属感淡漠。就入党动机,也有超过35%的学生并非在理想信念支撑下,而是带有功利性选择入党。通过对学生阅读量、对阅读的看法与喜爱程度等得知部分大学生阅读情况不理想,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仅有41%的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超过了5本书,且75,58%的学生将阅读看作完成作业的手段之一,甚至有12.4%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且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间”这一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发人深省的是有12%的学生不清楚国家公祭日的正确日期,国耻国难并非印刻在这些青年头脑之中,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还很淡薄。

表2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与阅读情况

表3 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培育上的看法

(二)学生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上的影响

表3通过对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培育上的看法的调查分析,超过80%的学生认可现有课程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帮助与作用,84.1%的大学生支持发挥主课堂作用提升人文素养,同时也有82.94%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竞赛对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并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参加人文知识竞赛能够对自身的汉语基础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人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课外阅读量等方面带来较大提升。

除此之外,还对部分参与人文知识竞赛的学生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继续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所在学校集中在国内985名校,例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就读专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中国史等方面,选择工作的学生其工作性质也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这些都反馈出人文知识竞赛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确有一定的作用。

从调研结果来看,主流大学生人文素养较高。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堪忧,但人文知识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作用。积极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既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也可以有效推动优秀人文知识的传承、传播与创新。但也应清楚意识到仅仅通过人文知识竞赛无法从系统上根本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构建的研究存在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个体研究多、集体研究少,规律研究少的问题,就对五年人文知识竞赛开展情况为调研来看,高校应充分遵循教书育人工作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四个课堂”为抓手与载体,构建求人文素养培养工作新体系。

(一)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第一课堂是指根据教育教学大纲而制定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能力锻炼、通识课程学习、课业论文设计等。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课程学习的基础性特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通识教育的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提高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尤其重视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

(二)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主阵地。第二课堂主要指第一课堂之外延伸出的仍在校园内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党团日活动等。第二课堂校园实践活动的文化特质能够潜移默化熏陶与感染人,要发挥好主阵地作用,一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通过在校园内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二是依托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调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下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开展人文素养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例如积极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逐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三)发挥“第三课堂”主载体作用

第三课堂主要指在社会上开展的与育人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社会田野调查、公益项目实施内容。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塑造完善的人格,并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需要经过社会的磨砺与锻炼。发挥“第三课堂”主载体作用,学生需要怀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去,投入于祖国大地与人民群众当中,通过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自身能力,在实践中感受收获与乐趣,塑造自己更为完备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

(四)发挥“第四课堂”主平台作用

第四课堂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搭建的实践育人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的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同时人文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发挥好网络新媒体的力量,高校应主动拥抱时代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好网络新媒体育人平台,结合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具体需要把握媒体规律,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在网络社区、主题网站、以及“两微一端”上的建设,传播蕴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引导大学生创造健康的网络习惯,营造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发挥“第四课堂”作用,提升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高校应遵循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以“四个课堂”为抓手,推进人文素养培育全员、全程、全方位体系的构建,提升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注释

①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5-3.

②王丽囡.基于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为例[J].亚太教育,2015(22):249,210.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④冉昌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1):129~132.

⑤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20):83~84,90.

⑥李珂.“四个课堂”联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122~125.

猜你喜欢
竞赛人文培育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创新思维竞赛(3)
人文社科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