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16 05:35付佩玉刘经纬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林区东北林业

付佩玉,刘经纬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40 )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具有重要生态与资源地位的国有林业区域[1]。它不仅是国家重要木材资源的后备基地,还是中国重要商品粮的天然屏障,对国家粮食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①关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研究。学者张国红认为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肩负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首要社会责任,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2]。学者薛春泉、杨加志(2013)认为,林业作为自然生态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能够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的基本前提[3]。学者乔春华、李洋(201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研究了林区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林区建设,重视林业发展,才能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4],学者李金华、王福东认为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繁荣生态文化、促进文明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与使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林业[5]。综上所示,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要在林业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②关于国有林区改革发展方面的研究。学者王永海认为以着力民生改善来推进国有林区改革,提出了民生改善是国有林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明确了改善民生与保护生态的关系[6]。学者刘畅、尚航标认为国有林区的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是国有林区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手段[7]。学者姜四清认为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有利于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与维护我过生态安全[8]。学者贾玉梅认为国有林区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更好地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9]。学者李朝洪、赵晓红认为,2005—2016 年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水平总体上经历了较差→中级→良好的演进阶段,建议继续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调整,重视科学技术在林业经济发展中作用[10]。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更重视国有林区改革在经济方面的进展,通过经济建设来带动林区内地生态文明建设。

2 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林区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目前,东北国有林区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比较严重,三大产业的比例分配不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历史上由于东北国有林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木材资源作为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可以进行直接销售或进行二次加工,第二产业一度繁荣发展。然而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使得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减少,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比例逐年下降。虽然以森林旅游为主打的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增加,然而由于政策的缺失、资金不足等原因,第三产业上升比例过于缓慢。因此,林区经济结构一直存在比例失衡问题。

2.2 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还未到位

东北国有林区长期存在着政府管理体制僵化问题,造成森林权属不清、运营机制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种种问题,原有“政企合一”体制长期遭到诟病。但是在当前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资源管理权限迅速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务对原国有林区直接管理的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准备不足,力量薄弱,经验缺乏,造成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困难。国有林业企业需要利用调度资源,但与原来比较审批效率急剧降低,企业经营受到影响,市场竞争力降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林区经济发展缓慢,成为了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之一。

2.3 林区生态文化氛围比较薄弱

一方面,林区政府进行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力度还不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富多彩形式进行生态文化活动推广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近年来东北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较慢,基本文化设施建设与社会需求相比较呈现不足。此外,林区居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生产生活,很多人已经习惯用传统的思维观念来进行森林资源的获取,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林区居民不愿意主动接受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淡薄。与此同时,东北国有林区大量人才外流,也影响了林区文化建设,导致林区生态文化氛围比较薄弱。

2.4 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在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前,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林业资源长期存在缺口状态,即使开展了全面停伐政策,森林的后备资源还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森林资源恢复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大兴安岭等高寒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的恢复特别困难,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其次,林区部分企业存在生态环境污染,污染源比较分散,治理起来困难。再次,由于林区经济产业结构正在向第三产业倾斜,生态旅游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林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少挑战,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3 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3.1 优化林区生态经济发展结构

目前,东北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为了推动国有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主的结构布局。2016 年,东北国有林区新增营造林面积10.17 万hm2,在岗职工29.09万人,为林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因此,要利用森林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品牌的第三产业,进行林业生态产品贸易升级,优化林区生态经济发展结构。

3.1.1 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国民的喜爱与追捧,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国有林区发展第三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11]。因此,东北国有林区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打造出特色十足的森林生态旅游业,满足人民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成为东北国有林区新的经济热点。

3.1.2 进行林业生态产品贸易升级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自2007 年起种植面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种植产量和产业产值逐年提升,预测2021 年森林食品产业产值将达到300.66亿元[12]。林业生态产品贸易升级是指将林业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从以前单一的林业产品转变成丰富的林业生态产品,并将生态产品视为林业产业的主流,在高效利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基础上,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林业生态产品的绿色生产。其中,林业生态产品分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即可见的林化产品与不可见但对水源、空气起着涵养调节作用的产品。然而,无论是有形生态产品还是无形生态产品,都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东北国有林区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生态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更新升级生产链,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3.2 完善林区生态政策制度建设

3.2.1 改进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林业企业和林区政府的职责,完善政府的机构设置,让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强化政府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模式,将共同推动林区生态建设。其次,要完善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要根据林区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只有掌握准确的评估结果,才能明确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侧重点,推动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再次,要形成政府领导的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13]。”注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及时评估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还能对领导的决策决定起到约束作用,让领导重视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林区生态安全的问题纳入工作重点内容。

3.2.2 完善林区生态政策法规

要及时弥补林区生态政策法规的短板,制定更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要加强定管理人员相应的专业培训,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的生态环境意识,熟悉政策法规,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除此之外,东北国有林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应该获得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国有林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林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补偿木材停伐后的资金损失,给予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生态移民优惠补贴,改善林区的经费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国有林区地方政府,应尽快根据各地区特点,出台更为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确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

3.3 塑造林区生态文化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4]。”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改善林区生态文化正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东北国有林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等种种原因,导致林区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因此,东北国有林区要塑造林区生态文化良好氛围,形成林区生态文明新风尚。

3.3.1 加强林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东北国有林区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平台与文化设施等方式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林区生态文化活动推广,利用社区文化长廊举行以林区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线下宣传板报比赛等活动。为达到一定规模与质量的宣传效果,要加强国有林区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东北国有林区在结合森林资源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完善满足不同群众的基本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成为宣传林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林区生态文化宣传还可以依靠相应的生态文化艺术,在满足群众喜爱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3.3.2 提升林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将生态教育课程纳入到国民教育,利用课堂教学传播生态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另一方面,林区可以自动组织相关生态文明的培训课程,号召林区群众积极参与,举办相应的知识竞答文化活动,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文明意识。不仅如此,国有林区也可以通过拓展群众参与决策渠道,来强化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林区拓展群众参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渠道的过程中,能够调动群众参与决策积极性,让群众探讨关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时,潜移默化的更新了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了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其中,要注意信息的及时公开,确保决策更加透明化,才能调动其林区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出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3.4 推动林区生态社会和谐发展

3.4.1 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东北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的现状,为了改善林区群众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林区社会基本医疗服务,一方面,要改善林区医疗设施建设,争取提供群众更好的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要建立林区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加大林区医疗资金补贴,满足林区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其次,要扩大林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此外,完善林区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提高养老待遇标准,给予群众基本社会保障。最后,要提高林区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是为了保障贫困人口的正常生活,然而东北国有林区仍存在部分群众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未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林区要加大资金的补贴力度,满足林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3.4.2 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15]。因此,东北国有林区要通过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拓展就业渠道来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首先,培育林区技术型人才依靠教育投入。一方面,要给予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人口优惠政策,减免家庭教育支出压力。提供补助金、奖学金进行教育补贴,提高林区学生的入学率。另一方面,结合东北国有林区资源,开启林业相关专业定向培养计划,培育林区专业型人才。其次,拓展林区就业渠道。建立健全东北国有林区就业创业平台,给予符合创业标准的林区群众政策上支持,不仅仅要根据创业者需求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还要适当采取资金补贴,提高林区群众就业创业积极性,增强林区就业岗位。此外,要在立足于林业传统产业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林区就业岗位。

3.5 加强林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年涵养水源5 807.1亿m3,相当于近15个三峡水库容量;总碳储量84.3 亿t,相当于我国当年工业CO2排放总量的80%以上;年固碳总量4 亿t,相当于14.7 亿tCO2,可抵消2 亿多人年CO2排放量;固土81.9亿t,相当于我国11条主要河流2011年土壤侵蚀总量的11 倍;年保肥4.3 亿t,相当于我国2013年农业总施肥量的7.5倍。林业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东北国有林区只有提前加强林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林区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担起改善国家生态环境的重任,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与战略阵地。

3.5.1 完善林区预警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东北国有林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对森林资源概况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根据卫星定位实时监测森林覆盖率,利用卫星遥感进行森林火灾监测,不断完善林区监测布局结构,及时发现林区存在的隐患,提前做好应急工作准备。林区预警机制的完善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是进行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森林预警机制后,经过一次次的实战案例分析,将林区的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升级,争取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好林区预警工作,随时掌握林区生态环境变化,将林区生态环境损害降到最低,强化林区生态环境保护。

3.5.2 加强林区护卫队建设

加强林区防护队建设是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构建林区防护队过程中,一方面要开展志愿征集活动,广纳自愿加入防护队伍人员,进行队伍基本组建,完善防护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更要注意防护队伍的基本培训,普及防护工人的森林管护知识,不断提升防护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准,确保国有林区资源得到安全防护。

3.5.3 严控林区污染源排放

首先,林区要探查清楚附近的企业类型,分清各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存在排放废弃污染物等现象。其次,关于部分企业排放的工业废物,要查看企业是否具有政府批准的污染排放许可证,并且进行污染程度监测,按照标准控制污染排放量。再次,要治理林区内部居民的生活污水,专项整治林区内排污标准未达指标的小饭店、小浴池等建筑。严格控制林区内部与附近的污染源排放,加强生态林区的环境保护。

4 结论与讨论

总的来看,优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结构、完善社区生态政策制度建设、塑造林区生态文化良好氛围、推动林区生态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林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加强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但在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使用好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是东北国有林区发展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此外,吉林森工集团、黑龙江森工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为代表的主要东北国有林区,在改制过程中情况各有不同,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差异,需要在具体建设工作中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区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林区东北林业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黑龙江省林区与非林区居民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超声表现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