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一场生命的遇见

2020-01-17 13:34策划王一鸣组稿徐永晨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名师培训体育

策划:王一鸣 组稿:徐永晨

因为有价值,让更多的名师投身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中,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惠己达人的事业中,在追梦的路上渐行渐近。教育就是影响,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主持人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下,渐渐实现了教育人生的蜕变,上演了一场场美丽的生命遇见。

主持人的惠己达人返聘,只为心中那抹绿

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吴晓丽

2019年初,我到了退休的年龄。何去何从?我内心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选择退休会给单位年轻同志倒出职称空缺,不退休有可能让自己未尽的工作、没有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不退休了。

多年的体育教研员工作,让我愈发感觉到中小学体育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经过院长的同意,我从体育衔接的痛点、难点、热点、焦点入手,成立了市级“吴晓丽体育名师工作室”。

人才是关键。一个团队如果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必须有人才。我采用“拉网式”召集人才的方法,聚拢体育能人。教研院通知各县区进修学校遴选在体育教育教学、科研、课程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通过个人申报、基层学校推荐、所在县区进修学校把关、教研院艺体部遴选、教研院批准等程序,最终确定了24名工作室成员;对于非常优秀的体育教师,我通过电话联系等沟通方式,直接确定为名师工作室成员。

校本教材编写是引擎。人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呢?编写体育校本教材成为了工作室的重中之重。作为体育教研员,对于《体育与健康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各学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并不了解。为了解实际情况,我开车远赴讷河市、泰来县等地,深入学校实地调研。有一次,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开车回来,脑海中一直思考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事情,一不留神,拐弯时差一点和直道驶来的车撞上。在掌握好材料后,我召开了工作室成员动员会,明确了教材编写的目的、目标、原则、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又分别召开中小学编写组汇报会、校本教材发行会等。

培训,我是认真的。经过学校自主申报、县区进修校推荐、教研院批准等程序,工作室最终确定了14所实验校。如何提升实验校教师综合素养呢?做好培训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常规的培训工作,我并不陌生,在受聘于齐齐哈尔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期间,我经常给体育教师培训。但深入到各实验区县培训就不一样了,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培训时让动作更加规范,我开始练习自己的“老胳膊老腿“了。每天早晨,早早起床,沿着劳动湖进行跑步,然后练习一些体育动作。当我培训工作准备充分后,先后到建华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泰来县、讷河市等地方进行专题培训。所到县区,面对实验校全体体育教师,我都会把理论与基本动作示范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如今,工作室取得了点滴成绩: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有4人获得国家级赛课或录像课一等奖;1人获得省级赛课一等奖;1人获得“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的研究》,并获得了5000元课题资助经费……

2020年岁首,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我,心中感慨万千,虽已到“老骥伏枥”之年,却“志在千里”。我总想着趁来日不多的返聘时间,为心中的那一抹绿,带领工作室成员奔跑在追梦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给自己“挂个牌”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雪梅

“雪梅老师,又开始申报教育名家工作室啦,入选条件极其严苛,你是咱威海的知名班主任,肯定会申报吧。其实我也很想报,但肯定比不过你,毕竟全市可没有几个人敢你和PK!”微信上,一位老师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读后不禁哑然,毕业近20年的大好时光,我全部拿来和特殊教育谈了场不温不火的“恋爱”,自然也就和各类课赛评比、优秀选拔、荣誉嘉奖失却了缘分。老师们对我所谓的“畏”其实更多的是囿于虚名:几百篇文章的发表,近百场专题的开讲,这一切足以让一个普通的老师声名在外。但要论起上级行政部门赋予的“干货”,自己还真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对于这类有条框、拼硬件的评选,我的态度向来是可观望、可参与,但不较真、不较劲。

“你说这次的评选肯定竞争很激烈吧,我真担心评不上!”晚上十点多,追问试探的信息还是不依不饶。“放平心态,重在参与呗。”我笑着回应,又补了一句:“实在不行,竖杆大旗自己来做工作室呀!”本是一句玩笑,没想到这位老师却上纲上线了起来:“没有了行政上的财力、物力、权力支持还想做点事,你先做给我们看看!”

我没想到,自己有天真的会“自我挂牌”,做起了草根式的工作室——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没有任何支持,完全白手起家。促使我做这件事的理由很简单:有些老师听说有那么一位特教教师,靠着专业阅读和写作的成就,一步步地成长,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教育舞台向外延伸拓展,把平凡琐碎的教育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便想试试这条路是否可以复制。就这样,十几颗渴望成长的心碰到我这么一个乐于“折腾”的灵魂,凑成了一个以读写为成长推手、以研讨为联系纽带的民间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

“就那么想着出风头?自己贴着经费搞活动,自己还拉下脸去求人来给团队老师讲座,你脑子不正常吧,这样的工作室做不做有什么意义……”“什么,工作室老师还心甘情愿地自费外出学习,真是有什么样的将就会有什么样的兵!”无数次,冷言冷语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传入耳鼓。在大家看来,我是想出名想疯了,才一时一刻也不肯安分。可我知道,有很多一线老师同曾经的我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又缺少引领,他们需要一份行动上的鼓励和陪伴;有许多颗激情满满的灵魂即将被教育的繁杂琐碎磨光了棱角,他们渴求着心灵上的慰藉。我的行动不能赢来大多数人的认可,但一定是某一部分人的需求。

《中国教师报》很快便关注到了我这个源起于民间、教师成长却呈爆发之势又快速地辐射带动了学生成长的工作室,记者于2019年初走进荣成做了专访并以《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用成长陪伴成长》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当代教育家》等多家杂志也曾对我所引领的这个草根工作室予以了关注和报道。走到现今,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我才发现,曾历经的那些误解、那些异样的眼光和言语,早已化为了沿途行旅中不起眼的风景,被成长的我们远远地甩到了身后。

自己成立工作室自己挂牌,很多人听起来依然像一个笑话,可我知道,这不经意间走出来的一条路,尽头结出来的果实叫做“专业成长”。

成员的生命遇见一次尴尬让我成长

铁力市第一中学 刘卫杰

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我就一直想找机会让别人见识一下我的水平。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思想的人。所以,起初的日子,我并没有把这个工作室或者说是其中的成员太放在心上,我觉得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那天,我按时来到了工作室。正巧主持人抛出了一个关于病句的话题。我看到了之后,顿时自信满满,因为我在这方面颇有研究,心里沾沾自喜。有两个成员在我之前发了言,听了他们的发言,我不以为然。我的方法已经在相关的报刊上发表过,我认为是最权威的、最完美的,在发言之前,我把这番话说了一遍。然后,开始侃侃而谈:“病句中如果出现关联词语,那么大家只要考虑是否搭配,是否偷换主语,就一定可以把这方面的题都做对……”五分钟之后,我的发言结束了。本以为会有掌声和羡慕的眼光,可是并没有出现,我觉得有些失望,难道他们是嫉妒我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我有些不高兴,而这时工作室的年轻教师红红针对我的发言说道:“刘老师,我觉得病句中如果出现关联词语,应该考虑三种情况。您只说出两种,还有一种就是要考虑是否是递进不当,例如:这个U盘不仅可以存储东西,而且还可以杀毒。这就是典型的递进不当,做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她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让我目瞪口呆。我没有想到她竟然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我的言论,她一点都不胆怯,并且提出的观点无懈可击。那一刻,我才发现过度自信,导致了尴尬的局面。我羞愧极了,平生从未有过这种感受。幸亏有人在一旁帮我解围,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那次事件之后,我好几天都沉浸在那种尴尬之中。我没有想到工作室里的成员竟然能够如此有思想,他们相信的只是真实有效的实践,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极度的自责与反思之中。都怪我太自信,认为自己发表了东西就了不起,事实上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高调地炫耀自己的能力,我和红红也成为了好朋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需要做的就是学习,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番悔过与思考之后,我渐渐地开始喜欢上了名师工作室。大家针对问题可以各抒己见,不在乎职位与年龄,我和很多成员都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尽情地发表见解,可以争论、可以讨论,虽然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大家并不放在心上,仅仅是学术的讨论而已。名师工作室也真正发挥了名师的指导作用,我在这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把尴尬的事当作动力,那么在成长路上就取得了进步!”我感谢那次尴尬,让我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愿年轻,每日如约而至——我与“王娟华名师工作室”的故事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浮山小学 施八杰

变了,变了,感觉变回了年轻的自己,熟悉又陌生。

迎面吹来了火热的风,就是这样的感觉。走进名师工作室,回到了勇于追梦的家园,像被泉水洗过一样的清澈,尘封的记忆在短时间内被打开。欣欣然,我睁开了沉睡朦胧的双眼。

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株春天里的小树,贪婪地吮吸着大地的营养。我开始埋头研读一代宗师叶圣陶、苏霍姆林斯的教学理论,阅读薛法根、管建刚等教育先锋的优秀课例。说来也奇怪,一头钻进去读,居然不觉得这些理论知识深不可悟,读到切合自己的心意处,会情不自禁地再回读几遍,一直读到自己的心里去。读得多了,自然想得也不少,觉得读出了理论的深度,渐渐的,教学的视野慢慢变开阔了。接下来我蠢蠢欲动,想着改变自己的课堂,试着将学到的点点滴滴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一来二往,不时也出现些许惊喜。原来我的课堂也可出彩!

我不禁想,像薛法根、于永正、贾志敏等这些名家之所以成绩斐然,令人望其项背,也应该是从课堂试起,日渐累积的成果吧!

在一次工作室的交流研讨中,领衔人王娟华给我们分享了《高阶阅读能力落地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一文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引发了工作室成员的热烈讨论和持续跟进学习,过去不曾关注的教学新理念——“高阶阅读”与“高阶思维”进入了大家的谈论中,在你言我辩中,从理论谈到如何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一场激情飞扬的探讨之后,大家和我一样收获满满。

第二天遇上了一篇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的阅读理解。最后一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答题:“为什么文章不用‘乡愁’而用‘粽子里的乡愁’为题?说说你的理解。”若是从前,学生一时想不出来或答案千篇一律,我肯定着急,一着急就会把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记下来。这次不一样了,因为工作室的研讨后,心中攒存了一些“货”,便试着往外搬“货”了。

依据“高阶思维”阅读理念,我精心设置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行文线索、母爱、乡愁等不同角度思考,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课中,学生、文本与我之间的对话、交流循序渐进,步步上升,就如上台阶一般,终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问答境界。学生们的回答真可谓精彩纷呈。下课铃响了,学生和我还意犹未尽。

课后我不由思忖:这就是教育专家所言的高阶思维落实到我的课堂上了吧。这些并不是深不可测,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呀。原来的我是多么浅薄无知,曾经密封在狭小天地的我是只井底之蛙,还是只冬眠了的青蛙。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颠覆了我陈旧的教学观,井底之蛙已成功跳出井口,有了自己的顿悟:看到别人光芒万丈的同时,既要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慧眼,还要相信自我奋斗的力量。如果不试着去努力,哪里会知道自己会有多么优秀呢?

不断研学,不断实践,走进“王娟华名师工作室”仅半个学期,快节奏的工作让我似乎忘记了疲倦,也忘记了身体的小恙;虽然步入中年的容颜已经回不到青春年华,但许多人见了我之后,都夸我有精气神了!

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徜徉在名师工作室怡人芬芳的怀抱里,愿年轻的明天,能够每日如约而至。

“苦辣酸甜”伴我成长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 姜英峰

2015年5月,威海市教育名家(初中体育)工作室在我校成立。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得以与市名家工作室朝夕相处,也有幸随同工作室一起参加过多次活动,更品尝到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苦。学习培训是促进成长的重要手段。相比较而言,培训千里奔波之苦不算苦,苦的是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改变总是痛苦的。集中学习最苦的就是有外教的培训。最难忘的是在华师大参加汪晓赞教授组织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操作性技巧”的培训。白天,聆听专家的讲座,接受着中文夹杂英文的授课,使得本就云里雾里的理论知识,更加苦闷。晚上,要撰写个人一天的学习反思,并进行交流研讨。还要3人1组,每组负责1天的“研修动态”,整理后上传工作室微信公众号。6天的培训,每天都要忙到半夜。培训中的实践课,更是挥汗如雨,接受着精神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培训结束,3000字以上的培训总结更是苦坏了我这个少有写作经验的山东大汉。

辣。香辣的食物,四川人爱吃,吃着过瘾,但我享受不了,第二天身体就会难受,这应该是水土不服吧。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四川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展示观摩大会上,一位老师执教的侧手翻让人眼前一亮,橡皮筋辅助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有效突破重难点,使课堂精彩纷呈,让人叹服。返回后不久,区里组织展示课,我把这节课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课上得磕磕绊绊,毫无亮点,我也被教研员点评得脸上火辣辣的。事后研讨反思,失败的原因在于学情的不同。完全背离自己的学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失败是必然的。“辣”,在别人那里是美味,却不一定是自己的“菜”。

酸。工作室经费是有限的,花销需要精打细算。有次外出,有两条路线可选,为了省下200多元钱的差价,工作室选择了路远费时的一条线,提前一晚出发坐一宿火车赶济南。从济南下火车到飞机起飞有3个小时的时间,赶往机场的时间应该很充足。不料想济南那天交通堵塞,原本1个小时的路程,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到机场后,一行9人,发疯般地向安检口冲去,引得他人纷纷侧目。安检口已排了长长的队,我们兵分两路,各自向前插队,一人办手续,其他人连连作揖,解释着原因,说着感谢的话。在众人的理解和礼让下,顺利登机,刚落座,飞机就关了舱门。现在回想是笑话,但当时都是满满的酸楚。

甜。吃得酸辣苦,方得收获甜。数千字的写作已不再是难题,虽不能信手拈来,但也能洋洋洒洒。四年前,我还是课题研究的门外汉,四年中,有了汪晓赞教授的指导和随队学习,自己对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思路越来越清晰,四年里,我主持并结题市级教育规划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研究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1项。如今的我,在课题研究上虽然与专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已不再是原来无思想、无理念、无个人见解的我。看着结题证上自己的名字,心中满是喜悦之情、甜美之意。这样的甜,不是一蹴而就,是常怀求真之心、常行务实之举,始得甘之若饴。

我与名师工作室成长的苦辣酸甜,是我永远都不能忘怀的美好记忆。

猜你喜欢
名师培训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名师简介
我们的“体育梦”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