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现实写照亦是预言
——评台中歌剧院版《指环》最终回《众神的黄昏》

2020-01-17 06:52周凡夫图片提供台中歌剧院
歌剧 2019年12期
关键词:指环女高音众神

文:周凡夫 图片提供:台中歌剧院

左上:第一幕女武神姐妹瓦尔特劳特冲破火焰找寻布伦希德的场景

下:第二幕的婚礼场景

台中歌剧院的《众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吸引了好些香港地区的歌剧迷专程前往观赏,这不仅是因为瓦格纳以四部歌剧组成的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简称《指环》)“上演必是乐坛瞩目盛事”,更重要的是台中的制作确实为21世纪的今日世界打造了一个具有代表性、能为《指环》的全球“铁粉”带来全新体验的制作。

以前卫艺术与美学观营造现实感的“完全剧场”

台中版《指环》是西班牙瓦伦希亚苏菲亚皇后剧院(Palau de les Arts Reina Sofia)与意大利佛罗伦萨五月节(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的联合制作,导演则是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La Furadels Baus)的艺术总监卡鲁斯·帕德利萨(Carlus Padrissa)。这次台中的《指环》可说是帕德利萨和拉夫拉前卫剧团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特立独行且富有爆发力的前卫美学观与艺术风格的结晶。

OUTLINE/The Taichung Theater’sGötterdämmerungattracted quite a group of opera fans from Hong Kong.This production is indeed an iconic presentation of our time, offering fresh discoveries to “hardcore”Ringf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整部制作中处处充满象征主义。序幕中三位命运女神(Norns)的出场解读命运绳索,齐格弗里德(Siegfried)与布伦希尔德(Brunnhilde)以指环定情;第一幕贡特尔(Gunther)、哈根(Hagen)与古特鲁妮三兄妹作为吉比孔人(Gibichung Soeiety)的统治者,满脸都是货币金钱符号;布景同样以流动的金融报表数字记号、商标、冷硬的现代几何线条结构显示导演意图;合唱团歌手扮演的吉比孔人的皇家仆人和士兵,形象更如现在的特警队;齐格弗里德以荒野战士般的装束闯入这个明显是现代、甚至是未来的世界后,还要在舞台上换上现代的西服,以此显示他神武的法力消失了,进而被骗喝下忘情水,从而被陷害、迷失自我,并背叛了布伦希尔德。

第一幕贡特尔(左)与齐格弗里德歃血为盟

此外,整个制作可以说将瓦格纳当年追求戏剧与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Music Drama)形式做了更大的推进。由西班牙跨界艺术家法朗·埃乐(Franc Aleu)采用现代计算机动画为主的影像设计,结合罗朗·欧贝特(Roland Olbeter)带有超现实感的舞台装置,不单运用了机械投影装置,还用上机械吊臂(由9位黑衣操作员控制)来“制造”剧中神祇(如布伦希尔德、瓦尔特劳特、齐格弗里德等人)的“飞翔”,并以现代吊索结合灯光变化来处理三位命运女神和莱茵少女(Rhinedaughter)的特性与场景。同时,西班牙服装设计师裘·乌洛兹(Chu Uroz)既古典又现代的服饰设计,配合整个制作的舞台视觉的暗黑基调,呈现出带着沉重压迫感的悲剧性。

终幕,布伦希尔德跃入齐格弗里德的火堆,在河水(水缸)中嬉戏的莱茵少女取回指环,现场演员手持的真火与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烈焰,以及数十位特技演员飘浮在半空烟雾火光中的人体影像,终将众神的瓦尔哈拉城堡(Valhalla)瓦解在火海中,高潮场面可说是跨界艺术结合营造的“完全剧场”。

至于第三幕的狩猎队伍,仿佛现代特警队;而最后一幕乐音未响起前,紧贴着乐池边的舞台已俯伏着持有仿似长矛之物的十几位黑衣猎人。及后,齐格弗里德被哈根以尖矛刺入背部致死后,也有安排在落下大幕后的“幕前戏”——仿佛士兵的猎人走到观众席中,不仅穿过走道,还跨过前后座椅,贴着观众,将长长的带子捆绕在观众前后的座椅上,再齐齐自观众席最后面的出口离场。这种“疏离”的现代戏剧效果手段的使用,搭配现代感强烈的服饰设计,还有哈根使用的现代手枪,不仅是“完全剧场”的手法,更似乎要刻意地告诉观众,这些都是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事。

剧终时特技演员谢幕

跨地域制作展现台中演艺文化实力

这次台中的《众神的黄昏》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演出三场只用单一阵容,有些歌唱演员还兼饰两角。一般而言,瓦格纳的歌剧,特别是四联乐剧《指环》,歌唱演员需要具有充沛体力,能流畅自如地驾驭富有力度的表情及强烈感情。就我所观赏的10月6日第二场来说,下午3时开场,到第三幕落幕已是晚上8时36分,中间两次休息,对歌唱家的体力和嗓子都是很大挑战。这次能够只用一套阵容,是因为每场演出都有一天至三天的间隔。就第二场而言,各歌唱演员的声音也就得以没有丝毫疲态。

另一特点是整个制作无论是台前幕后,基本是一次跨地域制作,制作团队主要来自西班牙,但最后出来的成果,则展示出台湾地区甚至是台中地区在演艺文化方面的实力。就整体而言,此次推动整个歌剧演出的关键,是指挥吕绍嘉及由他担任艺术总监的台湾爱乐乐团,还有钟安妮担任指挥的台中东海大学合唱团、台北的特技空间和台中的戊己剧场。

甚至在至关重要的演员阵容方面,主要演员可说是一个颇具国际性的组合。观众焦点所在的女武神布伦希尔德,是出生在英国的女高音瑞秋·尼科尔斯(Rachel Nicholls);担演戏份很重的齐格弗里德的英雄男高音兰斯·莱恩(Lance Ryan)来自加拿大;演唱哈根的男低音安德烈亚·席维斯特利(Andrea Silvestrelli)来自美国,他的外形与歌声都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三幕中几乎都发挥着带动作用;演唱贡特尔的低男中音劳利·瓦萨尔(Lauri Vasar)则来自爱沙尼亚,形象与声音都很突出;饰唱哈根妹妹古特鲁妮的女高音珊德拉·特拉特尼希(Sandra Trattnigg)来自奥地利,她与来自慕尼黑的饰演瓦尔特劳特的次女高音罗斯维特·穆勒(Roswitha Maller)都要在序幕时另外饰演扮相截然不同的命运女神。如果不留意演员表,根本不知道是一人分饰二角。

三位莱茵少女的歌唱家,其中两位是来自美国的次女高音凯瑟琳·马丁(Catherine Martin)和蕾妮·托顿(Renee Tatum),第三位是日裔女高音中村惠理(她去年在香港管弦乐团音乐会版《指环》制作中演唱同一角色)。但中村惠理并非剧中唯一的东方面孔,饰演命运女神的范婷芬是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现今的台北艺术大学)后再在德国深造的女高音;而演出阿尔贝里希(Alberich)的男中音赵方豪,则留学德国现任教于台中东海大学音乐系。不过,这三位东方面孔,经过服装、化妆及灯光“包装”后,都“同化”为众神世界中的一员了。

左页:第三幕终场前,熊熊烈火焚烧瓦哈尔城堡

悚然的音乐震撼性结束

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处处都突显出瓦格纳独创的主导动机、永无休止的旋律和独特的配器技巧的特色,但仍可以听到传统大歌剧的二重唱、三重唱手法。当晚,序幕三位命运女神携手合唱的“命运之绳”(Ropes of Fate)分量不轻,三位歌唱家以很强而有力的声线表现,将观众带入剧中的气氛。其中最突出的三重唱在第二幕回归人间的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与哈根及贡特尔的“复仇三重唱”(Revenge Trio),手法与效果都有传统大歌剧的影子。

上:第三幕,布伦希尔德的造型

最后一幕,犹如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Trauermarsch),发挥了台湾爱乐乐团的强大表现力,奏出了从沉着到无比宏大的大幅度变化效果,得以透过强大的节奏、澎湃的铜管、轰然而起的打击乐和持续不断的弦乐音流,将整个演出提升上一个具有震撼感的大高潮,为布伦希尔德接下来的“自焚殉情场景”(Immolation Scene)做了很好的铺垫。

女高音尼科尔斯在最后的终场时那段长达十四五分钟的唱段中,演唱表演都很有压场感,结合着强大的管弦乐演奏,为全剧建构出宏大壮丽的景象,反衬出最后出场的哈根喊叫的一句“别动那指环”的软弱无力,亦为天庭被火海吞噬、众神消失的终局,带来完美的震撼感觉。

次女高音萝丝维特·穆勒女演唱瓦尔特劳特,在第一幕与同是女武神的姐妹布伦希尔德的对手戏,长达20多分钟,既有充满感情的独唱,亦有一如传统大歌剧般的二重唱,都能唱出富有戏剧性的剧力;至于男中音赵方豪所唱的阿尔贝里希,虽仅于第二幕唱了一段七八分钟的对唱“我儿哈根,你已睡觉了吗?”(Schlafst du, Hagen, mein Sohn?),亦唱出了深刻而饱满的情感;女高音特拉特尼希饰演在三幕戏中都要出场的公主古特鲁妮(序幕还兼唱命运女神),在不同场景中经历了各种情感的变化,都能以歌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可非易事。

和布伦希尔德一样,英雄男高音兰斯·莱恩饰演自序幕开始便要登场、直到终幕才落场的男主角齐格弗里德,可谓是所有歌唱家中最为吃重的一位。尽管他并没有布伦希尔德为《指环》大结局所要求的强大“自焚殉情场面”的压轴唱段,但要持续唱出那股大英雄式气概的歌声,确实不容易——那已非音量力度的问题,而是英雄男高音的色彩问题。就此而言,兰斯·莱恩的表现仍有提升空间。

大量配套活动出成效

瓦格纳的四联剧《指环》以北欧神话故事来论说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及背后的权利争逐,台中歌剧院自2016年启用,首年演出“第一只指环”《莱茵的黄金》后,每年打造一部,到今年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更特别安排了超过十个配套活动,这些活动也为将《指环》推向亚洲社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左:《众神的黄昏》在台中歌剧院正门前的大型宣传海报(作者提供)

右:歌剧《众神的黄昏》节目册封面(作者提供)

自9月中旬开始,在歌剧院大堂的忘我厅便启动了一场为期一个月(9月10日至10月10日,到《众神的黄昏》三场演出落幕才结束)的综合性大型展览《机械时代的神话》。该展览由台湾诗人、剧场人及电影编导鸿鸿策展的,以精彩剧照、舞台模型、服装、机械手臂等,来展示这次结合3D计算机动画、机械装置、肢体特技的跨界艺术制作。这个展览不仅“图文并茂”,可观性、知识性及趣味性都很强,更特别设计了一个“儿童角落”,将普及对象延伸到儿童,既有趣味模型展示,还有亲子互动游戏,培养《指环》的未来观众。同时,配合这个展览,还有鸿鸿和作曲家林芳宜分别从剧场和音乐角度进行深入评析的“艺评相对论”讲座。

另一别开生面的是以“空中花园野餐去”为口号,在歌剧院的空中花园,自9月下旬的三个周末晚上,以“北欧神话影展——从一只戒指发展出来的影视显学”为题,放映三部电影:《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魔界传奇》和《雷神索尔3:众神的黄昏》,以求让观众能够从当代电影看北欧神话的魅力和影响力,而负责策展的影评人“膝关节”,还配合主持了一个专题讲座《北欧神话的100个知识》。

另外还有三个收费的“达人导览”,由不同背景的专家带领参加者以“移动式导赏”方式,深度解说在大堂的展览,及直击在大剧院的装台,三位专家:黎焕雄、吕岱卫和鸿鸿,分别从导演观点、音乐观点和策展观点来解说,每个主题导览各有两次,合共六次。而另一专题导赏“现实如何成为神话——《尼伯龙根的指环》揭秘”通过网络报名便可免费参加。为此,很快便在台湾地区营造出盛事声势,南(高雄)和北(台北)的观众都来了不少!

这些配套活动可说包罗万象,最为特别的是包括能以更广阔和更高的角度来看《指环》这部歌剧制作,以及将普及对象延伸到儿童。当然,笔者除了有机会参观了在大堂的展览,其他配套活动虽无缘出席,但却能赶及出席了三场演出前都举行的演出前讲座。笔者观赏10月6日第二场,亦出席了由吕岱卫主持的演前导赏,近800座的中剧场坐得满满当当,人人专注的情况更是让人大感意外,可见台中歌剧院过去三年在演艺文化的深耕工作,已大有成效。

瓦格纳在《指环》最终回的《众神的黄昏》中最终抉择的处理,让神界毁灭,指环回到莱茵少女之手,一切回到人间,然而人间仍是权力欲望的罗网,这个制作更突出了现代社会财富经济的罪恶,但人间的体制是否仍如天庭般会一把火烧毁,人便可以解放,便可以完全自由?当然,瓦格纳即使会续写第五部曲,亦不可能有答案。

这次台中的制作,天庭毁于烮焰中的场面处理,30具人体模型于烟雾火光中无力地飘浮,除了带来刺激性的震撼,其中还有一种无力感。现今网络世界,人间争逐权力的欲望更大,手段较《指环》的情节更为复杂,现实世界失衡失控之象已纷呈,所谓的民主体制的崩溃,亦仿佛是走向《众神的黄昏》中的天火焚城结局一样。看来,瓦格纳不仅于歌剧艺术发展走在前列,他的《指环》既是人类社会的现实,亦是预言!

上:《众神的黄昏》演出前进行的导赏讲座(作者提供)

下:在剧院大堂为歌剧《众神的黄昏》特别举办的展览《机械时代的神话》(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指环女高音众神
祈 祷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众神归位
祈祷
指环“寻亲”记
指环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