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冷链系统管理

2020-01-18 01:38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冷链储存

天津市血液中心 (天津 300110)

内容提要:对血液的采集、制备、转运、储存等环节管理经验进行梳理,分析血液运输及储存中血液冷链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薄弱环节。探讨血液冷链管理,预防采供血冷链系统断裂,消除血液质量安全隐患。应使血液的储存与发放处于受控状态,建立血液储存冷链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确保成分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血液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和治疗某些疾病重要的延续生命的液体,随着成分血液的不断普及,现在临床的成分血液使用率在99%以上。然而,血液不同于普通药物,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在离开身体后需要有不同的储存条件和实效。冷链管理指献血者身体内的血液进入到患者体内过程中时的温度,安全储存、运输成分、血液制品的设备、血液制品的组织、管理血液制品储存、运输的工作人员是冷链的主要因素[1]。

1.血液制备冷链管理重要性

冷链管理指献血者体内的血液开始注入到接受献血者体内的时间所保持的温度,是血液和血液制品储存且运输的系统。冷链管理过程如下:采集血液、运输血液、制备、包装、储存、发放、输注体内的过程[2]。红细胞一般情况下保存条件为(4±2)˚C,有研究表明,血液质量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血液离开冷链后加快了红细胞的代谢,因红细胞离开冷链的时间过长,血液内部温度的不断上升,甚至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红浆现象[3,4]。有报道称,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达到2000mg/L时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输血副反应[5]。新鲜冰冻血浆是其他的血液制品不可代替的,因为正常存储于-18˚C以下的新鲜冰冻血浆里有健康人体内的凝血因子,离开冷链的新鲜冰冻血浆,其不稳定凝血因子FⅧ含量将不断下降,不能很好地达到临床治疗目的[6]。综上所知,为了保证血液各成分有效活性,成分血液制备过程需要维持在一个特定的低温环境,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就会导致整个冷链系统的崩塌,直接影响血液质量。

2.血液的采集和储存

2.1 血液的采集

采血车内的环境应是空调配备、秩序良好,全血的储存条件和红细胞是冷链环节的重要步骤。操作人员在采血之前,首先要将冰箱预温60min以上;采血完成后立即将血液放置冰箱内,除了用血小板制备之外,避免采集的新鲜血液脱离冷链的控制;冰箱的上下、数量、使用的期限、间隔、开关门的次数等对采集血液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冰箱应选择大功率的,采集血液的数量要根据冰箱的储存量决定,避免采集的新鲜血液脱离冷链控制。

2.2 血液储存

为了将冷链环境达到冷藏房间的效果,需要严格控制冷链环境的温度,用低温度的操作台,要确保储存过程在2~6˚C的环境下进行分类、贴标签、装盒。需要将制备后的血小板储存在血小板的震荡储存箱内,避免血小板出现聚集的现象,提前在20~24˚C的温度下来回均匀摆动。采血后应提早FFP制备,以保证FFP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有效成分活动性和含量,最适宜的温度-18˚C以下。制备后应该使用血浆速冻机,保证血浆的质量和活性是为了确保血浆的核心温度达到-30˚C的速冻标准,速冻时保证均匀,防止设备受到血浆的污染。

3.血液的转运

血液转运过程是最单薄的,也是最难控制的步骤。每间隔2h就需要将采集的血液用专用的运输箱运回,方便尽快制备血液。血液冷链中最重要的设备是血液运输箱,样式和材质多种多样。根据运输的血液量专门配置运输箱,若未满足运输箱的量,既浪费了中途运输的成本,运输箱内的温度还不好控制,输送的血液量不可大于运输箱的储存量是因为箱内的温度难以控制[7]。因现在无详细的使用方法,无法完成统一运输的标准。在运输过程中要根据血液成分的不同、量和路程远近的不同,需要在血液成分的上面放置冷源[8-10]。为避免溶血,红细胞成分不允许与冷源直接接触,在血浆运输的过程中,冷源和血浆的数量必须一样多,血小板必须在24h内且不振荡的环境下运送到目的地,运输的容器温度控制在20~24˚C。

4.人员管理

人是成分血液制备冷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完成冷链系统的重要保证。血液冷链保障人员的管理应该从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冷链相关知识培训及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方面去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定期开展《血液质量管理规范》《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讲座并组织人员学习,把血液和血液制品运输及保存作为讲座的学习重点知识,对血液存储设备定期除霜,保证血液储存冰箱正常功能的运转,强化慎读精神,严格监测血液储存冰箱的温度监测,每2h记录1次,随时监测设备,保证血液质量。并制定成分血液制备冷链工作管理制度,以确保成分血液制备冷链的完整性。

5.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关键,血液制备冷链管理体系同样需要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使血液制备各项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首先成立血液制备冷链管理领导小组,定时对相关人员培训,抽查冷链相关知识,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其次成立血液制备冷链管理内部小组,根据相关文件编写内审检查表,对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的各个冷链环节进行审核。最后通过第三方对血液制备冷链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找出冷链管理体系以及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分析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成分血液制备冷链管理体系。

6.小结

血液冷链系统的管理是血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采供血机构要高度重视,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修订血液冷链管理体系,规范化血液制备,建立一个完善的采供血冷链管理体系,并让体系不断持续改进,才能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冷链储存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执业药师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危险物品储存和运输安全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在DIC患者血液制品输注中的指导价值
松鼠怎样储存食物